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那些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者 为何要转向文学寻求意­义?

-

读书周刊:作为一位成熟的、优秀的诗人,出版一本教人写诗的书,是很冒险的,必然会遭遇这样的质疑:诗是可教的吗?您为什么会出版这本《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教人写诗这件事,在我出版这本书之前 我已经有了 年的实践经验 且让很多学员学有所成 所以才有底气写这样一

, 10 ,

本书。

我写了 多年的诗, 但直到 年,才因为外部的推力,促发我去澄清一些有关­诗意

20 2011的问题。除了外界的各种讲座邀­请,最大的推力来自学校,学校鼓励我开设“文学创作”的通识课。通识课就意味着,你得对水平参差不齐的­人,甚至零基础的人讲写作­之道,不只是让他们改变写作­观念,还要将他们带入当代写­作的实践前沿。

给普通人讲写新诗 迫使我去追踪一句诗的­诗意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通过回溯诗

,意的源头,体察诗人的创作经验,我找到了理解诗意 写出诗意的便捷之路 我意识到,普通人容易理解的人性,才是支撑诗意的根基。

、 。说得更确切一些, 构成诗意的内部机制与­构成自我的内部机制,不过是人性的一体两面。这个认识让我的教学取­得了奇特的效果。通过不到三个月的课堂­训练,我的学生中,有不少从未写过新诗的­人, 开始在专业文学期刊上­发表诗作, 甚至有好几位学生在结­业两年后,获得了诗奖,出版了诗集,被认为是诗坛后起之秀。

这堂学校里的通识课,因为常有校外的人来蹭­课,逐渐被外界所知。2017 年的暑假,嘤鸣读书会的策划人说­服我面向社会开写作课。他是学哲学的,比我更早看清这门课对­社会人士的意义。

课程大受欢迎,尤其让我意外的是,参加课程的人中有很多­是企业家、高校教授、领导干部这类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者。 他们为何要来参加诗歌­写作课?我发现,除了有一类人是想成为­写作者之外, 更多的人是在生活中找­不到北了,觉得这样过下去不是个­事儿,转而向诗歌寻求人生的­意义。通过学习,这类人发生的变化很大。有个学生是某银行支行­行长,行里人际关系复杂 让她头疼 通过学习,她发现诗歌是可以极大­地影响人心的, 于是就

, 。在行里推广诗歌文化 鼓励大家读诗 写诗,她的团队后来成为系统­里最团结的。 五期班

, 、上还有一个制造汽车部­件的企业家, 学诗过程中他跟我说:“难道工厂只是一个枯燥­的生产空间?工厂就不能有诗意的生­活?我过去制造部件 我现在要制造生活。”他用汽车部件搭出雕塑,用诗意改造职工食堂,工人变得很

愿意待在厂里。

写诗让这些焦虑的心灵­安静了下来。他们原先把成功理解为­世俗层面的成功, 学诗之后 他们的心境平和了 不再焦虑和冲撞,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安顿人心是最要紧的。能

, ,

用金钱 地位来安顿人心吗 安顿不了的。但诗歌可以让你找到现­实世界中志同道合的伙

、 ?

伴,可以让你把古往今来的­诗人作为精神同伴,有置身同一个精神共同­体的感觉。你以前是孤单一人面对­世界 没有底气 现在 你有了诗歌撑腰。

, , ,

人性的审美根基到底在­哪里,与生活的根基是否重叠?

读书周刊:为什么一堂诗歌写作课­可以带来这样的变化?

黄梵:我不仅教大家写诗,更是带着大家思考生活­问题、文化问题:人生的根基到底在哪里?人生的根基和你的生活­的根基、工作的根基是否有重叠­的地方?

写作不只关乎尊严、声名、利益,也关乎人的生活需要。 你若能从人性角度去理­解写作,就容易把写作之门开得­更大。谁都知道,人是审美动物。比如,衣服本是用来遮体保暖­的,但人们还是会在乎衣服­的款式;房子本是用来居住的,但没人愿意住毛坯房。这些就是人的审美本能,人有把身边的一切用品、环境等审美化的冲动。人对身外之物有审美需­要,对身内之物,比如情感、情绪、感觉等,也有审美需要。无论是遇到高兴的事,还是悲伤的事,一般人都有与他人分享­喜悦,或向他人倾诉悲伤的愿­望。高兴、悲伤忧郁、孤独、痛苦、爱、恨、虚无等情感、情绪、感觉,如果只是堆积在心里,它

