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trade

推动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任务与政策建议

- 刘 奕(副研究员) 夏杰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

告提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 效益优先,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需重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以­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开­放力度方面, 我国已取得较大进展, 但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方面, 尚存较多短板和掣肘。 切实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 更好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对民生福­祉的改善功能, 是新时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效率提升, 必须厘清三个问题: 经济服务化的持续推进, 对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推动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主要任务; 为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需要的体制机制及保障­措施。 本文立足提升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 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厘清­了经济服务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澄清了传统上认为服务­业在生产率提高上是病­态行业的误解; 第二部分提出现阶段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和主要任务; 第三 部分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保障措施。

一、 对经济服务化与高质量­发展悖论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鲍莫尔成本病。 Fuchs (1968)

的研究表明, 除某些服务行业之外, 从劳动力投入以及生产­要素总投入的单位产值­看, 服务业生产率的变化率­在三大产业中是最低的。 由此, 服务业在生产率提高方­面被长期看作是病态行­业。 服务业的人力资本增长­较慢, 制造业的劳动力素质提­高明显快于服务业; 随着服务部门占经济比­重的上升, 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的­不平衡将最终导致资源­向“发展迟滞” 的服务业重新分配,从而减缓整体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 一些针对发达经济体的­早期研究也证实了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 Schreyer (2001) 1961—1973如 对

1974 —1992 OECD

年和 年 国家的研究显示, 这些国家的全要素生产­3 25% 1 09% ,

率由 下降为 同期4 41%劳动生产率则从 下降到1 81% ; 随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美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从1954 —1973 1 3%

年的 下降到了1979 —1993 0 7% (Hornstein年­的and Krusell, 1996)。虽然鲍莫尔成本病是个­广为人 知的老问题, 但近年来围绕我国服务­业生产率高低的测度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争­论特别多。 传统上认为, 服务业具有无形性、 同步性、不可储存、 不可贸易等特征, 导致其无规模经济、 技术含量低、 生产率提高缓慢; 2008 年以来,特别是我国制造业比重­趋势下降, 加之高技术服务业供给­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等原因, 使得我国服务业生产率­显著低于制造业, 导致学界对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鼓励­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怀疑; 一些研究甚至建议, 为避免结构性减速, 需要放慢经济服务化进­程。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背景下, 厘清对经济服务化导致­经济增速减慢的误解, 正确认识服务业增长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显得格外重要且必要。一方面, 服务业作为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部门的集合, 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行­业构成庞杂, 既包“纯劳动型” 服务业,括传统的 也包括资金、 设备、 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业, 更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因行业间异质性很强, 鲍莫尔成本病必须区分­开来看。 在不少服务行业中, 特别是对于依托手工技­艺、难以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 递送过程强烈依赖于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服务行业­而言,生产率确实存在着上涨­缓慢甚至停

滞的问题,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会直­接传递为服务价格的上­涨。 此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上升确实不是­服务量的实质增长, 而只是价格上升相对较­快的结果。 然而, 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服务行业具备了­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显著、 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 服务业对计算机相关活­动的投资是制造业的3 ( Gadrey and Gallouj, 2002 ),倍这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在信息技术浪­潮中受益最多的行业; 近年来服务业领域新行­业、 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也印证­了这点。Buera and Kaboski (2012) 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的文章显示, 如1950 —2000

果将 年美国现价服务业增加­值分解为服务业相对价­格和平减过的服务业相­对数量, 两方面均显示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也就是说, 服务业既存在名义增长­也存在真实增长; 而且, 高技能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例显著­增长, 低技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则趋势下降。

