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抢占前沿高地,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市政协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委员们直陈建议贡献真­知

-

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中,委员们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围绕区块链技术运用、推进离岸金融发展、数据跨境流动、大模型创新应用、城市绿色发展、基础研究和三大先导产­业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创新协同效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等议题,直陈建议,贡献真知。

航运中心建设

本报记者 洪俊杰

王奕委员代表市科协发­言时呼吁,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速抢占航运贸易数据­流通规则的制定权、主动权。

王奕坦言,目前,区块链解决方案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还存在航贸区块链应用­水平受限、航贸数据治理缺乏制度­保障及统一标准以及航­贸数据融合应用尚待深­化等问题。

王奕建议,加强区块链在航运金融­和保险中的应用。要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货物确认到达后的­自动支付,简化交易流程,降低反欺诈成本。同时,利用区块链平台实时跟­踪货物信息,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方案­提供依据,更好满足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

王奕还建议,建立以航贸数链为核心­的跨链数据融合标准、航贸数据分级分类制度,制定数据资源、产品和资产的分类分层­操作规程,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港航­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加强技术研发、数据安全保护、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从技术要素评估、性能评估和安全性评估­等角度对技术应用进行­规范。

人民币国际化

本报记者 吴頔

王长元委员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发言时指出,当前上海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持续深化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加快探索与大经济体特­征相适应的离岸金融,并从拓展业务、完善体系、枢纽建设三个层次推进。

王长元表示,当前离岸金融的相关制­度建设仍存在滞后,现行离岸金融政策只限­于相关银行外汇业务,同时部分在岸离岸监管­边界不清,削弱了境内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竞争力。支持离岸业务的账户体­系也存在碎片化现象,境内银行的账户性质及­功能存在很大差异,税收制度也缺乏竞争力,目前尚无针对离岸金融­的专门税收制度。

他建议,允许上海两家持有离岸­牌照的银行试点推出全­功能的离岸账户,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要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性监管模式实施监管,并参照香港、新加坡等主要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税收制度­安排,通过免征增值税、取消印花税等简化税制、降低税负,以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

王长元建议,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在上­海设立离岸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为境外人民币资产提供­便利的交易转让平台。

数字经济

推动国际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制定,提出有利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治理方案。

其次,打造示范区,创新监管与服务新模式。推进DEPA合作示范­区建设,率先围绕电子票据、数字身份等跨境互认证­和互操作等方面开展试­点。支持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监管沙盒”机制,加强多部门统筹协调和­分类监管,编制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将监管重心从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

最后,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数据跨境流动技术­底座。打造“云网数链”四位一体的新型设施体­系,服务国际间数据流通交­易、存证溯源、联合训练等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

本报记者 顾杰

徐立委员在发言中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掀起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浪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爆点”和“新风口”。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生­成式AI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届时我国将涌现过万个­行业大模型,亟需高质量的基础模型­提供服务。

“当前,美国已经发展到能对生­产力带来变革影响的G­PT- 4阶段,并开始演进到以GPT- 5项目为代表的可进行­训练数据自动生成的模­型自主进化阶段。”徐立说,国内虽已有多个基础大­模型超越GPT- 3.5,但距离GPT- 4尚有较大差距。如果不抓紧开展大模型­技术前瞻性研究,就会在大模型技术演进­的道路上被抛得越来越­远,进而错过一次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机会。

徐立建议,积极搭建诸如英国人工­智能安全全球峰会等国­际性高端会议平台,加大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治理等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开展包容性的全球­对话,推动更广泛的国际讨论­和人工智能前沿安全研­究。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等­顶尖研发机构、行业头部企业抓紧开展­下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攻关。

“要在产业链布局上抓关­键,突出技术、装备等自身优势,利用好长三角氢能基础­设施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形成一批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和能源变­革的解决方案。”李国华建议,依托建设“五个中心”和强化“四大功能”的制度创新优势,打造全球氢能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未来发展氢能及衍生­品提供重要支撑。

先导产业

本报记者 洪俊杰

“建议发挥国资国企核心­功能,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突破。”戴敏敏委员代表经济界­发言时表示,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先导产业生态,鼓励支持承担三大先导­产业任务的国企更多地­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攻关、重要科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协同教育部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人­才使用体系的深度融合,主导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各类企业的强链­补链、协同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建立聚焦先导产业的国­资投资体系。整合资源力量,探索“行业赛道—链长企业—国资平台—产业基金”纵深攻坚、横向协同、接续投入的模式,包括CVC、S基金和并购基金。支持国企运用多种融资­工具,鼓励保险、银行理财、社保基金投入,探索长周期基金。坚持市场化导向,发挥国资引领放大效应,主动与民营、外资等各类优秀企业深­化合作,带动更多社会资本。

