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trade

“万华化学” 跨国并购: 从最佳重组交易到海外­产业园区建设

- 张晓涛 教授

“随

“一带一路”

着 倡议的实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企业走出去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我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成功率,如何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要想破解这一难题, 既要向世界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学习, 也要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一、 案例选取与分析框架

“万华化学” 是我国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 并购之前为世界上第二( MDI )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生产商, “博苏化学”而匈牙利 是1949 年的老牌化工企业,成立于 是MDI

中东欧最大的 和甲苯二异氰酸(TDI) 制造商,酯 业务范围涵盖至欧洲、 中东及非洲地区。 MDI 是现代化工最基础的原­料, 被广泛应用于聚氨酯、 合成革、 氨纶、 黏合剂、100 多个行业, 衣、 住、涂料等 行各MDI 的身影。方面都有

“万华化学”中国企业 收购匈“博苏化学” 的过程一波三折,牙利

几近失败, 但最终转危为安, 成功地完成了收购与整­合, 并购成果不断扩大———在博苏化学工业园基础­上建设新的化学工业产­业园区, 带“集群式”动中国相关企业 走出去。 该并购案是中国拥有核­心技术 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典范, 是中国首个被西方主流­媒体《国际金融评论》 评为最佳重组交易的案­例, 因此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2011 年完成收购,该并购案于

7 年时间,至今已有近 具有较长的观察期, 可供研究的数据、 信息丰富, 做并购绩效的评价相对­全面、客观。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企业­跨国并“什么样的困难”购过程中遇到 以“怎样解决困难” 的问题,及 关于“”“为什么”企业经营中 是什么“怎么样”和 的问题适合采用案例(Einsenhard­t, 1989;方法进行研究Yin, 2013), 采用从个案到一般的分­析范式有助于将具体企­业典型经验归纳、 提升为普遍规律,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研究对象特点, 结合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采用动态视角对并购事­件做分阶段( 1)。的全景式分析 见图

二、 并购过程

“万华化学” 前身为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1998成立于 年12 20 日,月 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2005 ,“万华化学”

自 年起 便开始国际化战略布局, 在美国、 本、日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法人公司和办­事处。 2011 1 31 日,年 月“万华化学” 12 63

以 亿美元成功地“博苏化学”收购了匈牙利 公司( BorsodChem, “”)简称 博苏化学96% 。“博苏化学”的股权 是匈牙利最大的化工企­业, 也是世界生产MDI 的八家公司之一, 同时在捷克、波兰设有生产企业。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 该企业遭遇经营困境和­债务危机, 。“面临重组和破产危险 万华化学” 抓住这一机遇, 通过跨国并购将其收入­囊中, 实现了在欧洲大陆的生­产与营销网络的布局。

“万华化学” 通过此次并购实现了资­本输出、 技术输出、 管理输出, 从人事、 业务、 财务和文化几“博苏化学”方面成功对 进行全面整合, 并通过建立中匈经贸合­作区将并购成果扩大, 为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搭建欧洲海外发展平­台。

(一) 第一阶段: 山重水复,面临阻碍

2009 8 ,“万华化学”

年 月 做出“博苏化学” 的战略决策,了收购

“博苏化学” “万华化学”但 拒绝与

谈判, 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 博苏化学” 原大股东是欧洲最大的­私募Permira, 其实力雄厚,基金 不想将“万华化学”,

企业卖给 一开始严厉拒绝与其谈­判; 二是匈牙利当地媒体, 包括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不实, “万华化学”宣称 要, ;窃取技术 舆论负面渲染 三是“博苏化学” 请来摩根士丹利的欧洲“反收购”兼并总裁帮助其进行

防御。

(二) 第二阶段: 柳暗花明,迎来转折

“万华化学” PE与香港地区的

(私募股权投资) “合成国际”公司

合作, “博苏化学”发现了并购 的:“博苏化学” 10突破口 一共负债 亿欧元, 7 5 亿欧元,其中高级债

2 5 亿欧元, 当时市场低迷,次级债

2 5 5000亿欧元次级债­价值跌至 万。“合成国际”欧元 通过自己在海,外广泛的金融网络 迅速拆借了3000 万欧元, “博苏化学”买入了

2/3 的次级债。 “万华化学”这使得以较低的成本成­为次级债的主要债权人, 具有否定大股东原先计­划重组方案的权力, 为并购谈判增加了筹码, 获得了主动权。 这一举动出“博苏化学” ,

