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写了30多首《拨棹歌》

-

地名, 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地­上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珍惜地名,不要轻易地让它在历史­中消失。

首先需要修正一个关于­地名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人文地理,西方把它叫作人文主义­地理学。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曾在理论上把景观(landscape)和地方(place)做了区分。他认为地方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更重要,地方不一定是一个景观, 比如我们每天上学路过­的一条小路,“观者必须置身其中”, 它是我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它有我们的童年记忆,有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点滴。景观则被认为是一种“强烈的视觉观念,观者位居景观之外”,是一种视觉的观看。但问题是,认为景观绝对没有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人的记忆,那也是不对的。其实景观也有很多人的­情感记忆,是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有时间积淀的。所以,地方和景观不能过于区­分。

我们来看李白的《谢公亭》:“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李白的诗里写到了谢公­亭, 一个江南的小亭子。南齐诗人谢朓曾在这里­送别友人,并写下了一首诗。“谢公离别处”,对李白来说,它是一口情感的深井, 满满地生发着古人的情­感记忆,所以他写“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表达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流、 情感与情感的贯通。这个谢公亭,就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写在大地上的诗­歌。

我总结了一下景观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强烈的视觉经­验, 而且是持久的心理体认;不仅是一时的观光感受, 而且是历史的集体记忆;不仅是文献的书写记录,而且是鲜活的情感脉动;不仅是历史的过往痕迹,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寄托。屈原创造了湘水,谢灵运创造了永嘉,陶渊明创造了桃花源,王维创造了辋川,杜甫创造了草堂,东坡创造了赤壁,黄公望创造了富春江……如果没有这些人物,没有这些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那些地名很可能就是一­个小村子、一条小河沟而已。一方面,诗人把他们的感情和意­念投入到特定的景观之­中,使景观成为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景观也将历代诗人的生­命记忆和所思所想不断­保存、增殖,不断进行再生产。

著名史学家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学有一个特点,其作品中写到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在地图上指­出来。而西方的诗歌以及大量­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来自传说。所以,我们的每一个文学地名­都是一座有待开掘的宝­库。

春在堂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江南的文学地名中所表­现出的江南精神非常丰­富。

江南精神是什么?我总结为 个字:刚健、深厚、温馨、灵秀。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认为

8全中国能够把这四种­精神全部集于一地的,只有江南。 北方人虽然很刚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少了一点温馨。中原文化也非常深厚,有几千年的积淀,但它又缺少一点灵秀。江南这个地方很特别,又刚健又温馨,又深厚又灵秀。先来看看那些具有刚健­精神的文学地名。有些地名毫无疑问具有­豪杰悲壮的意味。比如,苏州的伍相庙、“五人之墓”,无锡的要离冢,杭州的岳王庙、于谦墓、张苍水墓等等。

张苍水是明末清初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在清兵入关、清朝已经统治中国十几­年的背景下,张苍水坚持抗清斗争近 年。他的身上特别具有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20要离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刺客,他身材非常矮小,为了完成吴王的托付,他以自残的方式赢得了­仇人的信任,并乘其不备完成了刺杀­任务,堪称忠义之士的典范。

伍子胥更是一个具有豪­杰精神的人。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为了复仇,他来到吴国辅佐吴王阖­闾,“三年归报楚王仇”,最终打败了楚国。 虽然他不是本土的江南­人,但因为他的忠义, 吴国的百姓都特别推崇­他,建了伍相庙来纪念他。

另外, 还有一类具有民族复仇­精神的地名,比如苏州的春在堂。苏州有很多园林,其中有一处袖珍园林叫­曲园,它是清代大学者俞樾所­造的私家园林。俞樾在晚清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曾国藩。殿试时,俞樾所写的诗句“花落春犹在”,曾国藩看后大为赏识。因为在那个时代,风雨飘摇,国家民族处于动荡之中, 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花落春犹在”,花虽凋零,但年年岁岁都会再开, 如同中华民族内在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总有一天还会复兴。后来,曾国藩亲笔手书“春在堂”, 刻匾于曲园。 春在堂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钱穆、钱仲联、陈寅恪、冯友兰、牟宗三等很多大师都曾­提到过春在堂。

还有一个重要的地名叫­西台,西台在富春江上。富春江上有两个台,都非常出名。一个叫东台,是严子陵隐居的地方。我今天讲的是西台。宋末义士谢翱写过一篇­文章叫《登西台恸哭记》, 那时候, 元朝已经统治中国有十­多年了, 但是江南一带仍然有地­下抗元的活动,谢

翱就是其中的义士。 谢翱最早是文天祥的部­下,文天祥被杀害后,他坚持抗元到最后。《登西台恸哭记》成了千古名篇,历代文选都将这篇文章­收入其中。

这些地名所包含的民族­记忆、 民族精神,我觉得非常值得今天的­人去了解。

老龙井是北宋的文化沙­龙

讲到江南文学地名的深­厚,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十大佛教名山中,有 座在江南———九华山、天目山、普陀山、天台山。十大名寺也

4

有 座在江南,它们是杭州的灵隐寺、扬州的大明寺、南京的栖霞寺、台州的国清寺。每一个

4

寺庙、每一座名山背后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学、诗歌、小说、戏曲故事等资源。

雷峰塔位于杭州西湖南­岸, 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雷峰塔的倒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件, 它在鲁迅先生和晚清诗­人陈曾寿的笔下有完全­不同的表述。 鲁迅先生说 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 都是局部的修修补补, 只有彻底地砸烂

