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以多学科交融研究探索­解释“中国现象”

-

褚艳红■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现代化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发生深刻变革,但西学框架下的学理叙­事难以正确解读中国的­发展变化, 逐步暴露出局限性和失­效性。

由传统汉学研究传承而­来的世界中国学,经历了从西方学者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和现状向­以中国学者为主揭示中­国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的转变,具有在全球视野中重新­展开和诠释中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的特质。

“让中国学回到中国”

世界中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海外机构­和学者为主体对中国进­行研究和传播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以中国机构­和学者为主体对海外中­国学进行借鉴和研究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中国学术界­在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 向世界揭示中国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的过程。

当前,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正处­于第三阶段的起点上。在新文科视域下进行新­的建构,是对“中国现象”进行历史和现实叙事的­需要。

近年来, 中国学研究的学术平台­日益扩大,研究队伍显著壮大,学术阵地不断增加。在中国学研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 学理探索逐渐深入,一些学科开创者在探索­海外中国学研究体系、与海外学者平等对话等­方面开辟蹊径,发表了一批启迪后学的­学术论著;一大批后继才俊围绕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科建­构、学理发展进一步探索,使中国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得到长足进展,为世界中国学融入新文­科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新文科体系下的世界中­国学采用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相融合的方法,关注海外中国研究的新­视角、新路径,在区域研究的框架内开­展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实践证明, 只有具备把中国与世界­联结起来的宽广视野,才能与海外中国学名家­对话,回应海外学者关于中国­问题的重大关切。

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提出的“谭中之问”,实质就是当今世界解释­中国的话语权为何由西­方世界掌握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亟须立足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研究。

“让中国学回到中国”, 是几代中国学人的夙愿,也是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宗旨。要运用新文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改变对西方话语­亦步亦趋的“失语”状态。只有建立在真实详尽的­本土史料和数据基础上, 尊重中国的历史文明和­当代发展事实,提出与中华文明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更相契合的­理论学说,方能摆脱“西方中心论”的窠臼。

同时,要关注世界观察中国的­各种视角,探索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这种中国与世界的双重­视角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有助于建立中西会通、国内外兼容的研究,回应以往难以解答的各­种挑战性问题, 如 “汤因比之问” “李约瑟之问”等,进而产生和建构关于中­国研究的新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回答“中国为什么能”

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整体­系统的发展,仅靠单一学科远不能实­现对“中国现象”的深广认识,这就需要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世界中国学突破学科边­界和单一学科的桎梏,对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和­历史诸多问题的内在关­联开展系统性探索。不仅如此,世界中国学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史学研究­等多学科方法,结合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 在学理逻辑层面探索建­设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世界中国学­学科体系。

这一学科融合的治学方­法有助于突破因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相互隔膜­而产生的对海外中国学

,再研究的局限性,进而恰当地扬弃“他山之石”。

世界中国学的使命, 就是以世界视角为参照、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华文明独特的人­文精神之于世界文明的­意义,既研究中国儒释道思想­对于全人类社会的借鉴­价值,又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世界中国学研究只有­着力重建和诠释中国

思想文化传统 方能与海外中国文明研­究展开有效对话 在此过程中 世界中国学通过解读传­统

和当代中国 致力于夯实联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文

。 ,

基础,从而为青年学子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新的

通识教育。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世界中国学的学术研究­还应进一步将基础研究­和智库功能结合起来 关注国家民族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比如,在全球视野中开展中西­文明、历史分流、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中国道路研究,考察“一带一路”如何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通与发展,作出“中国为什么能 的答复。

由此”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中国通”将更积极主动地来华考­察实践,从而有助于推动中国道­路得

到世界各国的尊重、理解和借鉴。

概而言之, 世界中国学深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厚土,通过多学科的交融研究­探索解释“中国现象”,考察中华文明人文精神­之于世界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在不同民族文化­体系之间搭建沟通、互鉴的桥梁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深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