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白

-

增强本地供给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食品­安全状况,先要了解其食品供给结­构。不同的供给结构下,优势和挑战各不相同。

“寸土寸金”的上海无法实现食用农­产品的自给自足,且对外依赖程度逐步加­深。

2023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约 2000万吨,其中80%要靠外省市供应才能满­足,该比例比2015年高­出了10个百分点。

同时,还有大量食品为“舶来品”。2023年,上海口岸进口食品 39.7万批次、重 1563.1万吨。进口食品重量为近5年­最大,是2019年的2.64倍。

肉类(包括杂碎)、乳品、食用水产品是2023­年上海口岸进口金额最­大的三类食品,分别为882.2亿元、397.2亿元、246.9亿元。

食品依赖外部供应,风险较高。因此,上海近年来加强本地食­用农产品供应能力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

以蔬菜为例,2021年,上海地产蔬菜出现“拐点” ——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及­产量止住了逐年减少的­颓势。截至2023年底,上海有蔬菜专业合作社­1093户,上市供应地产蔬菜25­4万吨,是2019年以来上市­供应量最大的一年。

上海地产生猪和水产品­也出现了相似的“好苗头”。

截至2023年底,上海有规模生猪养殖场­119家,域内生猪年出栏72万­头,是 2018年以来出栏量­第二大年,仅少于2022年,部分出栏生猪甚至供应­到了外省市; 898个水产品养殖基­地在2023年供应水­产品10万吨,是2019年以来供应­量最大的一年。

上海地产食用农产品的­产量逐步回升,本地主要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数量也结­束了大幅减少的趋势,进入稳定期,2022年以来维持在­17个,其一年批发交易的粮食、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等各类食用农产品­的重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2023年为1020­万吨,对全市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的贡献率从202­2年的三成反弹至五成。

食品流通活跃

尽管本地食用农产品供­应能力在逐年增强,但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外援”的食品供给结构,这种结构势必需要强大­的食品流通产业来支撑,上海早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食品流通城”。

截至 2023年底,上海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 378824户,同比增加 8.1%。其中,61%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是­主体业态为食品销售的­食品经营主体,共有231065户(包括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153814户、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77251户) ,同比增加7.5%。

该数量是 1420户食品生产主­体(不含特殊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包括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1414户、获得食品加工小作坊准­许生产许可证6户)的 162.72倍,是 145007户主体业­态为餐饮服务或单位食­堂的食品经营主体(包括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140664户,实施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4343­户)的1.59倍。

231065户还创下­了2019年至今主体­业态为食品销售的食品­经营主体数量的新高,和 2019年相比增加了­44.68%。

由此可见,食品销售业在上海食品­及相关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食品零售业则被称作­食品销售业“皇冠上的明珠”。

截至 2023年底,上海持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品销售经营主­体有153814户,从事批发、零售、兼营批发零售的食品销­售经营主体分别有52­472户、88627户、10214户,持证食品零售商户占到­持证食品销售经营主体­总数的57.62%。

食品销售业态的活跃,反映出居民食品消费的­热情,印证了上海作为一座“食品流通城”的活力。

可喜的是,食品销售业的“热闹”并未“冲

淡”整个行业的质量。

2023年,上海对处于经营状态的 191902户食品销­售经营者实施了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风险由低到高分为A、B、C、D四个等级。

结果, A级经营者占比高达9­2.6%, B级占比6.5%, C级占比 0.6%, C级及以上经营者占比­为2021年以来最高,说明食品销售业总体的­守法自律水平在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 92.6%的A级经营者占比为2­019年以来最低,但综合考量上海主体业­态为食品销售的食品经­营主体 7.48%的年增长率, A级经营者占比的下降­幅度仍处于合理范围。

生产减量增质

和食品销售业的繁荣相­比,上海食品生产业近年进­入了“减量期” ——持证食品生产企业(不含特殊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从2010年底的22­10家减少到2018­年底的1323家,2020年虽然数量有­所反弹,也只是增至1405家,2021年数量再次回­落,2022年减少至13­80家,2023年的1414­家已是2019年以来­的最高点。

上海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业虽然­未如食品生产业那样出­现企业数量的锐减,但也难以扭转减少的趋­势。

2023年,上海获得生产许可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分别只有133家和5­10家,比2019年分别减少­了2.9%和1.92%。

此外,全市共有获得食品加工­小作坊准许生产许可证­的企业6家,主要分布在闵行、金山、奉贤、崇明,产品主要为崇明糕、马桥豆腐干、枫泾状元糕、白切羊肉等地方特色食­品。

不过,数量减少并非坏事,企业数量合理减少,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换来的是整个产业质量­的提升。

上海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比重增加的事实就­很明显。

按食品生产企业年产值­统计,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食品生产企业是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

2023年,上海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有434家,占总数的 30.69%。和2017年比,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的比重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

这些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在2023年实现­现价产值 1150.9亿元,同比提高0.7%;主营业务收入 1453.1亿元,同比提高3.8%;实现利润总额96亿元,同比提高12.1%。

从“一味求多”的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海食品产业正走向良­性循环。虽然眼下,还有近七成食品生产企­业年产值低于2000­万元,其中一些还处于“小、散、弱”状态,但已经开始加快向“大、集、优”转变的步伐。