另一方面, 鲍莫尔成本病的适用性­和正确性也值得商榷。 首先,鲍莫尔成本病部分源于­界定和度量方法导致的­服务业产出和生产率被­低估, 现有的度量方法在反映­服务业质量改进、 消费者满意程度方面是­无力的。 比如医疗技术的进步并, 21不能节省多少时间 世纪的医生在治愈某一­病症方面可能并不比几­百年前的医生花费更短­的时间,但却能用更好的服务手­段挽救生命并给予病人­更好的服务体验, 这部分生产率增长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中 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 其次, 现有的统计体系无法真­实反映服务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贡献。 奥尔顿定理指出, 在鲍莫尔成本病模型中,如果生产率停滞的服务­部门为高生产率行业提­供中间产品, 则生产要素从高生产率­部门向低生产率部门的­转移, 最终将提升整体经济的­生(Oulton, 1999)。 由此,产率水平认识服务业的­生产率变化, 应区分作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服务。对于最终产品而言,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生产­率降低的作用可能确实­存在, 但对于构成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增长主要来源的­中间服务业, 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比劳动力滞留于饱和的­制造业而形成隐性失业, 更有助于整体生产率的­提高。 最后,以往关于服务业成本病­的研究忽略了跨部门流­动的劳动力与留在部门­内部的劳动力之间生产­率方面的差异, 因而会低估服务业这样­处于扩张过程中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同时高估制造业等就业­份额萎缩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Young (2014) 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放松劳动力同质的­假设, 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对就­业份额的弹性为负值, 工人进入服务业存在自­选择效应; 通过索洛余值法重新核­算美18 OECD

国和其他 个 国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结果显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能高于­制造业; 也就是说, 服务业成本病是全要素­生产率误测的结果。

二、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 所以, 促进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就要加快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在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同时, 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 鼓励科技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 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具体来讲, 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在于­产业融合、服务创新和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三个方面。

(一) 产业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工作内涵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相似性。 随着智能制造不断发展­和企业对价值共创的日­益重视, 制造企业中越来越多岗­位并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 而是为制造过程提供服­务, 包括管理、 商业和金融业务、 销售相关、 行政支持、法律及会计、 计算机和数学相关服务、 研发设计和工程技术等­岗位。2012 年, 美国制造企业中从事生­1/3,产性服务业岗位的大约­占到在计算机及电器相­关行业, 这个比例更高。 技术进步已经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界限日益模糊。 加之我国制造企业大而­全、 小而全的现象较为严重, 部分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企业内部自我循环, 未能剥离出来成为社会­性的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情况就更为­普遍。 而且,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技术方面, 也会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对制造业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 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主导的产业结构, 抑制了先进制造业在本­土的发展, 所以提出再工业化; 促进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

中高端跃升, 更应重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调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发挥。一方面, 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推动高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 农业的跨领域、 跨行业融合, “”引导生产领域的 数字化 和“智能化” 变革, 大力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 促进生产方式创新。 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 支持大型基础电信企业­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以大型互联网­企业为核心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开展工业。 “云创新服务试点 筑牢 核心工业软硬件、 工业互联网络、 工业云、 智能服务平台” 等制造业与互联网服务­融合发展基础。 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服务企业探索融合发展­新思路、 新模式;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 引导企业针对生产全流­程向智能化生产、 网络化协同等模式转变。另一方面, 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 引导制造业服务化、 服务业制造化、 服务外包、 定制生产等模式驱动的­全产业链制造业创新。 打造服务平台, 鼓励有条件、 有实力的制造企业与服(机构) 突破边界,务企业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 并与中小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 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综合集成解决方案­为重点, 推动行业综合解决方案­向服务化、 平台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

(二) 服务创新把握新技术向­新服务转化的大趋势,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打造­价值链, 从技术维度的单一创新­转向以 “新行业、 新业态、 新模式” 为代表的服务集成创新。 着力推动服务理念、 商业模式和服务技术创­新,培育服务创新主体, 将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到服务业发展上。第一, 推进技术手段创新, 带动服务方式革新和服­务内涵提升。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 以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基础, 推动创意设计、 网络视听、 数字娱乐、 互联网金融、 电子商务、 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 征信服务、 检验检测、 精准营销、 远程医疗、 智慧社区等引发产业体­系变革的新兴服务行业­迅速成长, 创造更高的服务价值, 推动服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和迭代创新。

第二, 推动服务理念创新, 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 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益服­务, 加快由单一服务环节向­提供全过程服务转变, 由提供一、般服务向多层次 综合性服务转变。 打破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 推动交叉领域多点突破、 融合互动和跨界发展, 鼓励通过平台经济、 共享经济、 并购整合、 跨界应用、 异业联盟、 集成创新、 迭代平移等方式, 实现服务要素的重新高。效组合和协同创新 以培育网络化、 智能化、 协同化的服务新业态为­抓手, 鼓励传统服务领域通过­产业链整合、 供应链集成、 价值链提升及生态链维­护, 衍生叠加出新的服务环­节和服务活动, 推动协同设计、 众包、 众筹、 解决方案、 需求管理、 系统流程服务、 生命周期管理等生产性­服务新业态的发展。第三,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引 导企业科学细分需求市­场, 积极开拓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产品。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服务企业开展体验­式消费服务、 群体共享式消费服务、 个性需求定制服务, 推动形成多层次、 多形式的服务市场; 支持、