乎 意料 令其大为震惊。面对媒体和舆论的质疑, 中国驻匈大使馆作为沟­通桥梁, 帮助“万华化学” 向匈牙利政府说明万华­作为投资商对匈牙利的­经济复苏和。“万华化学”就业情况带来的帮助公­司高管频繁会见匈牙利­的很多高官, 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络, 匈牙“万华化学”利政府逐渐认可了 的。“万华化学” “博苏化收购团队 与学” 原股东、 匈牙利政府和当地金融­机构的关系得到改善, 最终与“博苏化学” 签订了框架协议, 以手36%中持有的次级债换取了­对方 的股权。 ,“万华化学”此后 在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的大力支持下, 继续“博苏化学”

收购 的一些比较便宜的高级­债, “博苏化学”逐步获得 管理层和部分股东支持, 双方于2011 1 31

年 月 日签订了协议性重组方­案。

(三) 第三阶段: 全面整合,实现协同

,“万华化学”并购整合初期

Permira

留任了原 私募基金任命的管理层, CFO,只派去一名 万华集“博苏化学”团总经理兼任 董事长, 每季度去匈牙利开一次­董事会。 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两­公司合并时产生的内部­矛盾和文化摩擦, “万华化学”但是 无法真正掌控“”, 公司亏损不断增大,博苏化学

2011 1 5 亿欧元。年亏损额高达

并且, 由于原高管对万华的企­业文化及管理机制极为­陌生, 双方矛盾始终难以协调, 2012 “

年 博苏化学” “万华化学”变成了整个 的包袱。 随后, “万华化学” 从人员、 “业务和文化三方面对 博苏化学” ( 1),进行了全面整合 见表引入了具有特色的­人事制度、 先进的管理经验, 对原有技术进行了升级­改造, 扩大了产能, 尤其是通过“博苏化学”文化融合使 员工树立起新的价值观, 重新点燃了员工投身工­作的热情。 ,“

最终 博苏化学” 扭亏为盈, 这一跨国并购重组取得­协同效应。

(四) 第四阶段: 乘胜追击,建立园区随着欧洲产业­逐渐从西欧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中东欧地­区转移、 “一带一路”中国 倡议和匈“向东看” 战略的推行,牙利 在我国商务部的指导下, “万华化学” 作为主导方, 2012

于 年开始以博苏化学老园­区为依托, 规划建设以化工、 生物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制造型园区——— “中国匈牙”(利宝思德经贸合作区 以下简称“中匈经贸合作区”), 一方面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为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 带动国内相关产。 2012业集群式走出­去 年的博苏工业园已形成­了以博苏公司主导的聚­氨酯化工行业为龙头的­多种相关配套产业为一­体的加工制造聚居区。 2016 年, 中匈经贸合作区获批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园区以此为契机, 配套建设生产区、 物流区、 生活服务区等, 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万华作为纽带, 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已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同­建立了具有化工专业特­色的孔子学院,并开办了中文教学, 为向入园的中国企业提­供中西方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才提供了教育保障。

三、 案例分析

(一) 并购背景与动机

并购背景

2008 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 MDI 行业极为动荡, 产能与行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MDI 需求锐减, 价格暴跌, MDI 生产企业的。“万华化学”利润大幅下滑 虽受到 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是其凭借核心技术和­规模, 抗风险能力较强,销量持续上升, 企业呈现持续扩。“博苏化学”张的态势 在金融危机之后负债增­加, 财务状况不断恶化, 2009 5

年 月陷入经营困境和 债务危机。 当时公司资本结构为股­4 6 亿美元, 2 5权约 次级债 亿美元, 7 5 亿美元,高级债 次级债与高级债马上到­期需要偿还, 而原股,东已无力投入 企业价值大大降低。

并购动机

(1) “万华化学” 国际化战略的逻辑

Dunning (1996) 国际投资理OLI 理论,论也被称为 该理论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三:① ( owner⁃方面 所有权优势ship ) , 即投资商拥有有形与无­形技术、 专利、 商标、 管理与协调技;②区巧等方面的特有资源­和能力

( location ) ,

位优势 即国内投资环(如土地取得困难、境恶化 工资上涨、 严格的环境规制等) 或者东道国具有市场发­展潜力、 劳动力成本低、 原料容易获得、 对外资采;③取优惠政策等优势 内部化优( internaliz­ation ) ,

势 即投资商有能力结合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并将原本的市场交易纳­入企业内部,使其内部化, 以降低交易成本。,“从所有权优势看 万华化学” MDI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 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 从区,“万华化学”位优势看 在我国以及亚洲已经拥­有完备的销售渠道和,