它 才能根本挽救我们这个­民族 所以 他看

,到雷峰塔倒掉了,特别高兴。他认为雷峰塔是

, 。 ,旧制度和旧文化的象征, 我们需要再造中国的文­化。

陈曾寿笔下的雷峰塔,则有三个不同寻常的意­义。第一,雷峰塔是一个古迹,不能轻易让它倒掉。第二,它是擎天镇地、历经千年风雨不倒的“柱石”,也是一种标志、一个象征,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第三,作为一种贯穿古今与天­人之际的津梁,雷峰塔和读书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象征。

这一个小小的地名,存贮了文化思想的深厚­资源,向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维度,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有­宽度。

杭州还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叫老龙井。它不是今天游人如织的­那个明代的龙井 而是宋代的龙井,所以叫老龙井。老龙井有什么传奇

,故事呢?北宋年间,老龙井就是现在的文化­沙龙 苏东坡 秦观 赵抃等人与当时的高人­辩才法师经常在那里谈­经论道 他们有关儒释

, 、 、道的自由辩论成就了一­段佳话,也塑造了老龙

。井这一文化重镇。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还­将秦观所作的《龙井记》刻碑立石。

“江南断肠句”产生于苏州横塘

江南文学地名与温馨产­生联系的,非常之多 比如,杭州的三生石,南京的桃叶渡和长干里。苏州的横塘。吴梅村的墓在苏州的邓­尉山,那里是赏梅最好的地方,也是最让人伤心的诗

人之墓。

其中最出名的是三生石。三生石位于杭州西湖的­灵隐寺。 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地­名 现在不少年轻人特地去­那里山盟海誓。其实,三生石一开始不是指男­女情爱,它讲的是两个男

,性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传说,唐朝有一个和尚圆泽与­书生李源交好。有一天他们一起去峨眉­山访道,有两条路可走,圆泽要走一条路,李源要走另一条路,最后还是依了李源。半路,他们碰见一个大肚子的­孕妇。圆泽和尚脸色一变,说:我坚持不走这条路就是­这个原因, 这妇女怀的小孩就是我,已经 年了,今天见面再也躲不过去­了。一会儿你看那个婴儿,如果他笑了,那么我们有缘,

3年后你在钱塘天竺寺­外一见。说完,那个妇人就生产了。李源过去一看,婴儿果然在对着12

他笑。

年后,李源如期来到约定的地­方,但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等了半天,只见一个牧童唱

12

着歌走来, 他这样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风吟月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后来,三生石逐渐成为姻缘的­象征,缘定三生,情定终身。

还有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叫横塘。北宋词人贺铸曾经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叫《横塘路·青玉案》,写尽了人间的婉约柔情。“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讲的是一处江南最美的­风景。这首词的背后有一个美­丽的姑苏女子,诗人爱上了她,但她不幸早逝,诗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所以, 贺铸在诗词中写道: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这首《横塘路·青玉案》非常有名,后来还造就了词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江南断肠句”。

船子和尚在朱泾

讲到灵秀,大家一定会想起这句诗­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灵秀的江南离不开水, 中国水乡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古时候,江南的人们依水而居,形成一个个小小的聚落,进而形成江南星罗棋布­的古镇。水乡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走进水乡,你会有一种特别安静的­感觉。

李白的 《越女词》 写的是绍兴的若耶溪: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山水和美人相映,如在眼前。还有松“江城北的会波村,古人常常在那里唱歌、吹洞箫,“与童子棹歌相答,极鸥波缥缈之思”(出自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记会波村》)。唐代诗人张志和有一首­写湖州西塞山的《渔歌子》,其中有这样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些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除了诗歌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画家,像倪云林,也画过《渔歌子》这样的图画。

上海金山有个地方叫朱­泾,古时候是一片水乡。唐代的时候,有一个和尚叫船子和尚,他是四川人,走遍了全国很多地方,当来到朱泾这个地方后,成了江南文化的“粉丝”,于是留了下来。 他在朱泾以摆渡为生, 写了 多首《拨棹歌》, 吟咏渔人生活, 寓以佛法禅理。其

30

中, 写得最好的是这一首:“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最后, 我想说说对于地名非常­用心的日本。去日本旅游的时候,你会发现,日本会在某一个诗人走­过的地方或者某一个探­险家来过的地方,做一个小小的标志,表明这里是有故事的、有诗歌的、有记忆的。2010 年,我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访问, 看见一部很大的套书,有桌子这么高,列成一大排。每一本都特别厚,按照一个县一个县来编,叫《日本文学地名大辞典》,其中有散文编、诗歌编、小说编。只要诗人在这条街上写­过一首诗,就会作为一个词条编进­去;只要画家在一个山坡上­画过画,或者某一位文学家写过­游记, 都会编成一个词条。他们对于一草一木的温­情、对于历史文化的敬意,很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 随着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用心和珍视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 停下脚步 仔细地去品味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条大街

。 , ,小巷以及它们所包含的­那些前人的智慧、故事、情感 记忆 想象 从中国的文学地名中,铭记那些值得追寻的人­与事,铭记那些永垂后

、 、 。

世的精神风范。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