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古人境遇与心思的凝聚

-

读书周刊:在《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中,您为什么选择汉字、词语、诗词、古画、书法、风物这六个领域?

李晓愚:出于出版和研究的需要,我把传统文化分为诗词、书法、绘画等,但其实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就是古人的生活,不同领域彼此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我举个例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着一­件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这件玲珑的玩意儿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料雕刻而成,菜叶上头还雕着一只蝈­蝈、一只蝗虫。

这是一件艺术品,但如果你要理解这件艺­术品,调动的知识是复合型的。你首先要知道白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雕棵白菜,不雕棵西兰花呢 在我们民俗文化中 白菜谐音“百财”,是财富的象征。白菜的叶子是绿色的、菜

? ,帮是白色的,合起来就是“清清白白”。蝈蝈在古时候有一个文­雅的名字———螽斯,这种昆虫的繁殖能力极­强。古人生活在农业社会,相信人多力量大,多子便是多福,他们看到蝈蝈就联想到­旺盛的生殖力,自然要歌颂一番。

如果再追问下去,你会发现,这棵白菜颇有来头,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娘娘入宫时的陪嫁品。所以这件艺术品的意思­是,我们家世显赫、新娘“清清白白”,祝福她多子多孙,为皇室开枝散叶。

这些是词语的知识还是­艺术的知识呢?所以不能分裂开来看。

中国和西方在美术欣赏­方面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叫读画 西方叫看画 读画是读什么呢?很多画是有典故的,你如果不了解

, , ,这些典故,画的意思就打折扣了,很多画上还有书法,是题画的诗。这些都是融为一体的东­西。

读书周刊:即便看不懂这些艺术品,也不妨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些古老的知识?

李晓愚: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传统文化能帮助人们去­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比如你在西湖边,如果是阴沉沉的天气,望着远山,你会想起姜夔《点绛唇》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当诗句从你的脑海中冒­出来的刹那,你眼前的风景都不同了,它会帮我们在美的层次­上,有更深刻的领悟。有一句话是“世间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怎么能发现美呢?不是只靠眼睛就行了,背后需要知识的储备。

此外,传统文化还可以让你看­到生命的深度。我看到自己的白头发,就想到“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在人世间最留不住的就­是镜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离树飘零的落花。变老、时光流逝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想到这里就会觉得很感­伤, 但是你不要忘了,还有别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只把自己当成花,就很惨,因为花要凋谢,但是你换个视角,把自己当作泥巴,老了去护花、去延续,那你的生命就有新的价­值了。

读书周刊:人生未必如诗,但人生却应该如诗。以诗意的心灵去感知和­判断世事,才会有诗意的人生。

李晓愚:我原以为传统文化之“用”也就在于给人生以诗意,但其实不止如此,我还被诗词拯救了。几年前,因为工作压力和产后抑­郁,我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一旦黑暗来临,害怕睡不着的恐惧就将­我深深裹挟。 无数个夜晚,我坐在床上放声痛哭,不明白为什么像睡觉这­样人人会做的事,我居然不会!中医、西医、神经科、心理科我看了个遍,各种方法都试过,却无改善。在无心睡眠的漫漫长夜­里,翻阅古诗词成了唯一的­排遣方式。每每读到“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之类描写失眠的句子,我的心中就会滋生无限­的安慰。从三千年前《诗经》里的君子,到孟浩然、高适、陆游,他们统统失过眠,“吾道不孤”啊!古人夜不能寐,或为爱情,或为事业,或为家国兴亡,或为坚守气节,跟他们相比,我的失眠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还从古人那儿得到了­一个重要启发:他们虽没有安眠药,却从不为睡不着而焦躁,或弹古琴,或观松月,或徘徊散步,连陶渊明“披褐守长夜”的“守”字里也透着一种安定和­坦然。在无眠的夜晚,这些诗词成为我精神上­的加持 我不再痛哭 不再焦虑 不再把睡不着当回事。奇怪的是,当我放弃与失眠的搏

, , ,斗之后,竟然轻松地睡着了。

年岁愈大,涉世愈多,我愈发现传统文化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经历。就如王夫之所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自得”二字道出了读诗的真谛。一首诗,一阕词,都是古人境遇与心思的­凝聚,至于后人能得到多少,全凭各自以生命阅历去­印证。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