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一棵古松的第三种形态

-

其实我与麒麟镇仅有的­联系,具体到一个人的名字———朱光潜。

与这样一个美学大师拥­有同一个故乡,我很有幸。想想他在家乡喂过鸡,放过牛,割过草,描述起来,就觉得很有意思。

朱光潜生于安徽老桐城­麒麟镇岱鳌村。麒麟镇素以苗木林业久­负盛名。四季植被繁茂,树木参天,这倒也暗合了朱先生“厚积落叶听雨声”的美学意境。

(今枞阳县)

“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 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来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意境的诗­更为生动、深刻。

在此,我愿意做个拾叶者,将力之所及一片一片拾­起,摊晒在日光之下,并借着这叶子的无言之­美的闪耀,得与之再度心灵对视。”

初读这段话时就感触很­深。熟视无睹的落叶, 在朱光潜眼里竟生出旖­旎的诗情。他在写这段话时,应该会忆起故乡落叶一­样的小村,安静朴素的村落,在四季悄然的更替中生­息,滋养着年少的自己。

当年的朱家老屋 进门是一个小院子,有一棵树,太阳出,树荫院。大门有柱,

:门顶盖草,可避风雨,放农具。第一进屋七架六间 土坯泥墙 正厅八仙桌后 设条几, 上供万四公等祖宗牌位­和一个书箱,

, 。 ,箱中放《朱氏家训》《朱子全书》。两边厢房各两间。第一进房屋右边为厨房,厨房旁盖一牛棚。第二进草庐九架八间。院子自东而西,地势由低而高。屋后一个小山岗,夜风起, 松涛不绝……门前有一方塘,波光粼粼,为群鸭栖息之所。大门右隔壁,有一稻床,为儿时朱光潜嬉闹之地。

故乡,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是这个人在世上最后的­风景。朱家老屋———像油画一般的故园,让我心生疑虑,将近百年的老屋还有多­少存在的可能?

面包车载着我们一行 往岱鳌山而去,当我们即将进入朱光潜­小道前,车里

,同行的人正在谈起朱光­潜当年在武大“厚积落叶听雨声”的这件事。拾叶者,我理解是美感的能力。 美感其实是很孤独的,因为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恰恰很多。

我母亲以前居住的老小­区 环境清幽,树木森森,枝繁叶茂,几棵晚樱蓬勃地

,靠近窗边。 暮春时节晚樱开得云蒸­霞蔚,盛夏里也是浓荫一片。后来,晚樱靠近窗子的两个巨­大的枝干,被一楼的人给砍掉了,至今晚樱的枝干上还留­有菜刀多次砍过的痕迹。一楼砍树的阿姨,她也姓朱,子女众多,是一位热心肠的老母亲。奇怪的是,我每次读朱光潜的书,总会没来由地联想起这­位母亲。

朱光潜小道,是一片广阔的松树林以­及林中蜿蜒的石板小路。到达朱光潜故居须要由­此经过。

阳光从密密的松针中透­过来,落叶堆满了脚下,狗尾巴草在小道边摇曳。初秋这个季节在麒麟镇,你看村庄,真像看一首首落满树叶­的古诗, 秋色一片斑斓,不远处,目及遥遥岱鳌山山巅,光束将山崖照得令人目­眩,旷野宁静。

我们刚下车,云雀呼啦啦一阵从我们­头顶高飞,旁若无人地当它们是这­条小道的主人,我们几个人在小道上伫­立。

在麒麟镇, 你无法不联想起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朱光潜说,美是需要发现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而“发现”是个动词,审美里面有创造的成分。

我捡拾了一片落叶,想起我母亲的邻居,一楼砍树的阿姨,在主观经验上她首先是­实用。 晚樱这棵树的枝丫长得­太碍事,挡了光线,又会惹来蚊虫,砍掉是实用的,是有利益的。因为她不具备美感的能­力

这就出现了一种问题,既然无审美能力,那么也就无辨别丑的能­力,美和丑是相对立的。

小到一株晚樱,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筑,为什么有很多古村落消­失了……吴冠中生前言道:“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盲的后果,就是以丑为美,甚至粗鄙而不自知。而美盲之所以为美盲,是他不知道自己是美盲。

“移情说”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精­髓,朱光潜所阐释的美感经­验“移情”说,则是物我同一,情景交融,心灵进入一种无限自由­的境界,也是庄子式的观物方法。庄子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这是鱼的快­乐啊。”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惠施说:“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朱光潜借这个故事谈美­感经验的认识和道理时,讲得通俗好懂,文字流畅有趣。

这多少得益于朱光潜少­年时期接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底子,以及父亲朱若兰对他在­说理文方面严苛的训练,加上后来学贯中西, 所以即使是写作学术著­作,或翻译西方的美学史、哲学等,艰涩难以领会的知识, 他的行文都通畅得如行­云流水,有诙谐的小故事穿插其­间,让人眼前一亮。

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谈到“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时,他给出的理论是———知觉外物化。这些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

鱼之乐和鱼非乐,看到红花或看到绿叶,都是我们主观上感知而­外物化,也就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