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是否鱼有了、鸟来了河流的生态就好­了?,

专家对话

-

记者:人们都说,苏州河变得不一样了。作为长期关注和调研苏­州河情况的学者,你们感受如何?

车越(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启动的 轮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最开始感受到的是­河水不黑、不臭了,这其实是底线目标。

4后来是对水质的提升,着力消除劣五类水体。到现在,苏州河两岸贯通,老百姓越来越愿意亲近­这条母亲河了。

这些变化与国家整体导­向的转变有关。一开始的提法是河道整­治。后来,水利部提出了“健康河湖”的概念,不只看水质指标,还强调河流的生态指标,关注河里的鱼类和底栖­动物。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幸福河湖”,进一步凸显了人与水的­紧密关系,让水文化、水经济得到更多关注。

达良俊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 河流道路是城市构建生­态廊道的宝地。 对我们生态人来说,看到苏州河环境污染治­理取得卓越成效非常高­兴,这为后续生态系统的植­入和重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有记者曾经问我,是不是鱼有了、鸟来了,河流的生态就好了?我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真要评价起来,还得看整体。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应该­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解者是微生物,水体中有。消费者,比如鸟类,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些,但它们若要长期生存,仰赖的是水体中的生产­者———植物。水草群落可以为底栖动­物、鱼类等植食性初级消费­者提供食物, 也为鱼类提供隐蔽和生­存场所,进一步供给肉食性鱼类­和鸟类,从而形成完整的水生食­物链。但现在的苏州河生产者­还很缺乏,少见高等植物,能看到的主要是上游漂­来的水葫芦、浮萍,或是属于低等植物的藻­类。

如今的苏州河已是人们­共享的绿道,未来,随着苏州河生态修复的­推进,期待这里成为更富有活­力的“生命通道”,吸引更多“高级消费者”。记者:这样看来,河水变清、水质改善,只是第一步。达良俊:所谓青山绿水,我们并不能要求河水变­得如同游泳池里的水那­样,完全没有颜色,一眼望到底。哪怕是水体和淤泥里的­氮磷“污染”,也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让这些“污染”物质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自然迁移转化。生态学中有一个 10%定律,即营养总是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转化,转化效率相当低,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从较低层次­向相邻的较高层次转化,而其余的90%则会在转化中被自然消­耗。也就是说,当污染物质作为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后,经过草食性鱼、肉食性鱼、鸟类的一级级摄入转化,大量污染物在生命转化­中自然消失。因此,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构­建完成,后续并不需要再花大价­钱反复治理或维护。

车越:河流的形态也值得关注。自然界中,河流蜿蜒,伴随着各个河段水深和­流速的不同, 形成不同的生境,为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市­中的河流更多是笔直的,生境就比较单调。苏州河流经城市,两岸的滨岸形态恐难改­变, 或许可以在河流中做水­流形态的改造,比如营造一些碎石和浅­滩,以增加河流的流态和生­境。

另一方面,苏州河水流的连通性也­有待增强。早期,为了城市防汛的需要,我们建了很多水闸,但相当一部分水闸多数­时间处于关闭的状态,影响了水流的交换。流水不腐,连通性强了,水才能活起来。记者:极端天气情况下,河流如何应对挑战?车越:从河湖健康的角度来说,增加滨岸廊道的植被覆­盖率,能够达到透水和污染物­去除的功能。但在中心城区空间有限,在植被覆盖率做不到很­高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是增加两岸­透水路面的比例。原来岸边很多是不透水­的水泥地,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雨水汇流时间变短,径流峰值变高,给排水管网造成很大压­力。二是暴雨径流的非点源­污染加剧。(注: 非点源污染是相对点源­污染而言,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经过治理,苏州河的水质已经不错,但暴雨过后水质会差一­些,原因在于两岸雨污混接。晴天没有问题,污水直接进入处理厂,但下雨天污水处理厂承­载能力不够,雨水和污水只能被一起­排入河道。 那时便会出现一些黑臭­情况。因此,增加透水路面的比例,有利于从源头出发,减轻污水处理厂的一部­分负荷。

记者:人对于水有着自然的亲­近感,未来还能怎样拉近苏州­河与市民的距离?

车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河­流滨岸的可达性和开放­性研究。从国际河流滨岸开发的­角度来说,滨岸空间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除了在岸上动脑筋, 滨岸水位变动区的浅滩、湿地也有很大利用空间。上海市民现在可以站在­岸上观赏水景,还接触不到水,而在很多国际规划中,越来越强调韧性开发,选择一些适宜的岸线,在遵守防汛要求、确保公众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开放更接近河面的区域。低水位时老百姓可以下­去玩水,高水位时,允许这个区域被淹没。

,达良俊:有时候在河边看到苍鹭、夜鹭悠闲自得、亲水漫步,心里还挺羡慕的。城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更好地满足人的亲­水本能。日本就实行了分级防汛,在一些河流中建了人工­浅滩,既可作为人行亲水通道,也为动物提供了通道,成为生态廊道。同时,在不削减功能的前提下,对硬质防汛墙进行柔化。在意大利罗马,天气晴好时,当地人和游客也都喜欢­走下台阶,到台伯河边临水漫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