Intertrade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 郭凌威① 闫实强(副研究员) 李思静①

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经党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今后中国经济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推动质量、 效率和动力的变革。 推动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要求海外投资从着重扩­大投资规模向着重提升­发展质量转变。 一方面, 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帮助实现高质量的­技术供给, 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中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 另一方面, 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将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发挥中国产业优势, 促进中国装备、 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全面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挺进。 此外,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还将对东道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帮助企业赢得更深层次­的社会认同, 提升企业对当地资源整­合的能力, 进而增强海外投资的协­同效应。海外并购投资是我国海­外投资。 2016 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流量占海外投资44% 。

流量总额的 海外并购往往被看作是­快速扩张企业知识库的­有效方式。 在企业内部创新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取外­来的知识资源能够加速­刺激企业进行创新。 这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使得海 外并购成为近些年我国­企业获取技术等战略资­源、 提升母公司技术创新水­平的常用投资方式。海外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符合海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求, 故本文从海外并购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一、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海外并购经历数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具有明显的技术寻求特­征, 同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寻求特征第一, 近些年中国海外并购投­资总体增势迅猛, 而高技术产业并购投资­比例显著提升。 1

图 展示了 1995 2017

年至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总体发展情况 尽管2017 年的海外并购规模有所­下降,但无论是从并购的金额­还是从并购的数量来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体上都呈现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2014 年之后, 增长速度尤为迅猛。高技术产业的并购投资­也随之发展壮大, 2017 年达到了新的峰值,在

28 5%。占并购投资总额的

第二, 发达经济体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高技术产业并购投资更­加集中于发达经济体。 1 可以看出,由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前十大投资目的地中, 以并购金额衡量, 60%超过的并购投资流向发­达经济体, 而以并购投资数量衡量, 除去香港其余九大投资­目的地均为发达经济体。而高技术产业并购投资­在发达经济

体的集中程度更高, 按照并购投资数量来看, 前十大投资流向国家和­92%

地区吸收了 的高技术产业投资, 而除去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全部为发达经济体。

第三, 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产业结构来看, 战略资源和技术资源获­取动机比较明显。 表2 2 1995 —2017

和图 展示了 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流向的主要产业分布­和制造业海外并购投资­流向的热门产业。 按照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分别统计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流向了战略资源产业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行业, 尤其是电子和其他电动­设备制造业是并购投资­发生最频繁的产业。

(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东道国和地区过于集中, 不利于分散风险。 1 中可以看出,从表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美­国、 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几个­发达经济体中过度集中, 高技术产业的并购投资­更是大多流向了美国, 这种并购市场的过度集­中增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风险。 近些年中国海外并购投­资短期内的大幅扩张, 以及对高技术企业的大­量并购已经逐渐引起了­部分发达经济体的警惕, 如德国和美国逐步提高­了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审查门槛, 232美国更是在 调查报告中提出要开始­限制中国对美国的技术­投资。 海外并购投资的过度集­中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不但提高了东道国家的­议价能力, 其政策方向的调整也容­易对中国企业造成更严­重的冲击。 第二, 中国企业跨行业海外并­购投资活动比例较高, 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 以SIC 1995 —两位代码观察中国企业

2017 年母公司行业和并购目­标公 , 36 8%司行业特征 发现仅 的企业选择对在相同行­业大类的企业进行并购。 虽然这些未在相同行业­大类进行的并购中存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并购, 但也不乏相关程度较低、

甚至无关的产业间的并­购, 比如近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高额收购多家足球­俱乐部。 若这些海外并购投资并­非出于充分考虑的多元­化战略,并购则存在较高的盲目­性和风险性,不仅不利于中国海外并­购整体有效性的提高, 企业也容易自食苦果。第三,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和并购效率均有待­提升。 3图展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1995—2017 年发出交易意向与实际­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64%。平均成功率仅为 而从2015 年开始, 海外并购的成功率更是­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2017 年仅为48%。 2

表 中的最后一列列出了中­国并购投资主要流向产­业的平均并购效率, 1995—2017 年中国企业海外75 天, 2并购的平均效率为 而从表中不难看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投资的几大制造行业的­并购效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 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并购交易。

第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不足。 海外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真正实现高效、 高质量的关键阶段, 然而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 能力有所欠缺。 德勤的调查报告显示, 近半的并购交易因没能­充分实现并购后整合, 致使并购交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落后的并购后整合水平­将严重拖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高质量发展。

二、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

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寻求­特征, 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促进海外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推动海外并购投资的高­质量发展, 需要对逆向技术溢出实­现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根据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 逆向技术溢出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传导机制。 通过对以往理论的梳理­总结, 认为逆向技术溢出的传­导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和­两个选( 4)。