“建议深化适应先导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戴敏敏说,针对先导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壁垒强、风险高的特点,加快探索实施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科研项目长周期考核评­价、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实施更为灵活的股权和­分红激励,优化尽职合规容错免责­机制,出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政策。

基础研究

持力度,帮助企业承接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吸引全国优秀科技人才­服务上海科技和产业创­新引领。

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 顾杰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赵丽佳委员代表市工商­联发言时说,根据 2023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尽管上海总体满意度全­国排名第三,但仍有不足,比如,融资支持满意度较低、涉企政策知晓度和政务­服务办事满意度有待提­升、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仍需进一步强化。2023年四季度民营­企业运行状况调查显示,市场准入难和要素获取­难是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21.47%的企业认为“政策不稳定、落实效果不好”是当前最大的担忧和烦­恼。

赵丽佳建议,打破隐性壁垒,全面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意愿强烈、投资回报机制明确、进入门槛高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确保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向民间资本真实开­放,使民间资本进得来、拿得到、能发展。

她还建议,实质性解决中小微企业­拖欠款问题,强化各级政府对清欠工­作的主体责任,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主动申报,组织力量集中攻坚,突出实质性清偿,防止变相清欠、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确保企业权益从“账面数字”变为揣在兜里的“真金白银”。

大科学计划

本报记者 吴頔

如何以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引领,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田梅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时建议,要增强上海跨学科、跨层级、跨领域创新协同效能。

田梅建议,要持续强化大科学领先­优势,对上海牵头实施的大科­学计划给予持续重点支­持,建立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全球总部,建设支撑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的国际数据中心、资源中心、样本中心和培训中心,打造国际化、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平台,以顶尖设施和优势资源­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汇聚­上海。

她表示,要鼓励和支持大科学计­划成立高水平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各国创新主体和组­织来沪发展,巩固和拓展全球科技合­作网络, “努力使上海成为全球科­技的方向引领者、议程制定者和赛道铸造­者。”

同时,还要重视大科学成果转­化,将全链创新、多链融合的理念贯穿在­大科学计划的组织推进­全过程,实现“边科研、边转化、作示范、早收获”。

中国新闻名栏目

“这几年出台了很多优

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我

都担心自己‘消化不良’

了。”今年上海两会会场上,

有人大代表在谈到营商­环

境时说。

这是一句玩笑话,也是

一句赞扬。目前,上海优化

营商环境方案已经更新­到

6.0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要聚焦市场化、法治

化、国际化,实施新一轮营

商环境改革 150项任务措

施。这些改革措施,让众多

市场主体看到了上海政­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代表的话也反映

了一系列问题:密集的“投

喂” ,都对企业“胃口”吗?在

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进­一

步,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

中,政府究竟应该扮演什么

样的角色?

当前,政府“有为” ,是优

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常­见状

态。应该明确的是, “有为”不

是事事包办,更不是出台了

一大堆政策文件就可以­称作

“有为”。过去,有企业家曾谈

起,政府太“热情” ,好些个部

门领导轮流带队前来调­研,

让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

接待,展示的PPT放了一遍

又一遍。但是,人来来去去,

企业遇到的问题始终难­以得

到彻底解决。这样的行为,

看似做了很多工作,实则难

称“有为”。

一个真正的“有为政

府” ,关键是要能解决市场

主体遇到的真问题。这就要

求政府部门始终倾听市­场

主体的呼声,坚持调查研

究,从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发

现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从

而制定出真正有针对性、切

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要“全方位提升企业

感受度”。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在于,营商环境好不好,评价标准在企业。而对企业来说,政策未必越多越好。有不少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一直­呼吁: “只要给我们公平的竞争­环境就够了。”

这就意味着,在“有为”之余,政府部门有时也要学会­放手,多点“无为”。“无为”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求政府部门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法无许可不可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很多企业看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首先看的是法治环境,看政府有没有依法办事。事实上,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并非为了赋予相关部门­实权,恰恰相反,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在限制政府的行政权力,让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市场能有效调节的就交­给市场,社会能有效治理的就交­给社会,政府部门则应以法律为­准绳,明确自身权力边界。该管的坚决管起来,比如在制定宏观政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多­发力。不该插手的,那就坚决不插手;该放出去的,那就大胆放出去。

 ?? ?? 辑:庄晰童
辑:庄晰童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