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不朽的功勋 闪光的精神———访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

- ■新华社记者

高敬 潘旭 徐海涛 李琳海月,金银滩草原的夏天来了。绿草茵茵、白云低垂,让人仿佛淡忘了这里曾­经轰鸣的炮6

声。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这里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如今,这里已安全退役,成为旅游景区。曾在这里奋斗过的核工­业人被安置到全国 个省份的 个县市。

27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二二一厂离退休

532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已是耄耋之年, 这些老同志带着自己的“二二一故事”,带着烙印在身上的“两弹一星”精神,依然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

以身许国,在那遥远的地方

月 日, 西宁市德令哈路的中核­集团二二一小区内歌声­嘹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6 2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歌声来自二二一厂退休­职工和家属。

岁的杨翠英老人特意打­扮了自己,“经历了苦日子,今天的日子比蜜还甜。”她说,感

85

谢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

老人们表示,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这两年待遇好了,看病就医更省心,中核集团等还组织对职­工住房进行修缮, 美化了社区环境,生活舒心多了。

年,面对西方核讹诈的威胁,党中央决定在青海金银­滩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

1958

制基地, 对外称 “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青海矿区”。

金银滩地处高原,高寒缺氧,一年里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袄。西部歌王王洛宾在这里­写下了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年,杨翠英带着当时只有 个月大的女儿,从河南老家追随丈夫到­了二二一厂工作。1961 4 “那时吃的多是青稞面和­黑豆面,面黏性太大,刚开始咽不下去,需要拿热水送。粮油限量供应,我们只能自己种一些土­豆充饥。”杨翠英回忆说。

今年 岁的董殿举住在安徽合­肥团安新村。话起当年,老人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 80

年,只有 岁的他进厂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1959 18 “当时条件艰苦,我们只能临时住进牧民­搬走后留下的牛棚、羊圈里,有时就在山上挖个洞睡­觉,晚上还能听见狼叫。冬天睡觉时戴着棉帽,第二天被子、帽子上都是冰霜。”

今年 岁的刘兆民曾在二分厂­研制炸药。“当年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工作,

86

拿着车票,提着木箱就来了,和我一起来的同一届校­友当时就有 个。”他说。刘兆民后来才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份“特

20殊”的事业。研制雷管、研究炸药冲击波,曾是他的主要工作。

当年,很多科学家工作到深夜,一个共同的信念在心中­燃烧———再穷,也要造出“争气弹”。

李富学 年到厂,主要从事“微秒级电雷管”的研制任务。

1959 “以前国内都是秒级的,原子弹需要微秒级的电­雷管,没有先例也没有样品,一切都是自主研发。”老人声音依旧洪亮。

为了造出合格的电雷管,研究人员从试制到定型,两年多时间里做了 万多次试验。年,新型微秒级电雷管诞生­了,试爆

5成功的原子弹、氢弹,都使用上了这种电雷管!

1962

如今说起来,88岁的老人家仍充满­骄傲。

年 月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 10 16年 月 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 6 17

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核­工业创建 周年作出重要指示:“60 年来, 几代核2015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60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化剑为犁,永远为了和平

拂去岁月的尘埃,二二一的名字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二二一厂的建设者们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 战争的阴影淡去,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1987 年 月, 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撤销二二一厂的决定。

6眼含热泪、心怀不舍,但人们没有任何怨言,一方面继续攻关、保质保量完成研制和生­产任务;另一方面遵照国际通用­核设施退役处理标准、 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对设施设备进行永久性­无害化处理。

年 月, 退役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厂区设施达到不加任何­限制可对外永久性开放

1993 6

的标准。年 月,新华社发布消息,向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1995 5撤厂时,二二一厂有职工近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 人,加上家属子女等总人口­约万人。在职职工被安置到各地­企业单位,中核4924 3总组建了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专­门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刘兆民等 多人被安置到西宁市的­二二一家属院颐养天年。

600

多名离退休职工在合肥­安家, 一些人去了山东淄博,还有一些离退休工人和­技术干700部从青海­撤回原籍,上海市上钢社区就集中­居住了 多位。回首隐秘而光辉的岁月,这些老人激情满80

怀:“如果现在需要,我还能干。”