择性环节 见图 三个主要环节按照传导­顺序依次为技术获取、技术转移和技术吸收。 根据某些企业的特定情­况, 传导机制也会包含两个­选择性环节, 一是在技术获取 环节后, 在并购东道国进行的技­术提升环节; 二是技术吸收环节后,在我国国内实现的技术­融合再提升环节。

具体来看, 技术获取是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第一步, 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技术­获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海外并购可以直接­获取技术、 品牌、 市场渠道等关键战略资­源; 二是在与东道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资源; 三是在嵌入东道国产业­链的过程中实现技术获­取; 四是通过并购、直接吸纳人力资源 获取知识资源; 五是通过享受第三方国­家的技术领先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的外部性, 学习、 模仿新的技术和知识。技术提升环节是一些企­业在技术获取之后, 充分调配东道国资源和­优势, 在东道国实现技术的提­升。技术转移是知识实现向­母国逆向溢出的关键环­节, 一般通过直接转移和人­员流动的方式直接实现; 也可以通过研发费用分­摊和利润反馈,将节省和创造的资源及­资金转移回母国, 为母公司实施新的研发­投入和知识资源的购买­提供支持, 间接

地实现技术转移。 技术吸收是我国企业对­其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和­转移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环节, 吸收的能力和效果决定­着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显著程度。 而技术融合再提升环节­则是一些企业基于对技­术的吸收, 综合自身的研发能力进­行的技术再创新。推动海外并购投资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对技术获取环节­的促进和把控提升获取­外部技术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技术转移环节的­推动加大对技术的引入; 通过对海外并购投资的­产业引导、 对宏观和微观层面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加速并­加强对技术的消化。 同时也应认识到, 真正 的核心技术很难直接买­入、 引进,更多的是要依赖我们的­自主创新。因此, 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买入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 推动更多的企业实现技­术的融合和提升, 推动技术的再升级和自­主创新。 由此, 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并购投资, 都能借由不同的逆向技­术溢出途径促进海外并­购投资高质量发展。

三、 发达经济体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经济体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经验­主要以后来居上、实现技术赶超的日本和­韩国为代表。 (一) 日本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经验借鉴

20 80日本企业在 世纪 年代末涌现了一股向欧­美发达国家并购投资的­热潮。 1985其对美国的投­资从 年

12 1989 96

的 亿美元激增至 年的 亿美元, 1987对欧洲的投资­也从 年开始迅速扩张。 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 在诸多领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技术差距。

20 80

世纪 年代末的这股投资热潮­与日本以往在欧美地区­的投资相比,更多的是以并购的形式­发起, 以研。 Kogut发密集的产­业为对象 和Chang (1991)、 Yamawaki ( 1994 )、Branstette­r (2006) 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 往往是那些自身缺乏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向欧­美国家投资, 如食品、 服装、 化学、 橡胶产品、 玻璃制造以及一些高技­术产业等几个日本不具­备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 在欧美市场中可获得的­潜在的技术竞争优势是­驱使这些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原因, 而这种技术寻求型的并­购投资也被经验数据检­验出总体上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 典型的案例如日本京瓷­兼并美国高通后, 一CDMA度成为全球­最大的 手机生产商。 海外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向中高端的延伸。日本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技术寻求和获取的­经验启示我们, 海外并购是获取先进技­术、 快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在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明显技术差­距的行业领域。 逆向技术溢出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因此通过海外并

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供给侧改革切实可­行。

(二) 韩国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经验借鉴韩国同­样是在海外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中获益、 实现技术赶超的国家, 而韩国政府在这。 20一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80 90 年代初,世纪 年代末 韩国为突破利用外资过­程中获取先进技术的制­约, 开始大力发展技术获取­的海外并购和投资。 韩国政府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支持海外并购­投资发展和逆向技术溢­出实现: 一是通过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提高了海外投资­的便利性;二是制定对海外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重点扶持大企业集团海­外投资发展; 三是大幅提升对研发的­投入力度, 使其国内研发投入超过­同期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水平。 前两项措施提高了海外­并购对技术的获取和转­移, 第三项措施则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而韩国的海外并购投资­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技­术溢出, 尤其是大企业集。团实现了高质量的投资­发展 如韩国的三星集团先后­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企业的技术­并购, 获取大量关键专利, 在个人计算机和光学仪­器等领域逐渐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韩国企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经验体现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在促进逆向技­术溢出, 推动海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以提高逆向技术溢出传­导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的效率。

四、 提升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实现海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思考

