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藏在生活中的文化故事

-

“小鸟依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东汉­许慎编著的字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中说:“雀,依人小鸟也。”麻雀是一种喜欢和人类­待在一起的鸟,因为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好吃的。唐诗中有这么一句:“大厦初成日,嘉宾集杏梁。”就是说房子盖好了,客人们都聚集在房梁上。这里的“嘉宾”当然不是人,而是麻雀。

第一次把“小鸟依人”用在人身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他和大臣们谈论起当朝­的官员褚遂良,唐太宗深情地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李世民对褚遂良的评价­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鲠亮”,也就是忠贞耿直。褚遂良曾经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古代皇帝一般都比较怵­这样的官,因为他们记录的内容是­要传于后世的,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公众­形象。李世民就跟褚遂良套近­乎:人非圣贤,哪能没过错啊,要是我干了点不太光彩­的事儿,你就不能手下留情吗?褚遂良严肃地回答:我的职务就是这样,您的一举一动,我会一条不漏地记下来。

在李世民对褚遂良的评­价中,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有学术”。这主要是指褚遂良的书­法造诣。褚遂良是唐代初年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秀丽端庄,当时的人这样评价他的­书法: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李世民是个书法迷,最喜欢王羲之的字,他曾经把搜罗到的王羲­之墨迹全都拿给褚遂良­看,让他鉴别鉴别真伪,结果褚遂良“无一误断”,全部说对了,可见他的眼光也是极好­的。

褚遂良有个性,有才华,这样的男人用

普通知识”绝不普通

读书周刊:看到《中华文化故事》的书名,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写给­孩子的书,您在写作时设定的目标­读者是谁?

李晓愚: 我设定的第一读者就是­我自己,因为搜集资料和完成这­套书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旅行。我觉得旅游有两种,一种是出国,去陌生的国家,还有一种是去往昔,这不也是“外国”嘛,只是我不用背着行囊,只要捧着书就能够到陌­生的“国度”中,在这个旅行中你也会看­到很多有趣的东西, 好奇心被满足。很多旅游的人都喜欢写­游记,在古典文化畅游中的我,也想把这些说给感兴趣­的人听。

关于这套书适合谁看, 我觉得适合所有人,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很多成年人觉得汉字、成语、词语这些知识他都是了­解的,我在书中将这样的知识­称为普通知识,但读了书你会发现恰恰­是这些普通的知识,才是最不普通的读书周­刊:为什么这些普通的知识­才是最

不普通的?

李晓愚: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故事中­就有这么一段。女凶手伪装成被她杀害­的尊贵女士,出现在一个上流人士的­宴会上,宾客闲聊,有人提到了“帕里斯的裁判”(Judgement

“大鹏展翅”来形容还差不多,怎么能“小鸟依人”呢?原因就在于人家是为皇­帝服务的,尽管褚遂良比李世民还­大了两岁,但等级的区别造成了视­觉的差异。

词义的变化反映了世道­人心的变化,君主专制被推翻了,“小鸟依人”也就从男人身上转到女­人那儿去了。不过今天的女人越发独­立:“等待白马王子不如拥有­自己的一匹马。王子没来的时候,自己策马驰骋;王子来到的时候,和他并驾齐驱。白马王子来不来,人生都一样精彩!”面对这样的时代趋势,我有点儿为“小鸟依人”这个成语担心,不知道它未来的命运究­竟会怎样。

对于现代人来说,“名字”就是一个单纯的词,词义无法再分割了。然而对于中国

*古代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不可以混为一谈。比如大诗人杜甫,字子美;李白,字太白。为什么古人要在名之外­另取一个字呢?这还得从他们的成人仪­式说起。

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期,小宝宝出生三个月后,母亲就会把他抱到父亲­身边,父亲会握住孩子的右手,“咳而名之”。“咳”在这里不念 ké,而念 hāi。父亲的动作很温柔,用食指轻轻挠着宝宝的­下巴,把他逗笑,并在这个时候为他取名。二十年之后,孩子长大成人,就要举行专门的成人仪­式,叫作“冠礼”。在冠礼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正宾,由他负责给这位二十岁­的青年取一个表字。当然,这里指的是男孩子,女孩子一般十五岁就嫁­人了,在出嫁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字。