住在“两弹村”的陶瑞滨已经 岁了,他最难忘的是 年原子弹试验前夕的“护弹”

89

经历。

1964当时刚刚进厂­的陶瑞滨被安排承担中­子源的护送工作。在距离装备试爆塔最后­一公里时,天黑了。

“在戈壁滩行走,就怕摔,另两名同志一左一右和­我手挽手像架着犯人一­样,三人边喊口令边走, 我手里紧紧拿着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源。”曾经的惊心动魄,陶瑞滨像讲故事一样轻­轻诉说。

“我是 年进厂,经历了原子弹、氢弹试验和东风三号试­验。”同住“两弹村”的许震

1964贵回忆,被调往青海工作时,爱人相随,却不得不留下父母和子­女。由于保密要求,工作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子女。把国家放在首位,把保密纪律刻进心里。“当时在上海,周围有人误以为我去青­海劳改了,背后指指点点,但我也不能解释。”许震贵说。

如今,原子城更名为西海镇。这个曾经的神秘禁区, 现成为一座高原生态旅­游新城。金银滩草原再现碧野千­里、牛羊成群,成了当地最好的牧场。

西海镇门源路 号。“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静静矗立,展示着中国科学

2家自主创新的精神、保卫和平的决心和功绩。

碑顶雕刻着四只和平鸽,向世界宣告科学家们奋­斗一生的意义:保卫和平。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就是当时二二一厂工­人和技术干部穿的防护­服。” 许震贵指着展馆里一件­自己曾身着过的展品对­观众说。

这个特殊的展馆名为“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 余位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与上钢社区共同创建。

80老同志们自发捐赠­珍藏多年的历史照片、证书、纪念章等,自费到青海基地征集史­料,义务做接待和讲解工作。“政府很支持我们宣讲‘两弹一星’精神。”岁的陈福良说,创建之初,展馆只有 多平方米,设施简陋。在浦东新区的支持下搬­迁改81 20造,现已扩建成建筑面积 多平方米,参观者已超 万人次。

1000 “这两年我们养老金逐年­上调,由机关事

16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支付。这是党中央对老同志莫­大的关心关怀。”陈福良说。

前些年情况有些不同。一些二二一厂的离退休­人员待遇增速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有的人家里主要依赖老­同志的养老金,生活陷入困顿。 多年前分的楼房, 设施已经老旧,有的老同志生活受到影­响。

30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二二一厂的老同志,关心他们晚年生活得好­不好。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关心解决好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大力宣传二二一厂所作­的贡献。

了解老同志所思所盼,用心用情全力解决问题­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局长戈晓海介绍,为让老同志安享晚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组织退休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 享受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 离休人员按国家关于离­休费和津补贴标准的调­整政策及时发放到位。

当年二二一厂很多是单­职工,老同志过世后,遗属生活比较困难。这两年中核集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兑现遗属生活补助­费标准提高政策,并组织家属遗属参加地­方医保和大病保险等,减轻生活压力。

这几天 戈晓海正忙着对房屋修­缮工程进行验收总结。

,中核集团对西宁、合肥、淄博等集中安置点的 套房屋修缮和“三供一业”项目改造已全部完工,老同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1555对其他地方分­散安置的,精心组织,采取自行维修加补助的­方式,房屋维修工作也即将完­成。

夏日里, 西宁的二二一小区绿意­浓浓 记者来到刘兆民家里。

,楼房外面新贴了保温层,原来走风漏气的钢铁窗­户, 换成了保温效果更好的­铝塑窗,看上去干净明亮。

“西宁冬天很冷,这两年房子维修后比原­来暖和多了。”刘兆民说。

今年 月,“中国原子城纪念园缅怀­厅”修建完成,以纪念和缅怀曾经在二­二一厂工作过

4

的老一辈核工业人。

“这是一种纪念,更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董殿举说。

年 月 日,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参加­全国离退休干部先

2019 12 16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代表。陈福良参加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陈福良说,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们“珍惜光荣历史、永葆政治本色”,我们将始终坚持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用自己的方式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最近,“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火”了。6 月 日记者采访时,预约的团队观众已排至 月 日。

2 “遇到忙时,我们都是两口子轮番上­阵,很6 24多家属都参与讲解­工作。”陈福良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新华社北京 月 日电)

6 14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