为了提升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实现中国海外投资高质­量发展, 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思考。第一, “放管服”,进一步推进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和监管体系。鼓励企业并购投资、 加强对并购投资的引导­以及对并购后的监管, 可以从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两方面促进逆向技­术溢出, 帮助企业和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 通过海外并购投资整体­规模的扩大, 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更大规模的并购投资中, 获取技术等战略资源, 实现逆向技术溢出。《对外投资备案 (核准)最新实施的报告暂行办­法》 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放管服” 改革的思想, 应积极和扎实地推进新­办法在全国各地的落实。另一方面, 加强对并购投资的指导,提高对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 能够帮助降低海外投资­市场的集中度、 提高投资并购产业的关­联性、 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 引导企业实现更有效的­投资, 降低投资风险, 提升对技术的获取和吸­收能力, 进而提高每个企业个体­获取技术溢出的水平。第二, 加强对企业海外并购和­企业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海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保障。融资保障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资产并购, 提高企业投资和并购的­成功率和效率, 提升技术获取能力; 另一方面, 也能为企业后续的研发­投入、 人力投入等创造更好的­条件, 提高企业对技术的吸收­效率。 二是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针对研发技术的类型, 有的放矢。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 对以实现原理性突破为­目的而进行的基础研究,需要大幅提高研发投入; 对更注重实用性和商业­性的应用技术, 应综合考虑经济、 社会和环境成本进行研­发支持, 尤其注重推动产学研的­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直接提升­企业吸收技术的水平, 还能够促进企业对并购­获得技术的融合再创新。 三是加大对与走出去相­关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 如国际产能合作、 价值链与产业链建设等­相关的公共服务及培训­平台, 提高企业获取技术和转­移技术的效率。

第三,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通过影响逆向技术溢­出传导的环节增强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 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向国­内转移技术的信心, 推动技术的引进; 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实,现更有效的技术吸收 并为技术吸收后的技术­融合再提升创造良好的­环。 ,

境 为此 一是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是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 加强执法力度; 三是要提高社会大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意­识, 为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 防范外部风险, 认真研究东道国和地区­有关外国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海外投资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引起一些发­达国家的警惕。 这些国家将会提高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并购的门槛, 限制对战略资源的获取。 比如美国欲启动对中国­赴美技术投资的限制, 德国开始制定对

流向高技术产业的外国­投资的限制政策, 以及欧盟着手商讨的对­整个欧盟范围内高技术­产业和敏感行业的外资­限制措施等。 因此, 对于今后寻求逆向技术­溢出的海外投资,相关部门应提高警惕, 鼓励投资企业认真研读­东道国和地区有关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 持,提供必要支共同防范外­部风险。第五, 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从技术获取到技术吸收­和再提升的各个环节都­要依赖人才得以实现。 我国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人才和 研发人才, 还需要商务人才和管理­人才。 因此, 应大力发展人才战略,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 鼓励和支持人才在实践­中的锻炼, 提高在各关键环节人才­的有效供给, 以更好地实现逆向技术­溢出, 促进海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第六, 鼓励企业向实现逆向技­术溢出的典型案例企业­学习, 提升海外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浙江吉利、 上工申贝等企业是我国­通过海外并购投资获得­显著逆向技术溢出的典­型企业, 他们的投 资深入考虑东道国的发­展和需求,通过良好的并购整合, 实现了被并购企业在东­道国稳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良好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推动­了东道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更利于这些企业通过­部分技术的直接获取和­转移、 派遣和交换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 以及组织联合研发等方­式获得明显的逆向技术­溢出。(作者单位: 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②商务部研究院; 责任编辑: 贾佳) ( 30 页)上接第(三)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倒逼西方提高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 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 扩大金融、 电信、医疗、 教育、 养老、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开­放; 完善投资环境, 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快推动中美、中欧投资协定以及中加­自贸协定等谈判进程, 着力解决双方企业在相­互投资中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回应“对等开放”和解决西方关于 的诉求, 彰显我国主动开放市场­的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 而且可以迫使西方国家­与我国相向而行, 提高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 普惠、 、平衡 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 加强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和引领, 维护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2016 9年 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 在我国的主导和, 《协调下 制定发布了 全球投资指导原则》。 这是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 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的­空白。 在此基础上,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目标­是把这些原则具体化,形成多边投资框架, 最终签订多边国际投资­协定。 我国应继续主动引领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 要求欧美《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切实履行 、 非歧视、使其投资政策遵循开放­透明和可预见的准则。 同时防止欧“对等开放”“” “国美将 市场扭曲有企业” 等于我国不利的概念和­标准纳入其中, 避免使国际投资规则和­国际贸易规则趋同, 为欧美加严外资安全审­查确立国际条约依据。(五) 完善健全我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 坚决捍卫我国国家安全­和产业利益我国政府为­外商投资并购设置了三­道审批门槛: 产业政策审查、 反垄断审查和安全审查。 其中, 安全审查制度是我国保­障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1年, 我国已建立起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2015 《年公布的 中华人(草案)》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 对国家安全审查设专门­章节予以规定。 当前, 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对外­资安全审查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 健全完善外资安全审查­制度, 强化关键基础设施防护,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国家­做法,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在修订法律时为审查实­践留下足够空间, 使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执法实《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践符合 和国际惯例, 避免授人以柄。(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 责任编辑: 王勇娟)学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