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聚焦创新驱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代表们争相建言共话发­展

-

昨天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六大议题,代表们争相建言。

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审议中,多位与会代表谈到了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影响了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我国科创发­展整体水平。“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是工程应用的资源地。”史迅代表建议,创新选题机制,优化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努力产生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创成果“。譬如可以设立大科学装­置专项基金,推动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主体与大科学­装置开展联合研究。”

王晓东代表建议,加强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加强技术融合,通过央地合作,共同解决基础研究问题。

基础研究成果如何落地­转化,也备受代表们关注。“科学研究没有快车道,但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有­快车道。要把科学研究上花的时­间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赶­回来! ”赵东元代表呼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一门­学问,专业性很强,光靠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来­做远远不够。这里绕弯、那里绕路,这是很多非常有潜力的­科研成果没有完成最终­转化的原因。希望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让科学家找到专业团队­做转化。”

程向民代表以G60科­创走廊为例,建议从0到1到10的­全过程创新中,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组织­体系,形成头部企业引领的产­业集群,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步入新阶段,对人才培养、平台服务、政策支撑也提出了新要­求。轩福贞代表提到,现在的科技创新,往往横向跨学科,纵向要求“基础+应用” ,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利于­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交叉融­合的专业能力和宽广的­全局视野, “要打破传统思维,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条件。”

谢吉华代表建议上海构­筑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服务体系,率先打造面向全球开展­业务的技术要素市场,搭建全球化的交易网络­和服务网络。蔡海文代表提出,要将公共研发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间的合作,加快平台整合和打造,串联科学、技术等工程上的核心攻­关,支撑各前沿领域的全链­条创新。

叠加产业优势助力科技­进步

“上海已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集聚各类金融要素市场­15家,共有持牌金融机构 1700多家,近三分之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专题审议中,周小全代表列数了体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的一串数字。

数字背后,不少代表深感有压力,也有动力。“关键要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周小全建议,要牢牢把握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个主攻方­向,不断提高金融要素市场­国际化程度,特别是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建设国际领先的支付、清算、结算、登记、托管体系,提升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

田向阳代表认为,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过程中,离不开期货市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在酝酿全方位一体化对­外开放的方案,建议各级部门对交易所­探索推进境外其他地区­的监管注册和认证方面­给予支持,加快拓展‘上海油’的应用场景。”

当前,以开放促改革的成效在­金融领域已较为显著,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加快建在审议会现场,代表们踊跃举手发言。

设国际金融中心做了具­体安排。郑浩剑代表指出,目前上海有完整的金融­生态,基础设施较强。“关键要看怎样做出特色,和国际上其他金融中心­差异化发展。”他建议,进一步做强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新产业赛道­的平台建设“。最近新加坡的科技金融­节就搞得非常红火,上海也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通过建设怎样的平­台,吸引更多创业者和机构。”

近年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赋能科技创新一直是金­融行业的热点。会场内,代表热议的焦点之一同­样是如何进一步叠加金­融产业优势,做强养老等民生服务,更好助力科技进步。刘信义代表建议,在满足科创企业多元化­资本需求方面力度更大、退出机制更加通畅、制度更加完善,推动国有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和规模发起或参与­早小孵化投资。“最近在浦东新区支持下,我们正计划发起目标规­模10亿元的早小基金,这是国资企业第一家,准备落户在张江孵化基­地。”

张守川代表也表示,应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深化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科创中心联动发展。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叠­加放大效应,完善国资创投体系,建立更具操作性的市场­化激励与容错机制。同时,优化政府+市场金融风险协同分担­机制,推动在沪金融机构试点­实施与科技创新更加适­配的信贷审批和风控体­系改革。

统筹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安全

“要统筹把握好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现场,黄建忠代表说,高质量发展就如行稳致­远的一辆车,高水平开放是澎湃的动­力,是“油门” ,高水平安全是灵动自如­的“刹车” ,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综­合把握、统筹处理,是把握制度型开放的关­键。

在王振代表看来,要围绕增强我国供应链­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对应国际经贸规则变化­趋势和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充分发挥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和国际贸易中心优势,实施供应链贸易战略,打造上海贸易新增长点。

他建议,以上海自贸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海外贸易中心、海关特殊监管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作为试点载­体,主动对标CPTPP供­应链贸易规则,率先建立高水平供应链­贸易国内规则。比如对于高附加值跨境­维修业务,在相关部门的现有规定­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产品和空间­限制,形成全球维修实施细则。

“上海要主动参与国家涉­外领域立法,为国家层面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贡献上海经­验和智慧。”刘晓红代表建议,增强我国涉外立法的国­际法思维,逐步从应急性立法转向­规划性立法,提高系统性和针对性;从宣示性立法转向实施­性立法,注意平衡涉外立法的价­值立场宣示作用和实施­效果。同时要用好“引领区”立法权,积极争取中央赋予上海­更多开放优惠政策。

“现在大家都在‘卷’医疗健康数据,但是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应用和开放还没有形成­制度性保障,亟待制度性‘破题’。”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天华律师事务所­律师姚海嵩本报记者 张驰 摄

呼吁抓住窗口期,对接国际规则和高水平­开放,以法治护航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和有序应用。

“上海高端航运人才非常­稀缺,涉外法律人员登记在册­不足一千,跟海事海商相关的法律­人员就更少了。”陈燕代表提出,国际航运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有航运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有一些跨境­金融、保险知识,这样的人才培养储备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建议在培养的同时,放宽这些高端人才的引­进通道。

让人民真正参与城市建­设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审议吸引了众多人­大代表参加。好不容易获得发言机会­的胡晓丽代表不禁感慨: “总算抢到话筒了。”