制造基地 但还没有打入欧洲市场, MDI而欧洲是全球最­大的 消费区以及寡头公司主­要的盈利地,“博苏化学”区 所在的匈牙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从内部化优势来看, “博苏化学”通过并购 可3~4年以缩短在欧洲投资­建厂的的审批时间, 可以获得欧洲的市场渠­道和销售团队以及有经­验的员工队伍, 还可以减少一家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2) “万华化学” 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万华化学”

虽然 在中国市场 具有领头羊地位, 拥有高知名度、高质量的产品, 但在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市场———欧洲缺少布局, 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 “从价值链 微笑曲线” ,“万华化学”看 还没有占据渠道的高端­位置。 要想实现全球竞争优势, 必须占领欧洲市场。 只有获得欧洲的市场渠­道、 销售团队、先进技术以及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入欧洲这一核心盈利­区域, 才能嵌入全球价值链渠­道高端环节。

(3) MDI 市场供需情况变化20­10 MDI

年全球 总需求约460 万吨, 130 万吨。中国需求 随MDI 生产网络布局的优化,着国内

“万华化学” 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5­0% 。 而,中国市场 的占有率 然

“万华化学” 而言,对 中国市场份额越大, 风险就越大, 因为国际“巨头们也加速了在中国­的 攻城略地”, 、 、 亨斯迈、巴斯夫 拜耳陶氏化学等国际企­业都加快了在中MDI 生产工厂的步伐。 MDI国建设国内市场­供给持续增加, 需求增长减缓, 市场竞争压力骤增。

(4)

外部机遇

,“博苏化学”金融危机之后由于资金­链断裂陷入危机之时, 聚氨酯行业其他跨国公­司由于受欧盟反垄断法­的限制不能收购该公司,其他行业投资者由于不­具备产业整合优势, 在此期间又不敢贸然行­动, “万华化学”这为 收购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当然, 跨国并购是一项风险很­大的商业活动, 优势与, (见劣势并存 机遇与威胁互现

3)。

(二) 并购过程: 一波三折、出奇制胜从计划收购到­第一次谈判被 拒, ,“万华化学”再到舆论风波巧妙寻找­突破方式, 借助多方力量成功突围, 出奇制胜、 转危为安, “博苏化学”成功实现了与 的协( 4)。

议性重组 见表

1 联合盟友, 出奇制胜

“合成国际” 是香港地区的一PE 公司, “万华化学”家 也是 的大股东之一, 拥有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与广泛的海外金融网­络。 此次PE

并购中引入 公司作为战略伙伴是并­购成功的重要保障。 首先, 国PE

际知名的 公司具有广泛的关系和­信息网络, 可以获得专业且深层的­信息。 在此案例中, “合成国际” “博苏化学”就是通过研究债务情况­找到使万华有机会和博­苏谈判的突破口, 即在市场上购买博苏的­次级债, 成为其债务人。 其, PE

次 公司的介入有利于拓展­融资渠道, 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 降低财务风险。 “合成国际”通过其广泛的金融网络, 一夜之间3000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拆借到 万欧元的资金, 通过香港地区的机构“在公开市场上大举收购 博苏化学” , “博苏化学”次级债 成为的重要债务方, 将其逼上谈判桌。2 借助外交力量, 化解舆论误解

“匈牙利当地媒体一度对 万华化学” 购买次级债的行为有很­多不实的报道, “万华化学”认为 是为“博苏化学” 的技术,了窃取 舆论对收购十分不利。 在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的帮助下, 匈牙利政府理解“万华化学” 的并购动机,了 认可“万华化学”

了 到匈牙利投资会对当地­经济和就业带来帮助。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在­此次并购中起到了

企业与东道国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与润滑剂作­用, 扭转了舆论形势。

(三) 并购整合: 克服困难、收获协同

“万华化学”虽然整合前期

“博苏化学”对 的管理和控制并不顺利, 但随着技术支持和管理­输出, ,“尤其是通过文化融合 万华化学” “博苏化学”和 实现全面,“博苏化学” 扭亏为盈。整合 主(MDI、 TDI)

营产品 的年销售收2011 7 6入从收购前 年的 亿欧元2014 12 2 亿欧元,增长到 年的 净1 32 2014利润从亏损 亿欧元到 年1000 万欧元, 2015实现净利润 年5000 万欧元。实现税后盈利 在德《2015 500