、们是无序的、混沌的、无形的、模糊的,如百爪挠心,难以触摸,人不会满意这样的内心­状况,会本能地想改变它。 普通人能找到的改变方­式,就是诉说。诉说时,人需要用语言把内心堆­积的东西,一句句说出来。这样,原本无序的感觉 就有了语言秩序 原本混沌的感觉 就有了时间 逻辑的顺序 原本无形的 模糊的感

, ; ,觉,因为语言而有了明确含­义,就会得到明确

、 ; 、

描述 变得有形 可感 诉说就是一个审美化的­过程。

, 、 。人诉说的时候,常会激动,甚至语无伦次,就算诉说时十分平静,口头表达也难免拖泥带­水,散漫或重复,固然比不诉说、把感觉堆积在心里要好­不少,但还是满足不了一些人­更高的审美需要,毕竟诉说产生的秩序感,只比把感觉堆在心里要­高一些。 这些不满足诉说的人,就会用写来代替说。 写不可避免地要斟词酌­句,要避免啰唆重复,要避免结构失调,书写产生的秩序感,自然就高于诉说。

再琢磨一下写又会发现:便条、信件的秩序感不如散文;散文的秩序感不如小说;小说的秩序感不如诗歌。秩序感的高低,对应着审美要求的高低,诗歌的审美要求是最高­的。这就很容易理解网络时­代的种种写作现象了。为何很多人会天天写网­文, 甚至有人天天写诗?写作于他们,与晨起梳妆打扮来满足­对仪表的审美需要一样,不过是迎合内心审美化­的需要从审美需要出发,就可以回答人们常问的

。一个问题:文学会消失吗?我的回答是:除非人的审美需要消失­了,否则文学是不会消失的。

读书周刊:您在书中提出,“诗歌是一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为何这么说?

黄梵:因为诗歌不只是对诗歌­负责,它还对语言负责,它是民族语言的守护神。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离语言最近的。就算可以逃避诗歌, 也逃避不了一直被诗歌­影响的语言。我们用的很多成语,就来自诗歌。

诗歌一直供应着语言的­标准,最高标准。如果没有诗歌,你如何判断语言的好坏?你也许会说,只要有小说或散文,语言就有好坏的参照 但其实 小说或散文为了医治语­言的庸常 借用的处方还是诗歌 不是借用过去

。 ,

的诗歌,就是借用当代的诗歌 没有诗歌,人

, ,们很难知道汉语的美 可以达至多深 多广、

多高 文学界有一个现象很普­遍 凡小说语

, 、言很棒的作家,通常早年都写过诗。甚至于广

。 ,

告语 实用文 如果带有诗化的意味 也会传播得更广。

、 , ,诗歌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因为诗歌会把语言运用­到接近表达的极限 甚至试图超越语法的规­则 超越字典对字义的约定 抵达言

外之意 试图抓住语言形成之中 之前的那

, ,

些意识 让人面对语言之外的超­验领地,仍

, 、能怡然自若。 小说和散文一般不会冒­着晦涩

难懂的风险去探索语言, 除非是那些改变观念的­小说革命,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可是对诗歌写作来说 探索语言是常态 所以,现代诗会塑造人的现代­意识,古典诗会塑造人

, 。的古典意识。

诗歌教化语言, 语言教化思维, 思维教化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诗­教的重要性,而把写诗视为读书人的­基本功。事实上,一个人一旦有了写诗的­经验,就完成了对其他写作的­启蒙。大家千万不要有体裁偏­见, 不是写小说就只学小说,写散文就只学散文 写诗歌就只学诗歌。不管你将来是否成为诗­人,不管诗写得好不好,通

,过写诗训练,你可以释放出语言潜能,培育出敏锐语感,重新认识词与词的微妙­搭配,摆脱日常语言的束缚 极大解放你的想象力 你的笔,需要长出更多更纤敏的­语言触须 来供小说、散

, 。文、应用文写作之用。

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是诗意的本质

读书周刊: 对于诗歌, 人们最难把握的是诗意。如何理解您刚才说的“构成诗意的内部机制与­构成自我的内部机制,不过是人性的一体两面”?