发展综合型 特色型服务在线平台, 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 鼓励生活性服务企业利­用闲置资源, 依托已有电商平台或自­有服务平台, 积极开展共享经济实践­和线上线下融合创新。 推进社会服务业创新发­展, 加快形成基于健康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综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创新教育服务模式, 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 推广慕课、 虚拟大学等新型教育方­式,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第四, 培育服务创新主体, 推动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 引导服务企业依托先进­科技以培育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推进服务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支持服务企业利用高新­技术优化组织结构、 再造业务流程, 构建敏捷型、 学习型服务企业, 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整体解决方案、 技术服务运营、 内容提供和定制服务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服务企­业, 带动服务业新领域的拓­展和新业态的成长。 支持服务企业建立客户­大数据库, 开展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推动服务企业利用微信、 微博、 客户端等建立营销体系, 提升精准营销、 精细服务水平。

(三) 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从­投入产出计算可知,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占制造业投入70% ,

比高达 但占服务业投入比例较­低, 故此, 应重视传统服务业

的提升改造, 以开放和引入竞争倒逼­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 通过提升网络渗透率、 O2O

推动 等商业模式发展改进生­活服务业的提供方式, 鼓励传统服务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现代组­织方式提升服务能级, 推动业态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其一, 有条件对内对外放开服­务业行政管制和市场垄­断, 稳步推进交通、 医疗、 金融、 电信等服务,“”“小门”领域市场化改革 大门一起开, 以开放倒逼传统服务业­升级。 WTO 以来,加入 我国在多边框架下做出­的服务业开放承诺水平­已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市场­准入试点成果的扩大,服务业开放在贸易、 产业和投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在国内市场经营的细­节上, “小门”还有一些没开。 、 、 贸易、目前除批发 零售餐饮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之外, 众多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 如金融、 电信、 卫生等, 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 限制经营的状态; 面对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需­求, 服务供给无论在质和量­上都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服务业扩大开放可增加­优质服务商, 形成有效、 优质的服务供给, 以开放促改革, 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故此, FDI在流入服务业的 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 应在逐步扩大教育、 文化、 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 积极稳妥推进金融、 电信服务开放的基础上, 进一步放开落地经营的­相关制度和法规, 在经营许可等证照的申­请程序、 资质标准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透明化、 规范化和简化。 与此同时,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 在受(媒数字化影响最深的前­十大行业体和娱乐、 零售、 高技术、 医疗系统和服务、 旅游、 运输和物流、 电信、 专业服务、 金融服务、 汽车及组装、 ) 中, 4日用消费品 有 个(运输、 媒体、 电信、 金融服务) 属10于各国对外资限­制最多的 个行业(运输、 媒体、 电力、 电信、 矿业、石油和天然气、 金融服务、 农林业、 废物管理、 会计、 教育), 显示传统对外资的监管­尚无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 对于我国来说, 法律法规并未根据新的­开放形势进行修订, 从而制约了服务业开放­的深度, 且许多新兴服务领域如­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医疗、 电子支付存在法律法规­空白。 故此, 应以减少数据本地化规­则、 对数据跨境流动合理限­制作为数字贸易规则,

制定的方向 以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开放与监管相结合、 多边开放与区域合作相­结合、 协议开放与自主开放相­结合、 全面开放与重点领域开­放相结合为原则, 探索双向开放服务贸易­新模式和国际经贸领域­新规则, 研究建立国家间服务业­领域规制的双边沟通机­制, 逐步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二, 推动传统服务行业降成­本, 优化发展环境。 我国人口众多、 人口密度大, 满足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阈值条件, 同发达国家相比, 生活性服务业便利程度­较高、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然而, 传统服务业的一大挑战­就是过于依赖人力。 随着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人口调控措施的不断加­码, 房租高企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使得传统­生活性服务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用 工缺口。 根据我们对深圳市劳动­力, 2013—2015 年间,市场的调研从中位数上­看, 我国大城市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也经历了快速增长。 服务业各岗位的指导工­资无论从高位值、 中位值还是低位值来看, 均全面超越制造业和农­业; 从具体行业看, 餐饮服务员、按摩技师、 快递员这些与大城市发“低端劳动力”展格格不入的 高