勤 年中东欧 强综合排名报告》 ,“博苏化学”中 在匈牙

14 位,利企业中综合排名第 制造

5 位, 2011型企业排名第 年至2015 年累计向当地政府纳税­总额1 02 。“博苏化学”亿美元 董事长也被匈牙利议会­授予中匈友谊奖,这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人, 为日后中匈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奠定了。“万华化学”坚实的基础 通过并购实现了在欧洲­大陆的产能与营销网络­布局, 通过与欧洲巴斯夫、 拜耳等国际巨头产能与­销售网络交叉布局, 实现了全球战略制约平­衡。

(四) 并购成果扩大: 推动中匈经贸合作区建­设

园区建设目标中匈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完善博苏集团自身产­业链建设及公用工程配­套, 打造中东欧地区最具竞­争优势的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制造产业链, “”充分发挥 万华化学 的“”“集群效应” “灯大树效应 和

48 ”,

塔效应 带动中国相关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 中匈经贸合作区不仅推­动了当地化工产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 带动了中国相关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 园区内有全方位的原料­供应、 公用工。“万华化学”程和技术服务 在匈牙利发展的经验、 与匈牙利各级政府构建­的良好关系, 以及在匈牙利树立起的­良好的公众形象, 都可以给到匈牙利发展­的中国企业起到示范作­用。 同时, 万华对匈牙利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本地化的运­营经验, 也为后来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目前, 中国匈牙利经贸“三阶段”合作区发展规划分为

( 3)。

见图 2

成功建立园区的要素

(1) 并购整合成功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关键不是每家­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都­会成为海外园区建设的­主体, 只有那些在跨国并购后­成功完成人事、 业务、 财务等方面的整合, 尤其是文化整合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行业龙头, 利用当地已有工业园区­的优势, 规划建设新的园区, 带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2) 中匈两国的战略对接加­快了万华建设产业园区­的步伐中匈两国关系密­切、 产业互补性强, “一路一带”与 倡议相呼应, “匈牙利政府也提出了 向东看” 的外交战略, 这必将使中匈

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的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 万华历史性地“一路一带”肩负起了 倡议赋予“先遣兵” 任务,自己的 致力于把工业园建设成­为中国企业融入欧洲产­业分工体系、 引导国内企业步入中东­欧的重要基地。

(3) “万华化学” 具备建设大型产业园区­的能力

一方面, “博苏化学”万华收购后进行了成功­的整合, 为发展产业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 万华拥有成功建设大型­一体化化工园区的经验———分别于2003 年开始连续投150 亿元人民币建设宁波工­业园,入

2011 300

年开始投资 亿元人民币建设烟台工­业园, 具有将国内园区建设经­验移植到海外的能力。

(4) 中匈经贸合作区得到匈­牙利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匈经贸合作区位于欧盟­境内,符合多项欧盟补贴条件。 同时, 合作区位于匈牙利东北­部的传统工业区, 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 匈牙利政府以比较特殊­的政策倾斜, 重点支持该区域发展。 2013 2 12

年 月 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访­华期间, 合作区与匈牙利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匈牙利政府将在天然气­等能源价格、 投资补贴、 税收等方面给予合作区­更多的优惠政策。

四、 案例启示与实践意义

“” ,万华化学 起步晚 底子薄, 20 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靠着

专注主业, 最终跻身于世界化工领­域顶级寡头企业的行列, 是中国企业成功国际化­的典范。 从最佳重组交易到建设­海外产业园区带动企业,“万华化学”集群式走出去 并购 “博苏化学” 走出了一条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精彩之路。 这条路也为其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 掌握核心技术, 形成所有权优势

“”

万华化学 跨国并购的成功, 离不开其先进技术所形­成的所有权优势。 万华首先立足于自主创­新、 自主开发, 创建了全世界技术最先­进、 MDI 生产线。产能最优的通过海外并­购扩大产业市场布局,进入欧洲核心盈利区, 降低未来营业收入的波­动性,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之下, 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大潮中, 有些企业没有把技术创­新放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 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并购­一步登天地获得技术。 这种发展方式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二) 战略目标清晰, 跨国并购水到渠成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钱德­勒认为, 战略决定结构, 结构紧随战略。 不同的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 前期明确的战略可以为­后期国际化活。 “万动的开展奠定关键性­的基础华化学” 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对­自身国际化目标的明确­使得其在并购浪潮中脱­颖而出。 “万华化学”早年便制定了企业战略, 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化­运营的一流化工新材料­公司: 2002 年, 烟台万华就开 , 2006

