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世界的中国,赋予“现代化”新内涵

聚焦中国历史性成就背­后的百年大党治国之道

- ■本报记者

王珍 夏斌 杨瑛“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坚定、 崇高的理想信念,来激励中国人民为更好­的未来而奋斗”,是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最­想了解的一个“中国问题”。前段时间,她与 位外籍青年代表作为“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

36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没有想到习主席会给我­们回信,这让大家喜出望外。”在昨天开幕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明竺的发言引发了现场­与会者的共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在论坛开幕式及全体大­会上,几乎每一位发

100言者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予以关­注与肯定。 同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十四五”规划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共识等也成为当天­发言的焦点。

世界中国学为何成为国­际显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表示,世界中国学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国际显学。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对初心和使命矢志­不移、 凝聚人民意志在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政党, 一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球总量17%的伟大国家,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万美元的庞大市场, 一个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超过 30%的充

1

满活力的经济体, 自然而然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在本届论坛上, 共有 位学者获颁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

3

点 就是长期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中外学

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几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明年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他在谈及获奖时, 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东西­方学者的合作交流。

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认为 读懂百年大党,需要在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中探究治

,国之道。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既与中华文明史上历­代先贤所推崇的“重民”“安民”等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也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自觉践行。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以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追­求,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人类社会正进入全新历­史阶段

“中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无法应对当代挑­战,已使全世界停滞良久。”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在视频演讲中指­出 中国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化”。尽管“现代化”这一理论、愿景

,和实践起源于西方,但他认为,变革已经到来,它将通过中国的意识形­态与实践而重生、转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需要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表示, 中国的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近几年­取得重大进展。“从中国再看世界, 可以说人类社会正进入­以数字化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他认为,在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巨大市场,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需求很大,前景极为光明。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认为 中国定下了未来 年实现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而这需要显著的

, 15总体增长做支撑。“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将GDP

在未来 年内继续保持 5%左右的增长速度。”要实现这一目标,郝福满认为:一

10个是“双循环”,中国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内需、更多依赖国内供应链,更重要的是将更多依赖­本土创新或自主创新;另一个是促进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看来,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扮­演赋能与驱动的双重角­色。毋庸置疑,中国对世界文化、自然等遗产的贡献是卓­越的。中国有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 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 个世界地质公园。此

42

外,中国还有 座创意城市。这些意义深

41远且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为保护中国

14的世界遗产及其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针对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呼吁,希望美国的学者、西方的学者包括媒体能­够实事求是地看中国。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