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江湾:不止于纪念路的纪念

-

上记忆

龙钢

年 月 日, 孙中山先生逝世,终年 岁。孙中山是伟大

1925 3 12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

59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噩耗传到上海后,申城社会各界人士极为­悲痛,纷纷举行各种追悼活动。

年,孙中山灵柩奉安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按照当时国民政府的要­求,在孙中山

1929灵柩经过的地­方,都要修筑纪念碑,以期将短暂的奉安仪式­保存下来。

上海虽然不是孙中山灵­柩经过的区域,但先生与上海有着很深­的渊源。当时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大上海计划”中的江湾区(现属虹口区)江湾镇人民,为了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全镇民众开展了自发募­捐活动,准备建立“孙总理奉安纪念碑”。

江湾镇当时在上海颇有­名气,素有“铜江湾”之称。

据《宋史》记载,韩世忠曾驻军于此。宋代时该镇已成市集,且是上海地区重要的港­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后,江湾镇南境紧靠上海租­界, 外商竞相来此租地办厂,市面日趋繁荣。至二十世纪初,全镇有大小商铺 多家,编结手工业、棉织、酿造、化工等工厂相继设立;镇东辟有跑马厅(万国

300体育会),吸引众多游人;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持志学院、文治大学等高等学校相­继在江湾镇开办,镇内工、商、文化事业处在鼎盛时期。“孙总理奉安纪念碑”在此建立有一定的基础。

募捐号召发出后,镇民们踊跃捐款 当时的江湾镇地处市区­边缘, 一些市区百姓得知江湾­镇民在募捐建

。“孙总理奉安纪念碑”,坐着淞沪铁路的小火车,也特意来到江湾镇募捐。一些原籍江湾镇的商人­也纷纷返乡捐款。很快,建立纪念碑的资金有了­着落。于是,江湾镇民开始寻找纪念­碑建立地。

年 月,江湾火车站对面的车站­西路(今车站西路与车站南路­的交界处)上建

1927 5

造了国立劳动大学,这是一所颇具规模,面向平民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校门坐西朝东,面对火车站, 入门穿过庭园即为二层­西洋古典式主楼,主楼楼顶有一高耸的钟­楼。经主办者的一番商量和­现场勘察 决定在劳动大学大门口­竖立一座 孙总理奉安纪念

碑”。

“筹备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 年月 日,江湾镇人民举行了隆重­的“孙总理

,1929 10奉安纪念碑”落成大典并为其揭幕。资料显

10示,“孙总理奉安纪念碑”碑高三丈余,周围约占三分之一亩的­地基,正面镌刻有谭延闿所题“独有千秋”、蔡元培所题“俟圣不惑”,另一面则为碑志。落成大典时,江湾镇许多镇民提灯参­加了大典,当地的一些官员和商界­人士为纪念碑揭幕并讲­话,颂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江湾镇内,当时还有一条始建于 年, 全长一千米左右的体育­会路。这是一条连通江湾火车­站和万国体

1911

育会会场的马路。 虹口地方志资料显示,在建成后不久,为区别于东体育会路和­西体育

,江湾镇镇民们提灯参加­了孙总理奉安纪念碑落­成大典。19年29后的一·二八事变中,这座孙总理奉安纪念碑­连同劳动大学、持志学院、江湾跑马厅

。所幸,纪念路仍在。

3

,除纪念路之外,逸仙路、中山北一路、三门路,江湾区域内的这些路名

等都被日军炸毁

如今纪念着一个名字———孙中山。

会路,它更名为体育会纪念路。“孙总理奉安纪念碑”落成后,当时的市政府将江湾镇­内的体育会纪念路改名­为纪念路,专门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当时的逸仙路还叫中­山北路,纪念路与之十字相交,就蕴含着“纪念孙中山”之意。

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军队轰炸江湾镇,镇内多处房屋中弹燃烧。据居住在江

1932湾镇的老人介­绍,当时日军的炮弹每隔三­五分钟就落在镇上,连续数月对江湾镇进行­狂轰滥炸,江湾镇被夷为平地,只剩下残壁断垣。

落成不久的“孙总理奉安纪念碑”,连同劳动大学、持志学院、江湾跑马厅等都被日军­炸毁,仅剩一条纪念路仍在。

如今的江湾镇街道区域­内,除了纪念路外,逸仙路、中山北一路也都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道路。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逸仙路南段起点在中山­北一路邯郸路的大柏树,北段终点在通往宝钢方­向的吴淞大桥,是江湾镇区域内的主干­道之一。

年,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在南­张华浜至蕰藻浜一段筑­路,当时的路名为军工路。孙中

1919山先生逝世后,当局曾一度将其改名为“中山北路”。1938 年至 年, 侵华日军强征民工扩建­延长该路作为军用线路,称之“畑路”,并

1945在水电路口设­有关卡“检问所”。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 年 月,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因该­路与市区的中山北路重­名, 遂改名为逸仙路。1946

12年,这一段路全线更名为逸­仙路。因为这是条官路,所以江湾镇当地老百姓­把它称为“马路”或“大马路”。

年,逸仙路路面宽仅为 米,只够容纳二三辆车并行­行驶。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

1949 6.5流车辆开始剧增,路面开始拥堵。于是,有关部门 年至 年在该路旁增筑了一条­平行公路,称为复线公路,中间有浜沟间隔。20 世

1958 1962

纪 年代到 年代初期, 逸仙路进行拓宽,将复线合为一线,并加设人行道、快慢车道和

70 80

绿化带。20 世纪 年代后,随着上海北部地区的发­展,逸仙路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有关部

90

门引进外资, 在 年 月开工建设全长公里、 经大柏树至吴淞大桥南­侧的逸仙路

1997 12

高架道路, 使其与内环线高架道路­相连接。该9.5

高架道路在 年 月 日通车后,极大地改善了上海北部­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区域

1999 5 20

经济的发展。

上海中山路的形成则要­从租界时期说起。当年,殖民者在上海不断偷偷­扩张租界范围,扩张的方法就是不断越­界筑路,似乎把路

仍在时刻

修出去一点,它的租界范围就增加了。面对这种情况, 能力不济的民国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修一条环形的路,恰好把租界区包围在环­中,这样就可以粉碎那些越­界筑路者偷偷扩充的野­心了。

这条当年环起租界的马­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 被命名为中山路。1949 年后辟筑了中山北一路­和中山北二路。1994 年, 在中山环路的北、西、南段建成高架路,并经过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与浦东的罗山路和龙阳­路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称为内环高架路,又称为内环线。

除了纪念路、逸仙路、中山北一路外,江湾镇街道区域内还有­条三门路与孙中山先生­有关。

史料记载, 三门路的前身为三民路­和三民五权路。 三民路路名取自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是当年作为市中心区东­西向干道而辟筑的, 从今逸仙路筑通至原江­湾飞机场的西门 按照现有档案 它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淞沪路到军工路, 西段从淞沪路到中

。 ,山北路。东段动工于 年 月 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改名为 “三门

1931 1 20路”,且不断向西延伸至江杨­南路。近几年来,三门路两侧建成了中心­城区最大的保障房居住­区彩虹湾, 成了江湾镇街道区域内­一个新兴的住宅区。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