始放眼世界 年开始寻求海外建厂, 制定明确的战略为万华­海外建厂提供发展方向。 万华方面认识到, MDI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行业, 行业内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无论是销售渠道还是­制造基地均已实现全球­布局, 并形成了很强的区域平­衡能力。 如果万华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 就必须在实现市场全球­化的同时, 实现制造基地的全球布­局。 因此, MDI在全球最大的 消费区———欧洲拥有制造基地是万­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要谨­慎, 不能盲目地为了“捡便宜”做大或者到海外 而实施海外并购, 缺乏科学战略规划的并­购失败概率非常大。

(三) 提前做足准备, 把握关键时机企业只有­做足充分的准备, 才能把握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机遇。“万华化学” 此次能够成功进军匈牙­利, 正是恰当把握机会的结­果:一方面, 完成了自身内部管理与­技,

术的提升 找准了企业扩张的阶段; 另一方面, 利用金融危机带来, “博的稍纵即逝的机遇 抓住了苏化学” 公司资金链断裂的机会,迅速采取措施。 正是因为这种能够把握­住机会、 敢于拼搏的勇气, 使“万华化学” 迈向成功。

(四) 储备专业人才, 重视团队协作

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 人才是

关键, 。 “万团队分工协作是重点­华化学” 之所以能够找到并购关,键的突破口 最重要的原因是与PF “合成国际”公司 的联合以及。“万华化学”扎实的专业知识 并购团队所具备的人才­优势是并购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决策团队对战略方向把­握准确, 并购团队拥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资本运­营经验。(五) 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协调多方力量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困难, 单凭企业孤军奋战, 很难达成目标。 合理地利用外部资源, 协调多方力量可以减轻­国提高成功率。际化过程的阻力 “万华化学” 获得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帮助保证了并购的顺利­进行。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作为 万华化学” 与匈牙利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对消除误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并购资金方面 万华化学” 得到了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 彰显出并购的资金实力。 选择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私募基金作为并购利益­共同体能够带来投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资源, 对于通晓国际并、购规则 充分运用金融市场十分­重要。(六) 良好的文化整合, 跨越文化交流的鸿沟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 段。 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战略与文化的吻合程度­越高, 战略实施效果就越明显。 在企业采取国际(如跨国并购)化程度较高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后, 跨文化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企业的跨文化整合能力­有助于全球员工间信任­的建立和对国际经营环­境的适应, 是战略整合的重要内容。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跨文化交流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这是企业能够在海外基­业长青的关键。(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 责任编辑: 王勇娟) 发利用、上接第 页 贸易和金融领域, 而在教育和培训等民生­项目领域的合作则处于­起步阶段。然而, “换代升级”国际劳务合作的要求表­明, 各国在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力培训领域的投资­空间十分可观, “”并且 一带一路 沿线许多国家与中国的­地缘和文化较为接近, 合作前景广泛, 可以通过构建政府、 、 、教育机构 产业组织 企业、 非政府组织相结合的方­式, 拓展留学和培训项目, 互认学历和技能证书, 利用丝路基金、 亚投行基金与其他实体­组织资金相结合的方式, 共同拓展技术人才培养­渠道。(三) 加强国际合作和组织沟­通, 管控劳动力市场风险“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劳动力市场制­度多样, 劳资冲突风险频率和强­度各异, 随着中国沿线国家贸易­往来、 直接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的加深, 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会更­加显 现。 对此,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工会、 雇主以及政府的社会伙­伴和社会对话机制, 积极应对跨国经营和国­际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类冲突, 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的­劳动力市场风险管理经­验, 同时积极倡导和致力于­推进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利益共同体”将“命运共同体”和 理念贯彻到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实践中。(四) 优化技术人才培养地区, “和专业布局 提升中国与 一带一路” 国家人才对接程度技术­人才培养布局需要以“一带一路” 倡议为引导, 以区域经济和产业优势­为依托, 合理规划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 师资和资金投入, “”对 一带一路 倡议核心区、 经济枢纽、 重要窗口和战略支点省­市的人才供给进行合理­规划, “一带一路”尤其是教育资源与倡议­定位差距较大的农业人­口集中 区域、 少数民族集中区域以及­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 西南省市更需进行倾斜­支持, 降低人才流动障碍,。发挥地区间资源优势互­补性 同时, 依据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对技术人才的专业需求, 合理规划并及时调整各­类技术劳动力的培养规­模,有效降低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外汇储备流动性风­险及”(编号:最优分类管理模式研究­17BJY19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美共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编号:的挑战及路径研究16­BGJ007)、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OFDI研课题 中国 的双向就业效”(编号: 18YYJS015 )。]应研究(作者单位: ①中国劳动关系②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 魏名)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