所以,古人的名是父亲取的,字是长者

Paris),女凶手插话道:“什么,巴黎的裁判?我看现在巴黎已经做不­了主 管事的是伦敦和纽of­约。”“帕里斯的裁判”是西方著名的典故,说的是

,帕里斯王子将金苹果判­给爱神阿弗洛狄忒,之后在爱神的帮助下把­绝世美人海伦诱拐到特­洛伊”从而引发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帕里斯”与“巴黎

,的英文拼写完全一样,无知的女凶手将它们混­为一谈。正是这个知识漏洞,使她露了馅———她可以在外形上伪装成­尊贵的女士,却无法伪装她的学识。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 普通知识的传统 一文中引用了这则侦探­故事, 以此为例来说明:普

《》通知识就是不普通的知­识,因为它只对某个阶层而­言才称得上是普通。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典故仍以勃勃的生­命力顽强地“活”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日常的交流离不开­这种共享的知识库。这些知识虽然大多来自­道听途说、耳濡目染,却已融入我们的生命,身处中华文化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不动声色地随­意享用。但如果对这些“普通知识”缺乏了解,交流就无法顺畅地进行。《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把“三十而立”解释成“三十个人排排站”,引得观众哈哈一乐,但那是电视剧。试想在现实生活中当你­义愤填膺地向小伙伴怒­斥某人为 “陈世美”

,的时候,小伙伴却好奇地问你陈­世美是谁,你会不会感到崩溃?

“古典”的价值不仅在于“古老”,更在于“经典”, 那些跨越时代流传至今­的词语典故包含着贵人­取的。不过,一个人的名和字之间通­常有所联系。有的时候字是名的补充­或解释,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是一个意思;张飞,字翼德,“翼”就是翅膀,飞翔就得靠翅膀扇动的­功德;岳飞和张飞同名,都叫“飞”,岳飞字鹏举,大鹏举翅就是飞;白居易,“居易”就是活得踏实安心,他的字是乐天,就是说不管处于怎样的­人生境遇,保持乐观的心态、顺其自然才能活得舒心,所以“乐天”是因,“居易”是果。有的时候名和字的意思­是相反的,比如韩愈,字退之,“愈”表示向前、超越,而“退之”恰恰相反;朱熹,字元晦,“熹”代表光明,而“晦”表示幽暗。字与名意思相反,这也反映出古人的一种­平衡的智慧。

今天我们一般都直呼其­名,至少平辈之间是这样的。在不少西方国家,儿子见到父亲、儿媳见到婆婆也是直呼­其名。但在中国古代,这是万万不行的。如果你是个文学爱好者,而且穿越到唐朝,万一遇到杜甫,千万别激动地称呼人家“杜甫”,这样就严重失礼了,因为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粉丝”对偶像都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子美兄,久仰久仰!除非你是杜甫的长辈或­是他的上级,才能直呼其名。当然,要是你请杜甫签名的话,他一定签“杜甫”,不会签“杜子美”,因为自报姓名,他人才以字相称。

字,是成年之后才有的,它的主要用途是在交际­时便于对方称呼自己,使用频率自然要比名高­些。有些人的字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至于人们对他们的名­反而不熟悉了,这种现象叫“以字行”。比如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项羽,名籍,羽是字;孟浩然,浩然是字,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已不­可考。

丰富的文化信息, 从这一点上说,“普通知识”的意义绝不普通

读书周刊。实际生活中,误用成语和滥用汉语、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似乎变成了一种语言:

“灾难”。

李晓愚: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不求甚解,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 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每一种文明的语言都与­那种文明的思想方式、价值理念和民族习俗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需要典故的­理由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词语,洞悉古人的思维模式,从中获得启迪。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很喜欢搜集那些记录愚­蠢行为的成语 比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按图索骥、揠苗助长、南辕北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杞人忧天,等等,这些成语都是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我们的老祖宗的确用心­良苦,用高度简洁的方式让我­们

,牢记:人类的愚蠢是无边无际­的,而且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还有一些成语,比如大而化之、断章取义、出尔反尔、人尽可夫 在时光的推移中它们悲­惨地“沦落”为贬义词,可如果你去了解一下它

们最初的含义, 一定能从中窥见古人的­智慧。这些典故本身就是一种­关于为人处世的教育。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