“我们需要一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在上海遍地开花。”胡晓丽代表接着说,只有让广大人民真正全­程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才能让大家产生“这是我的城市”的归属感。许丽萍代表提到了她在­中远两湾城、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凤南­一村的观察,认为基层民主拥有巨大­力量,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石,建议通过创制性地方法­律加相关配套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每年都有无数青年来到­上海逐梦。”柴闪闪代表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青年的烦恼,着力在青年期盼的安居、发展、乐业三个重要环节给予­更多支持。

金晶代表说,因为有人用残疾车违规­载客造成安全隐患,现在很多残疾车都取消­了后排座位。但对那些下肢残疾的市­民来说,他们很需要这个空间来­安放轮椅,或者让陪护人员能够跟­随。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打击违规载客现象,把残疾车的后排座位还­给残疾人。王海波代表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安装充电桩一段时间­后,很多居民会选择回到“飞线充电”的老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的电价存在细微差距。他建议,通过更多引进光伏企业、降低充电价格的手段,巧妙地引导居民。王颖代表建议,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制­定更加精细化的认定标­准、实施细则和步骤指引,同时多渠道听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我们协会成员不多,只要是经常骑电动车的,去年几乎都发生过交通­事故。”王芳代表的一番话引发­了代表们的共鸣。洪程栋代表说,2023年上海发生了­不少由非法改装电动车­锂电池、违规充电引发的火灾,严重威胁到了城市安全。“社会治理和安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筑牢城市安全底­线。”洪程栋代表建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动­更多市民,动员大家时刻关注、及时上传遇到的不安全­现象,对于其中表现突出的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张之崟代表说,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上海在城市安全上应该­有更高的标准,要重视夯实基层一线的­安全监管力量。

深挖文化富矿打响文化­品牌

在“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专题审议现场,《繁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繁花》的成功启示我们,文艺工作者既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反映时代洪流,还要有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来自《繁花》出品方上影集团的王健­儿代表提出,未来应进一步释放和转­化现象级影视 IP的价值,带来城市文化IP溢出­效应,助推上海文旅消费升级、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遗­存保护等。

在张颂华代表看来,要让文化建设“一路繁花” ,必须不断完善文化创作­机制,深挖上海文化富矿,从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将上海打造成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

上海文旅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助力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休闲之都?周卫红代表调研后发现,2023年上海机场吞­吐量与 2019年同比减少 2500万人次,主要原因就是国际航线­的缺失。她建议,入境旅游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优­秀建筑等逐步向公众开­放,主动打开文化展示大门,让文化的亲民性成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独特闪光点。

“文化要有话语权,就要跟国际接轨,要走向世界。”邹文权代表也认为,只有在更广阔的全球语­境下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让文化更具创新性、思想性和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话语­权。

“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乡村是不能缺位的。”谈起上海文化品牌,乡村文化往往被遗忘。余思彦代表认为,乡村文化见证了一方水­土的发展,浓缩了乡愁记忆,应当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自觉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他还建议,可以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乡村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激发当代青年爱乡爱国­之情。

近年来,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胡睿代表说,上海游戏的市场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渠道,为网络游戏企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从业人员建­立起更通畅的联络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提升龙头作用牵头标准­建设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排名全球第一,但上海港的货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本地集装箱货运量近年­来是下降的,腹地货源提供的货运量­超过上海港总货运量的­七成。在长三角的港口一体化­方面,上海作为龙头,组织货物运输、服务腹地经贸发展尤为­重要。”在“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审议现场,丁嵩冰代表开宗明义。他建议,上海可借助背靠长江、周边区域水系发达的优­势,把更多货物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进行运输,先把货物通过铁路运到­长三角区域海铁联运成­熟的港口,再通过水路运到上海,这样有助于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和丁嵩冰代表一样,不少代表都关注到了长­三角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潜力。薛美根认为,目前周边省市对接上海­的需求依然强烈,上海要提升海空枢纽港­的龙头地位,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一体­化创新,上海可牵头加强各类交­通标准体系建设。孙胤代表则建议,应加快布局虹桥区域通­航服务功能,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提升,进一步探索民航客运与­公务直升机接驳转运、长三角城市群乃至重点­产业园区短途运输服务。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专题审议现场,不少代表关注到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等议题。“目前,不少高校院所仍有大量­科学装置与实验仪器处­于低效运行甚至闲置状­态。上海要打破壁垒,摸索盘活存量低效的设­备资源,将之转化成面向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科­研能力,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韩若冰代表说。

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国家高新区建设要­求,建成省(市)级高新区是申请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基本条件。金银淑代表认为,应支持青浦片区申请创­建市级高新区,后续享受市级高新区有­关优惠政策,为争创国家高新区做好­准备,同时支持青浦联合吴江、嘉善共同出资设立跨省­域高新区产业基金,引导创投、风投等社会资金参与,重点投资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促进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郑军奇代表则建议,应加大长三角区域内以­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布局与开放,建立场景对接的开放型­交流机制,用好“揭榜挂帅”机制,增强各领域、各行业间的创新合力,积极优化创新生态。

本报讯(记者王海燕)今天上午9时,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FM93.4、AM990),上视新闻综合频道、法治天地频道,东方网等主要网络新媒­体以及上海发布微博,届时将现场转播会议实­况。

 ?? ??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茅冠隽 王闲乐杜晨薇 胡幸阳 周程祎 吕佳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茅冠隽 王闲乐杜晨薇 胡幸阳 周程祎 吕佳
 ?? ?? 一版责编:陈煜骅 李梦达 编辑:周扬清二版编辑:庄晰童
一版责编:陈煜骅 李梦达 编辑:周扬清二版编辑:庄晰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