黄梵:一般人觉得浪漫的事、远方的事、够不着的事,是有诗意的;而眼前的生活总是苟且­的,身处的现实环境总是缺­乏诗意的。他们还认为诗歌只属于­诗人,而诗人的一生总是动荡­的,其实,古今中外,安静的诗人也有很多,他们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用的是非常日常­的眼光。一旦采用日常的眼光,大家就会觉得蓝天白云­有诗意,凄风苦雨没有诗意,就会用自己身体的愉悦­与否,来判定有无诗意。但这不是诗意的本质,诗意的本质是“熟悉的陌生”,是在现实中找到旁逸斜­出的路,是把通常认为“苟且”的事物陌生化,赋予它们以诗意。

这背后是有人性根据的。人既有追求安全的需要,又有追求冒险的需要,这是数百万年的人类生­活在人们心中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根植于我们所­有的生活中,且不可改变。一件衣服穿久了,你想去买新衣服;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你想去旅行,想去认识陌生人;反过来,如果你一直人在旅途,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你又十分想要安定下来。人们就在熟悉与陌生中­不断切换。

诗歌把两者调剂得非常­好, 既可以给你安全感,又可以带着你冒险,“熟悉的陌生”就是诗歌的平衡策略。 这本书除了总结古往今­来关于诗的他人认识,书里也有我的原创,比如写诗的四种模式,就是我对这种平衡策略­的具体化。对旧体诗来说,你必须按照格律的要求­来写,诗的音乐性是你在写之­前就知道的, 这是安全性的表现;但优秀的诗人总会从格­律中挣脱而出,会出现拗字,不符合平仄的规律,这恰恰是冒险的体现。现代诗遵循同样的法则。现代诗提倡写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熟悉”的。但熟悉的日常生活怎么­可以有新鲜感?那就要创造意象。很多人把意象的创造想­得特别复杂,其实很简单,意象创造就是把旧的事­物放在一起,产生新的事物。《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黄梵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像“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句歌词 虽然它现在已毫无新鲜­感了,但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带给

” ,了人们诗的意象。 月亮和心都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合在一起 就产生了新的眼光 就把你的情感和月亮这­个意象投射、融合在一起,月亮所

, ,具有的神秘感,月夜带给你的清冷、幽静、明亮,都成为你的情感的表达。再比如,蝴蝶是旧的事物,落叶也是旧的事物 但如果我说 蝴蝶是不肯落地的落叶”,就有新的事物产生了。

, “总之,诗意不仅仅在得到之中,也在付出之中; 不仅仅存在于所有带给­你舒适幸福的事物,也存在于所有带给你痛­苦悲伤的事物。诗意不来自世界,而来自诗人的注视。我甚至专门写过苍蝇、蚊子和蟑螂,就是为了证明给大家看,只要我们用生命平等的­眼光去看苍蝇、蚊子,苍蝇、蚊子也可以有诗意。

读书周刊哪怕是生活的­褶皱处,都可以有诗意栖息。

:黄梵:是的。人们总是担心自己写的­事物不够重要,不够崇高,好像诗意的世界与日常­的世界存在着一条界河。我认为,写诗首先应该忘掉宏大­的历史,而用显微镜打量自己的­生活。

那些历史的大题材里,已经有太多的公共话语,有大量别人留下的诗化­陷阱,你如果也去写那些东西, 很可能不过是在套用别­人的诗意。而你的“卑微”生活,与人类的宏大生活其实­是暗渠相通的,它们都有相同的生存和­道义逻辑,你书写自己就等于在书­写人类。所以常人需要“去蔽”,因为常人有太多的视而­不见, 太多的习以为常,它们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这是一种由观念造成的“白内障”。

诗意不局限于具体的诗­歌,也弥漫于我们的生活

读书周刊:如何理解我们常说的“诗意生活”?黄梵:诗意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诗歌,也弥漫于我们的生活。人为什么需要诗意的生­活?到底什么是诗意的生活?人们对诗歌、诗人存有误解,认为诗人是天才 认为只有诗人可以写诗,我们老百姓就不要和诗­沾边了。 我的这本书是

祛魅的 是要告诉大家 不仅人人可以写诗,而且人人需要诗;印成文字的是诗,没有印成文字

, ,的也是诗,那是你用生活写成的诗。不管一个人写不写诗,诗都与他的生命相关联,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正在采用诗意的方法­更新自己的生活。

你虽然不写诗, 但你在生活中也在创造­诗意。我刚才已经举过例子了 无论穿新衣 换发型,还是过一段时间想去旅­行,都是把熟悉变得

, 、陌生的做法,普通人都需要诗意的生­活。我们之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已经在生活中本能­地运用了诗意;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现代人与诗意生活久违­了。古代诗人与生活是靠得­很近的,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看到­古代诗人之间很日常的­唱和, 以及那些即兴的生

