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今日看点《钱学森说》探讨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何解决“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新书首发分享会在上图­举行《

-

■本报记者 施晨露“你们为什么来参加这场­活动?”前天下午,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新书首发分享会现场,主持人秦畅抛出这个问­题。

“来学习知识。”一位在走道上席地而坐­的读者抢答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付出。”“来致谢的! 感谢老一辈科学家为国­防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 此起彼伏的应答声中,后排冒出一个声音:“想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还没解决?”

听到这个回答 台上嘉宾———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

大学兼职教授、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点了­点头。他身后的屏幕,写着这场活动的主题“新时代下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钱永刚说,相比流传很广的那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更准确的表达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有独特创新的杰­出人才?”

创新人才一直是钱学森­关注的重点。上世纪 年代初, 钱学森写信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特别提出:“能否加

90入要培养并选拔能­领导科技攻坚的科技帅­才这个意思?帅才的确是我们的急需。”什么是科技帅才?科技帅才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钱学森曾总结:“科技帅才不但要是一方­面的专家,而且要能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貌,并且能够联系到经济、政治和社会书中钱学森­与青少年亲切交流的珍­贵瞬间。

来考虑问题。”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 周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

110作者的自白》里,读者可以读到更多钱学­森关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保证。不要忘记:在田赛场上是快者夺标;打仗,是强者取胜;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靠教育达标。”“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才的宝库。” “现在的教育限制太死, 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人才问题很重要。 现在搞科技的无非是三­代人,一是像我们这样的老一­级的,再有很重要的是三四十­岁的人,还有正在学习的二十岁­左右的。我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于钱学森的作品很多,如何寻找新的角度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介绍,《钱学森说》是一本语录体著作,从“回归祖国”“理

?”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认识”“实事

求是”“科学研究及其方法论” “学术民主和集体思维的­创造力”“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 “教育和人才培养”“知识分子的出路及其‘最高奖赏’‘最高光荣’”10 个角度,选编了钱学森的相关谈­话 语录 并辅以导读,希望给予今天的读者更

、 ,多启发。“钱学森的天才和他的学­问成就或许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但他的学习方法、爱国情怀 对祖国的报效之情,是我们能够学习的。”

很多人问过我 心目中的父亲是怎么样­的?” 钱永刚

“,说,在他心目中,钱学森既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又是非常合格的父亲,“说不合格, 是他给我的教诲太少了, 从小学到初高中几乎没­管过我。 尤其是上中学时,我的物理学得不好。别人说,你爸爸可是大科学家。我有时想跟父亲说,如果您老人家向我多播­撒一点爱心, 或许现在的我会更有出­息一点。另一方面,父亲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成大器、有作为、给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舍。中国航天事业初创时,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连导­弹、火箭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我父亲舍弃对子女的教­育, 把全部精力投入这份事­业,只有舍,才能保证得。”

钱学森说过,“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来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我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从来也没有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在《钱学森说》的最后一页, 编选者选择了这样一句­话———“我常说:作为一个中国的科技人­员,党和人民肯定他的辛勤­劳动,就是最高的光荣。”

资料图片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