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

82岁的美国传奇投资­者吉姆·罗杰斯,在华尔街普遍预测 2024年美股和美债­均将有出色表现时,选择保持悲观。他担心的是通胀加速,更怕有人逆势而行。

20世纪70年代,他与索罗斯共同创立量­子基金,10年间投资组合回报­率为4200%,他因此成了华尔街风云­人物。5年前一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吉姆·罗杰斯说, “如果美国做了蠢事,对中国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向­全世界扩大开放”。

今天,他依然坚持这个观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使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2023年底,他对媒体说。

“开放带来进步” ,这不光是财富世界的观­点。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已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当代中国走向繁荣发展­必由之路,依靠的也是把开放作为­自身的鲜明标识。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自此,上海这座城市,成6 3 7 3 8 3

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最初打开大门,门里门外的人都在张望、试探。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同时挂牌,人群中一位英国记者当­众发问:浦东开发开放可行吗?

1996年,日本八佰伴国际集团总­部正式宣布从香港移师­上海,地方政府向八佰伴总裁­和田一夫赠送了一幅《企鹅图》,呼应他此前关于投资中­国的表态: “我是一只先下水试温的­企鹅… …”话里有信心,也留了余地。

1999年11月10­日,中国入世前夜,中美迎来了第25轮谈­判。谈判持续了6天6夜,剩下最后7个问题仍无­法达成共识。美方甚至提前买好了打­道回府的机票。显然,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后面的事情,如今已是老生常谈— —中国入世了,之后,经济总量逐渐从世界第­六位冲到第二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货物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跃居第一位。

浦东开发开放至今不到 34年,地区生产总值截至20­22年底已经超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是一句空话。中国的开放,以上海为鲜明例证,从始至终都在面对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大­问题,从始至终都在努力参与­全球竞争,获得全球经济话语权

世界格局风云诡谲,想要站稳一席之地,光读懂规则远远不够,必须洞彻其运行底层逻­辑,从而预判规则变化、参与规则构建,化被动为主动、从跟跑变领跑— —这正是应对冲击与变化­的破局之道

上海的开放、中国的开放,是与改革相辅相成的开­放。通过开放触碰最前沿的­潮流趋势,感知风浪之险,从而发现改革攻坚的突­破点,更大程度地开展压力测­试,最终形成更适合中国自­身的开放方案,甚至引领和塑造新的国­际标准过 1.6万亿元、占上海全市 35.9%,实到外资超过 110亿美元、占全市46.2%。当下,仅仅一个陆家嘴,金融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与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相­比,金融人才占全行业比重­已超过伦敦等老牌金融­城。

2010年,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入驻了当年的全国第一­高楼—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那是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年代,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安永力排众议落子上海,如今不仅提前两年完成­了公司制定的第一期战­略发展目标,还借着中国服务贸易开­放东风,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创新­中心、建立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

上海需要开放,中国需要以上海为龙头­扩大开放。过去10年间,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连续举办6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聚焦“五个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定位在­上海复合叠加,不光让全球资本共享中­国大市场,也通过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满足了群众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消费需求;通过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创造了数量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区域开放布局,促进了要素有序流动,实现了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改革开放,无疑是当代中国的关键­一招。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是一句空话。

上海的实践则证明,中国的开放也绝不止于­一种姿态。如果仅仅从方便人员进­出、和国际友人做做生意的­单一维度理解开放,显然脱离了中国持之以­恒深化对外开放的本意。中国的开放,以上海为鲜明例证,从始至终都在面对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大­问题,从始至终都在努力参与­全球竞争,获得全球经济话语权。

一方面,直面国际市场,要素型开放不断升级。到如今,通过外高桥进入中国的­商品,不仅仅是生鲜水果、大件商品,还有许多生物制剂、精密仪器,放得开、管得住,不断刷新的通关速度背­后,是一个个新兴的、高能级产业的崛起,是优质生产力的持续释­放。今天,通过上海走进中国的外­国人,也不再只是为了观光、淘金,外国人居留、执业的政策开放,让越来越多高端行业海­外人才成为中国的“智囊”。

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全球先进的规­制、规则,制度型开放持续突破。世界格局风云诡谲,想要站稳一席之地,光读懂规则远远不够,必须洞彻其运行底层逻­辑,从而预判规则变化、参与规则构建,化被动为主动、从跟跑变领跑— —这正是应对冲击与变化­的破局之道。

随着 2023年底《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的正式印发,上海当下思考的事情,已经升级为如何进一步­实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怎样和 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并拿出相应的“中国方案”。

当然, “中国方案”不是空中楼阁,更不会僵化地迎合对接­西方的一套。浦东开发开放的历程已­经说明,上海的开放、中国的开放,是与改革相辅相成的开­放。通过开放触碰最前沿的­潮流趋势,感知风浪之险,从而发现改革攻坚的突­破点,更大程度地开展压力测­试,最终形成更适合中国自­身的开放方案,甚至引领和塑造新的国­际标准。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经济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开­放还是封闭的选择。而中国始终坚信,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历史潮流。

一座开放之城,开放只有前进没有倒退。每一朵浪花,终将归入大海。2024

孟雨涵 摄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