活场景。 我们现代人为什么会与­诗歌有割裂之感?我认为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为大家所忽略的,那就是,胡适等人当年提倡白话­诗,引进的是当时西方的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是脱离生活、俯视生活的, 拒绝和生活交流, 拒绝和读者交流。这有当时的时代原因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很有必要恢复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 我无论

。是自己写诗,还是教别人写诗,都希望把生活诗学作为­整个汉语诗学的基础。当然,对传统不是全盘恢复,而是要有新的做法。我们必须要思考现代诗­和现代生活的关联, 我们对诗意的理解必须­有所变化, 核心是要用新的眼光去­看旧的世界。

读书周刊:让我们与诗意生活渐离­渐远的,也许还有现代人那份挥­之不去的焦虑。黄梵:这是一个寻求人生意义­的问题。很多人为什么焦虑? 因为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让他们对成功的定义非­常狭隘。当他们发现自己不“成功”时,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本身是不提供意义­的。你一天干了很多事,但意义在哪里?你做的事情不会开口告­诉你意义,可是,人类总是需要面对总结­的 一个月的总结,一年的总结, 一辈子的总结。 普通人不善于总

结,无法从乱七八糟的事情­中去总结人生的意义。怎么办?这时,文学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就是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意义。文学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描述 赋予故事一种意义 小说也好 诗歌也好,都是生活的宗卷,给予生活很多种意义的­提

, 。 ,

示。人们读小说、读诗,会获得很多启发,从中找到和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情感, 看看别人是如何思考和­体验的。很多喜欢文学的普通人,通常内心都很平静,因为他们通过作品,找寻到了人生的诸多意­义。

读书周刊:您曾是理科高才生,在弹道研究领域游刃有­余,但您中途舍弃一切,转投文学的怀抱。很多人神化您的这段经­历,将之视为您在文学上的“天生丽质难自弃”,果真如此吗?诗歌对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梵:看似华丽的转身,其实都是挫折和无奈。直到高考以前,我的理想都是学天文,想去一个天文台,孤独地看星星。但在高一那年,我和其他 位尖子生一起, 其中包括已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提前参加高考。我的考分,

22

除清华 北大之外 其他学校都是可以上的。但因为我在志愿表的最­后一栏, 填了南京理工大

、 ,学,南理工的弹道专业就绕­过所有其他学校,直接提前录取了我。当时国家急需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就这样进入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从此无缘天文。

虽然我只在专业上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其他三分之二时间和精­力都用来阅读文学作品 但我还是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了,并留校在弹道专业任教。这个专业很受国家和学­校

,的重视,我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但我的心是不安的,精神是不愉悦的 我几次要走 主任都不放。最终,我把自己调到了学校的­出版中心,总算

。 ,是与文学近了一点。 那是 年的事。2003 年,我那时已经出道,成了所谓的作家,学校就招我

1988

回去教授文学课。

但我写诗是始于 年。那一年,我在毕业分配的问题上­遭遇挫折,初恋也失败了,身体也

1983不好,在家休学一年。我整夜整夜地失眠,每天会心颤两小时以上。我一开始想研究数学、物理来分心,研究了几个月,还是不行。有一天,我写了一首古体诗,情绪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我就每天写诗,先是古体诗,后是新诗。写了一屋子的诗,父母很担心我,他们让我去武汉的叔叔­家散心。我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就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请来一位 多年从事写作的老同学。 此人在我家住了一星期­后,留下一份鉴定书走了。鉴定书

20上写着:黄帆(我的本名)毫无写作才能,建议从事除文学以外的­任何职业。

我父母信了 我也信了 从此不再写诗。直到 年, 学校成立了一个青年教­师文学社,

, ,

邀我加入 一加入 我对诗歌的火就复燃了。当

1986

时我就想 不管能不能成为诗人 我都要写诗,

。 ,写诗能救我。同时我决定,再也不和父母讨论写

, ,

作这件事。

后来,我认识了现在的爱人,我给她写了一首情诗。她要求我,永远不要发表这首诗,让这首诗只属于她。她还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从此死心塌地地搞­文学。她说:“你应该写诗,不写太可惜了。这个世上有无数的处长、无数的老板,可是只有一个诗人黄梵。”

读书周刊: 当下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学不喜欢的专业,做不喜欢的工作,您对他们有什么要说的?

黄梵:我的教育理念在我女儿­身上得到了完全的实践,我们鼓励她做她喜欢的­事。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下社会正因为许多家­长的想当然而致很多人­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哪怕他们是科班出身,但因为不喜欢,他们不会去钻研,不会去想达到专业的巅­峰,这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业余性。这样的社会,是呼唤不出工匠精神的。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