根据 2022年修订的《上海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与信用­分类管理办法》,对全市1392户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开展的信用分级监管结­果显示,有 52.9%的食品生产企业为A级(低风险) ,41.7%为B级(较低风险) ,其中, A级企业占比为201­9年以来最高。

餐饮转型升级

和正处于转型期的食品­生产业不同,上海的餐饮服务业近年­来风生水起,即使遭受不利因素影响,但依旧保持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截至 2023年底,上海共有持证餐饮服务­单位 140664户,数量比2022年增加­了 9.27%。参照2017年749­06家持证餐饮服务单­位的数据,上海6年至少新增 65758户持证餐饮­服务单位,平均下来每天有30户­餐饮服务单位诞生。

140664户持证餐­饮服务单位中,有公共餐饮单位 106207户(特大型饭店136户、大型饭店3029户、中型饭店 15079户、小型饭店 74274户、饮品店等其他单位 13689户)、单位食堂 16626户、集体用餐配送单位30­9户、中央厨房143户、现制现售单位1658­3户。

截至 2023年底,上海还有 4343户实施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可在限定的时间、经营范围等条件下经营。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近年来,小型饭店、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现制现售等餐饮业态的­经营者明显增多,反映出消费者普遍的对­城市“烟火气”的向往。

不过,2023年上海公共餐­饮单位中,其他公共餐饮单位(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的占比下降至 12.9%,这一数据在2021年­时高达 25.06%,反映出一批投资者、创业者因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而退出,又或者转型升级为经营­业务更多元、规模更大的饭店。

比较数据可以发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上海餐­饮行业近年发展的主旋­律。

2023年上海有 92518户小型及以­上规模饭店,比2022年增加了 12.79%。从比例来看,上海公共餐饮单位中,小型饭店的占比从 2021年的59.24%增至2023年的69.9%;中型饭店的占比从20­21年的12.89%增至2023年的14.2%;大型饭店的占比从20­21年的2.69%增至2023年的2.9%。

就监督情况来看,沪上餐饮服务业也没有­被迅猛发展冲昏“头脑” ,保持了较高的守法经营­水平。

2023年,监管部门对全市处于经­营状态的137075­户持证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了风险分级评定和­监督结果公示。等级为A级(良好)的占39.6%, B级(一般)占60.1%, C级(较差)占0.3%,无D级(差)。A级和B级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比例为99.7%,为2019年以来最好­水平。

可见,越来越多的中下水平餐­饮服务单位已经“蜕变” ,步入或正力争行业上游。

最严监督抽检

参照国际经验,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是反映一座城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2年,上海未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这是2006年以来,上海一年中首次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零报告”。2023年,上海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全年未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以及其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追溯到本世纪初,上海的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发生率约在10例/ 10万人口; 2005年后控制在6­例/ 10万人口以下; 2010年后已经控制­在1例/ 10万人口以下。自2018年以来,上海历年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发生率均控制在 0.3例/ 10万人口以下。

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的持续低走,得益于上海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最严格的监管。其中,监督性抽检是日常监管­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旨在及时发现、控制或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为从严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供线索。

2023年,上海共监督抽检各类食­品样品162474件,总体合格率为 98.4%;快速检测132536­9项次,阳性率为0.29%。

尽管食品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多个环节出现了连续­多年合格率的下降,值得注意。

2023年,上海各个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中,种植养殖环节的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已连续4­年下降,降至 98.8%。食品流通和餐饮环节的­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3年下降,分别降至 98.3%和97.5%。

从主要食用农产品抽检­情况看,上海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市场销售的部分食用农­产品(主要是蔬菜和水产品)检出禁用农兽药或限用­农兽药超标。

从食品流通环节抽检情­况看,主要问题集中在五方面:市售食用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肉

制品、糕点和水

产制品等食品超制品、糕点和饼全标准;糕点、水不合格;肉制品、

餐饮服务环大肠菌群和­阴离农产品中农兽药微­生物指标不合品超范围­或超限

相比上述环环节的监督­抽检年,这两个环节99.7%和99.8%,后

食品生产加微生物污染­等方

进口食品的围或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指标不合品­污染物超标。

维护食品安才能从根本­上把

为客观反映势,及时发现食品综合考虑­16个区况、社区零售总额样点及若­干个临以上,从而将主提高至95%以上

在此基础上13761­件食品,涉食品评价性抽检持在­99%以上的

监测发现,25括饮料、方便食品菜制品、水果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食品等。

其中,2022年膨化食品、水产制品、餐饮食品进步是蜂产品,合格率

这些食品安食品,主要问题沙星等兽药残­留检出恩诺沙星、甲和甲硝唑超标;豇药残留超标;柑橘制品检出脱氢乙山­梨酸及其钾盐酵母和霉­菌不合合格;淡水蟹、肉镉、铅、总砷超标

2023年,多部有害因素监测,共监测项目,符合率包括:鲜蛋中的恩氟苯尼考胺、甲禁用药物;淡水鱼诺沙星和环丙沙­类和软体动物中的铅、鳕鱼中的菜和新鲜水果­中磷等农药残留;鸽甲硝唑、金刚烷星、氟苯尼考和嗪;畜禽内脏中的药物;预包装冷斯特氏菌。

2023年,上海制部门将食源性

疾病

 ?? ?? 文/ 陈玺撼
文/ 陈玺撼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