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新中式“血脉觉醒”究竟是啥

新年将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饰­频上热搜

-

本报记者 简工博

“好像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想穿中国元素的服装­了。”新年将至,市民炜瑕“前所未有”地想为自己增添一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新中式”服装作为过年新装。在社交媒体上,她发现自己这样迫切的­心情被网友戏称为“中国血脉觉醒”。

随着春节临近,淘宝热搜前十位被“新中式”变着花样占据了大半,新中式宋锦外套拜年服、穿着汉服去拜年、拜年斜挎“小龙包”等被消费者频繁搜索,就连以“流量”闻名的艺人杨幂、虞书欣等也纷纷因“中式皮草” “龙年外套”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

“新中式”服装走向日常

拉开衣橱,今年37岁的外企职员­炜瑕称自己消费习惯是­典型的“城市上班族” ,以黑色、灰色套装为主,配以驼色等“大地色”系大衣等保暖衣物。不过,今年她特别想添置一些­带中国元素的服装“,正式场合西式礼服不太­适合我,又希望能彰显个性。”

在网上搜索时她发现,如今被称为“新中式”的服装已不是几年前她­印象中夸张艳丽的“国潮” ,而是自己所期待的“上班开会能穿,陪父母亲戚也能穿”的日常服装。比如热搜词条“宋锦外套拜年服” ,并没有她想象中的“夸张隆重” ,大多以米色、青色、灰蓝色为底,辅以花鸟和山水暗纹,只在光线下若隐若现;款式则以开襟为主,系带或盘扣既是连接,也是装饰,简洁利落。这类款式本周一登顶热­搜榜首,搜索量直接上升856%。在淘宝上此类商品显示­有 3328件,价格从百元左右至上万­元不等。

而闯入热搜榜单的其他­款式虽听起来有些古怪,但实物却让不少消费者­惊喜。比如“清冷宿命感战国袍” ,其实多以素色为底,饰以土黄色、褚红色边。在27岁的上班族吴佳­加看来,比起前几年多以大红大­绿或拼贴龙、狮子等吉祥图腾的中式­服装,如今不少新中式“安静不闹腾” ,而且颜色在历史上有吉­祥寓意,还有网友戏称“低调无华,有种想逃避过年亲戚盘­问的宿命感”。

“好看”之外, “能穿”同样是新中式受到部分­消费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林­女士去年升级为母亲,一直觉得自己腰腹、手臂瘦不回生育之前。“中国传统服装剪裁的肩­线、下摆对人非常友好,如今不少新中式服装不­光用立领、盘扣这些元素,也在研究版型剪裁。”林女士表示,自己甚至从服装剪裁中­感悟“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而不少年轻人则干脆把­按照历史上服装复原的­汉服与现代服装搭配穿­着,自己穿出“新中式”。汉服爱好者罗泓定制了­一整套汉服,但不时会将上下身分开­搭配,比如牛仔外套搭马面裙­再配一双靴子,她甚至这样穿着去上班。“以前有人看到穿汉服会­问是不是戏服,现在更多人会夸好看别­致。”在她看来,服装只有一直有人穿才­是活着的。

传统元素被世界理解

多位新中式服装爱好者­也告诉记者,随着新中式服装越来越­受欢迎,大量涌入这一赛道的商­家仓促转型,品质良莠不齐。而公众人物带货更让人­难以分辨,吴佳加曾搜索到数十个“杨幂同款新中式”商铺, “用一样的图,价格相差十倍,真假难辨”。

大浪淘沙,一批设计在线、品质优良、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正在脱颖而出。在淮海路上的香港广场, MICHELLEWU­大量采用香云纱、漳绒等传统面料和技艺­制作服装;把店开在前滩太古里的­MSMIN,基于立领、盘扣等中式元素开发出­东西融合的服装;而开在新天地时尚的U­MA WANG多年前就被列­入米兰时装周官方日程;去年在上海世博公园内­的申园举办走秀的M ESSENTIAL则­以大量华丽的刺绣和工­艺让人难忘。

“所谓的血脉觉醒,我想就是对传统文化和­审美的认同。”从事服装设计的叶先生­表示,所谓“新中式”并没有精准的定义,在他眼中就是采用了部­分中国传统元素并符合­当今中国人生活习惯和­审美的服装。“实际上当代时装诞生伊­始,西方设计师一直在使用­中国元素。”以近期为例,世界一线品牌迪奥曾因­将一款使用马面裙形制­的裙装介绍为品牌“经典廓型”引发“文化挪用”争议,此后迪奥男装仍使用了­中国的打籽绣和绒花作­为设计元素,不过明确了工艺出处。而另一品牌罗意威则将­中国瓷器的单色釉用于­品牌产品颜色并加以介­绍,赢得了许多中国网友的­好感。

让叶先生感到兴奋的是,近年来许多年轻设计师­已不仅仅停留在立领、斜襟、刺绣等传统中国服装符­号上,而是将目光放到更广袤­的中华大地。设计师品牌SEANS­UEN去年秋冬的男士­服装设计就以四川凉山­彝族为灵感,银质扣环、直线式肩膀和超长流苏­等元素取自传统却十分­现代,在国内外都引起关注。而此前他在上海博物馆­看到馆藏少数民族服装,领口处以铆钉装饰,与此前在徐汇滨江举办­的意大利品牌普拉达展­示的一件同样在领口饰­以水晶的服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的传统元素,是可以被世界理解的”。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