1 万元,位数工资已超 月嫂更是超

2 万元。过 从各行业的平均用工成­本看, 不仅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这样的高科技服­务业的平均人工59 54% ,成本增长了 连交通运输、 住宿餐饮这样的传统生­活性服20%务企业人工成本也上升­了 左右, 特别是大型批发零售企­业、 小型交通运输企业、 大型住宿餐饮企业, 30% 以上。人工成本也上升了服务­领域机器替代人是大趋­势。 故此, 应效仿新加坡、 日本等国家推“服务产业转型计划”,出 通过帮助企业应用自动­化项目、 机器人技术和引进创新­商业模式推动精简人力, 如应用无人化餐厅、 远端监控分析、 自动贩卖机、 自动化厨房、、 24 小时智慧商店、电子点菜 智能货柜、 第三方支付等创新科技,以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力和运营能力。 与此同时,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综合­辅导计划, 帮助中小服务企业寻找­适宜的在线电商平台, 并利用数据分析提升业­务水平。其三,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 标准化, 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整合、 充实、 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 健全服务网络; 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 创建一批知名生活服务­品牌。 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与

促进体系, 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志­与管理制度。 大力推行高端品质认证, 、 、 、开展健康 教育 体育 金融、 电商等领域服务认证, 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打造服务质量标杆。运用认证手段推动区域­品牌建设,鼓励以社区为单位推动­生活服务企业示范工程, 塑造最佳实践宣传案例, 推动形成行业规范和标­准。 加强服务质量诚信制度­建设, 推行从业机构信息公示­和公开承诺制度;建设生活服务企业及从­业人员诚信档案, 将有关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从业人员信用查询系统, 通过完善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信息共享,完善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等失信惩戒机制, 提高违法失信成本, 逐步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氛­围。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 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实施家政服务员、 养老护理员、 病患服务员等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专项培训, 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体系 鼓励持证上岗。 以培训券等方式对小微­企业员工培训给予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增强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提升职业素质。

其四, 以智能化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当前, 全球顶尖Google、 、 IBM、服务企业如 微软Facebook、 Uber 等都将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个蓝海, 中国顶尖互联网企业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故此, 应推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 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业的渗透和融合, 大幅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 零售、 医疗、教育等数据密集型行业­中的应用, 推动优化人力、 辅助预测、 动态定价、 个性化订制服务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服务业­智能化模式发展壮大。 在金融领域,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前­端服务客户, 中台支持授信、各类金融交易和金融分­析决策, 在后台风险防控和监督­的重大作用, (银行、 保险、 理财、增进金融服务

借贷、 投资等方面) 的个性化与智能化; 在零售领域, 应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管理、 商品管理、 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 360°如对消费者进行的 全方位画像, 利用大数据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商品­管理和展示, 形成基于消费者、 门店销售、 客户一体化的供应链智­能管理体系, 应用算法、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优­化仓储管理和物流配送­等; 在医疗领域, 应重视利用深度学习引­擎获取患者症状信息和­医学影像, 增强对疾病的精确诊断, 同时加强人工智能在临­床决策支持、 患者监测和辅导、 辅助手术或患者护理的­自动化设备和医疗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推广等; 在教育领域, 应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辅导系统、 自然语言处理、 大型在线学习系统、 虚拟教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扩大教育受众、增强教学效果。

三、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鼓励竞争、 扩大开放,努力引导服务业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目前­我国的服务创新还处于­模仿创新阶段, 服务业创新型企业竞争­力不突出, 原始创新、 自主创新、 融合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有待 加强, 拥有核心技术偏少, 颠覆性创新成果缺乏, 新技术对新产业、新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 首要的是探索消除体制­机制约束和障碍, 促进服务业有序开放和­适当竞争。 可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探索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对外投资市场准­入, 由准入管理职能向促进­职能、 事后管理职能等转变;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清理整顿各项涉及行业­许可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规范审批,

许可行为 避免出现准入后的“弹簧门” “玻璃门” 问题;和 进一步扩大教育、 医疗、 电子商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要求, 允许在试点区域内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经营类电子商务)易处理业务的外资股权­比例限制。 以打破垄断为重点推进­服务业市场对内开放,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市场准­入; 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文化、 健康、 教育、 医疗、 养老等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市场准入, 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以扩­大竞争倒逼品质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如融­资租赁、 商务咨询、 检验检测、 信息技术、 研发设计、 电子商务、 第三方物流、 节能环保服务等全面放­开市场准入, 取消不合理的经营范围­限制; 进一步放宽融合性服务­市场对内对外行业准入。 彻底打破服务业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对本地和外地企业一视­同仁;把国有民营平等对待的­政策落到实处, 清理地方政府对民营服­务企业在资质、 经验、 人员等方面设置的隐形­门槛和歧视性政策,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 创新监管方式, 推动多利益相关方协同­共治

“鼓励创新、 包容审慎”按照

的原则, 发展与监管并重, 加强分类指导, 创新监管模式, 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 推动部门间资源共享、 信息互通, 促进跨部门跨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合协同共治, 推进服务业跨界融合监­管的信息互换、 监管互认、 执法互助。 在涉企证照事项改革方­面, 地方在取消或调整部分­事项时面临缺乏权限、 存在法律风险的问题; 中央政府应在加强统筹­的基础上, 及时对依据法律、 行政法规以及规章设立­的涉企证照事项进行取­消或调整,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加快­改革立法配套进程, 确保证照改革顺利推进。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约­束作用、 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和­消费者组织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推动社会共治。 为适应服务创新的需要, 应探索行政管理手段由­许可制向备案制转变。 《

比如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定, 国家对经营性互( ICP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

),

许可 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 而备案管理已可满足溯­源功能要求, 无需采取审批方式, 故此, ICP

应将 许可由审批,

改为备案 进一步减轻服务企业负­担。

(三) 统筹服务创新资源, 集聚创新合力实施国家­服务创新计划, 积极、支持服务企业围绕产业­链 价值链、 创新链开展协作, 促进群体加速创新、 消费者参与创新、 分工与合作创新、 基于商业生态的创新。、 、 、建立联盟 基地 基金 人才 “四位一体” 的创新机制, 鼓励服务企业与园区、 高校、 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创新型平台、 新兴服务业创新中心; 发展创新工场、 开源社区、 社会实验室等创新孵化­平台。 构建由龙头企业、 中小企业、 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联­盟, 培育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 构建服务创新生态圈。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服务企业挖掘、 吸引、 融合及利用内外部创新­资源, 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创新­大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尊重企业家精神和服务­企业及园区的探索实践, 鼓励微创新、 草根创新、 共享式创新。

(四) 围绕创新链配置公共资­源, 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主动顺­应新兴服务业的生命周­期特点, 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由设定鼓励领域和资金­扶持转变为引导服务创­新方向, 引导资金重点投向以企­业化经营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 设立国家服务业试点专­项资金, 对试点地区重点功能平­台项目给予支持, 特别是跨地区、 跨领域的功能性、 平台性项目及国家性服­务创新示范园区。 落实创新基金、项目申请方面的支持政­策, 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完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 绩效考核、 合作机构遴选等配套制­度,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各个领域, 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 在信息技术架构、 融资、 信用等方面为服务创新­提供系统支撑, 引导服务企业和“创新券”合作高校使用 购买科研相关服务。 推广投贷联动模式, 鼓励发展创投、 风投、 天投等各类投资, 助力服务创新更快更好­发展。 统筹大数据资源, 从加快政务数据共享开­放、 鼓励社会数据共享共用、 引导商业数据交易流通­三方面入手, 建立跨部门、 跨行业大数,

据协同机制 推动共享开放和流通。 推进服务资源与服务数­据联网共享。 围绕激发创新主体和创­业人才的动力、 活力和能力, 推动简政放权, 建立多维度人才评价标­准,健全完善创新型人才市­场化薪酬机制。 培育支持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打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

(五) 运用灵活多样的政策手­段,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首先, 探索产业用地的弹性供­应机制, 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 先租后让、 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企业­的生命周期约定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 研究出台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退二进三用地配套­政策, 修正混合性功能用地规­划限制等阻碍产业融合­发展的规章制度, 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和用­地主体的前提下, 允许适当调整容积率; 投资建设、 回购、 统租的创新型产业用房, 坚持以租为主、 租售并举的配置原则。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用地政策导向, 逐步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 在下达农用地转用指标­时, 对服务业用地指标单列, 并在比重和规模数量上­适当倾斜。 适度调整试点区域的土­地流转与出让政策, 准许试点区域在集体土­地出让方面先行先试, 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其次,运用税收优惠手段, 切实降低服务企业运营­成本。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

认定目录, 将技术转移服务业、 知识产权服务业、 研发设计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等高端­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范围; 拓展高科技服务的出口­退税政策范围。 进一步扩大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认定范围、 降低准入门槛, 让更多新兴服务业享受­税收(

优惠政策 目前技术先进性服务业­企业认定主要侧重于外­向型企业, 要求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不­低于企业当年总收35% ,

入的 建议对相关标准作适当­的调整)。 扩展文化事业建设费免­征范围。 调研中, 服务业企业普遍反映文­化事业建设费是企业纳­税的重要部分, 是影响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 再有, 需在正确区分税负上升­暂时性和长期性的基础­上, 对于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服务企业出台增值税­临时性减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特殊,

的抵扣机制 使增值税受资本构成、 管理情况、 投资周期的影响较大, 营改增在整体减税的同­时增加了交通运输、 金融保险、 批发零售、 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服务­企业的税收负担。 基于此, 通过统一、 降低税率等方式对服务­企业给予临时性减税, “如统一设置 综合物流服务” 税目、 免征金融业线下行业拆­借增值税等, 同时完善抵扣范围、 扩大抵扣链条、 简化增值税专项发票开­票程序, 将与人力资本成本和融­资费用有关的进项税纳­入抵扣范围; 进一步明确增值税税率­每,

档的适用范围 减少征收的随意性。 最后, 实施导向明确的降费措­施, 切实解决小微服务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在国家出台很 多政策解决融资难、 融资贵的大背景下, 小微服务企业及民营服­务企业贷款依然存在着­利率上浮, 房产土地抵押登记费、 工商查询费、 抵押物评估费、 担保费、 跨级审计等中间费用占­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故此, 应完善贷款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机制, 合理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 取消贷款配套保险费等­不合理的费用, 由银行承担部分抵押质­押评估费, 担保费则可通过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有效降­低。

(六) 总结推广改革试点经验,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普遍性和共性问­题的协调, 提出加快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意见, 支持在试点区域推广国­家在特殊区域开展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 复制在特殊区域的试点­政策。《

比如根据 深化改革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

案 允许外商投资在文化娱­乐业聚集的特定区域, 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 娱乐场所, 不设投资比例限制; 在健康医疗服务领域, 允许在京对符合条件的­在国外研发的药品开展­临床试验。 建议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助推服务业快速发展。支持试点地区率先承接­当前在自贸区以及各专­项改革试点区的改革创­新举措, 形成一批支持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具体­措施, 先行先试突破服务业体­制机制瓶颈, 树立一批全国服务业发­展改革的示范区域。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 对现有服务业优惠政策­进行梳理, 为服务业发展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完善试点城市的管理体­制, 最大限度下放权力, 给予试点城市在 国土、 投融资、 工商、 财税等发展要素方面更­大的管理权限, 拓宽改革创新空间。 创建全国服务业创新成­果交易中心,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进一步深化服务业, “统计改革创新 研究制定 一张表” 的统计机制, 从制度源头上“错统” “漏统”解决服务业统计

等问题; 加强对新兴服务业统计­制度的研究和实施, 完善信息服务、服务贸易、 大健康、 专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指标设置及统计体系, 做到应统尽统、 科学规范, 真实反映、 科学评价服务业新业态、 新模式企业的经济社会­贡献; 全面跟踪服务业总体规­模、 行业结构、 区域分布、 经济效益等基础数据, 及时开展服务业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为适应服务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鼓励充分竞争, 应及时修订反垄断领域­的法律法规。 落实大数据法律监管, 积极出台保护数据隐私­及信息安全的措施, 明确数据安全的保护范­围、 主体、 责任和措施,确保涉及国家利益、 社会安全、 商业秘密、 个人隐私等信息受到合­理保护。 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办­理在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程序, 开展安居保障、 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险等“一卡通” 试点。

服务

2016

[本文为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十三五’ 时期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协同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 (项目编16 ZDA004)

号: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 王勇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