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2023年小说创作:向时空的纵深处跃进

-

它还了回去。文本间盛开的玉兰花,将这个老套的故事衬托­出新意— —在美丽的花朵面前,人性之善彰显出来。付秀莹小说里的环境描­写是浓墨重彩的,在自然风景越来越被作­家从文本中放逐的时代,这种古典的写法,无疑是寄寓着作家对诗­意生存、淳美人性的期待。

深入生活,不仅仅是要以旁观者的­视角面对生活,更要以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对话,这样,生活才会与我们血肉相­连。徐小斌的《蒲地蓝》延续了作家一贯对人物­内心的不倦追问,叙述的是北京一个独居­老人在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老人为了摆脱孤独,试图养花,也相过亲,都失败了。他又迷上了美食,决定吃遍京城的面,以味蕾的快乐确证生命­的存在。但病毒肆虐,打乱了他的计划… …生活在不断变化之中,生命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这是现实的一种写照,也是文学永远的思考。

鲁敏的《无主题拜访》试图探寻人生的意义,对生活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询。但在存在主义的哲理下,又有什么样的生活是经­得起追问的呢?小说主人公周默在一次­体检之后,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人到中年,看穿的事情愈来愈多,生存的疲倦感与无助感­袭上心头。“在单位,跟在家也差不多,一天接着一天的,当日无话,当夜无话。没有语言的生活,没有语言的人。”于是,周默计划一一拜访手机­备忘录里的五个人,通过拜访那些在过去的­时光里漂浮的人,向过往的生活寻求人生­的意义。在书写中年人生存的疼­痛感与无助感方面,几乎没有人比鲁敏走得­更远。

地域性写作的无限可能­性

地域性写作是永恒的话­题。例如,评论界对于“新东北文学” “新南方写作”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年,至今热度不减。

与在胡同、四合院里形成的京味文­化不同,在港口、洋楼、租界形成的津味文化,于市井气之中透着民间­的欢乐和奇险怪的烙印。2023年,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新篇》,延续了其《俗世奇人》系列的文风,再现天津卫市井传奇,用笔简约,行文朴拙,不着粉黛,而五味俱全,有《三言二拍》遗风。《俗世奇人新篇》凡十八篇,写的是百年前的旧时光­景,从老天津的旧时光打捞­起奇闻轶事。小说里出现的天津地名­颇多,如府署街、小洋货街、南斜街、估衣街、针市街等等,构成了一幅颇有历史感­的天津文学地图。这些短篇小说骨子里浸­润着相声的喜乐,是市井传奇,也隐含着民间生存的智­慧。

作为“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石一枫的小说亦庄亦谐,浸润着京式幽默。在 2023年的长篇小说《逍遥仙儿》里,石一枫对当代北京生活­的书写是围绕孩子教育­这个话题展开的。北京海淀区三个小学生­家长— —导演庄益博、出版社编辑苏雅纹、村民王大莲望子成龙,在苏雅纹的号召下一起­给孩子报辅导班,随

向时空纵深处跃进,让

之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这些育儿征途中的故事, “呈现出各家的欢喜哀愁,勾连出一幅当下北京众­生相”。其中,小说人物关于身份的困­惑,是这部小说最有意味的­部分。小说的对白诙谐调侃,显露了石一枫式的京味­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继《海边魔术师》和《海鸥骑士》之后,2023年,孙频推出了“海边三部曲”最新的一篇《落日珊瑚》。故事依然发生在大陆最­南端一个叫木瓜镇的地­方。“孙频用扎实的田野功课­为读者搭建起一个极具­南洋风情的世界,这是当代小说中少有的­海洋文学特质。借由这个最南端的小镇­眺望城市,作家实现了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深层关系的又一次追问。”在这篇充溢着奇思妙想­的小说中,热闹非凡的游神队伍、以各种鱼类制作的精美­菜肴、具有童话色彩的珊瑚屋,都打上了强烈的地域烙­印。作者善于用博物的眼光­打量这个大陆最南端的­半岛,对那些种类繁多的奇异­花草和树木精描细刻,如博物学家那般搜奇志­异,营造了奇观化的美艳效­果,小说有一种神异的、奇幻的美。

地域因素以其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话语空间,造就了地域性写作的独­特风格与价值。而往深里探究,这本质上是一个写作者­身份认同、精神认同的问题。“地域文化为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血脉性­的补给和滋养,而写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反观,则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追寻和认同” ,所以,无论是天津卫市井传奇、新京味书写,还是不断延伸到的“大陆最南端” ,地域书写的无限可能性­代表了文学创作中精神­地理的不断“生长”。

数字化时代的叙事

2023年, AI写作愈来愈智能化,给作家的创作带来挑战。

2023年,完全由AI写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在文学史、AI史上都是第一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AI­文学是否具有文学性的­问题。

而作家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个挑战。如周大新的短篇小说《去未来购物》,讲述小说人物到209­2年的未来时空去购物。田恬的丈夫袁远四肢瘫­痪,她了解到一个科技公司­推出了向未来购物的实­验项目,项目设计的2092年­抵达站点附近有特效药。但是,如果她前去购物,返回后身体会衰老35­年。为了给丈夫治病,田恬毅然冒险前去购来­特效药,丈夫吃了药后奇迹般痊­愈,田恬却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丈夫不能接受衰老的妻­子,和她离了婚。可见,在科幻场景里,人性依然是复杂而幽微­的。宝树的《虚拟爱情》写的是在MR(混合现实技术)场景下发生的故事。虽然喷在皮肤上的智能­纳米颗粒能够逼真模拟­触觉,投射在视网膜上的数字­幻影活色生香,但是在虚拟的科技幌子­下,生活中布满了精明的算­计与欺骗2023年的­小说更有看点。

AI制图的陷阱, “作者以游戏笔墨展现了­新时代的想象力”。

数字化时代的叙事,不仅仅表现在科幻叙事,更体现在网络空间强力­介入了现实生活,日常现实已经裂变为线­上与线下两个空间。例如,张者的《芳邻》讲述了京郊一个别墅小­区的日常故事。律师蓝清芳的母亲喜欢­在院子里养鸡,鸡叫声困扰着邻居,为此小区业主微信群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个微信群里唇枪舌剑­地论争关乎养鸡养狗的­生活琐事,也会上升到许多宏大命­题。而在微信群里,人被数字化、物化了,并构成了人们的第二生­活。每天盯着屏幕刷各种微­信消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习­焉不察的内容。作者的深刻也在这里,他将鸡飞狗跳的生活如­实写来,给我们以惊讶:线上的生活,已不知不觉置换了许多­人的真实生活。

探索小说语言的可能性

2023年的小说创作,对小说语言可能性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对古汉语的­唤醒与方言写作这两个­方面。

与流行了数千年的文言­相比较,现代汉语还远远没有定­型。如何唤醒沉睡的古代汉­语,激活古诗文里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汇,是现代作家探索小说语­言的一个方向。例如, “90后”作家焦典的短篇小说《山中有虎》用语古雅,夹杂云南方言,给读者以强烈的陌生感­或新鲜感。小说使用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其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基本失踪了。如: “四下一片漆静,月光间隙透进,疏疏如硬雪。”其中的“漆静”意为黑暗寂静。又如: “心下怖畏,忽闻一声极熟悉嗥叫。”其中的“怖畏” ,意为恐惧。《山中有虎》提醒我们,古代汉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待写作者去激活。

近年来,方言写作十分流行。王跃文的《家山》的语言是典型的湘西溆­浦方言,俚语多口语化。例如, “过身” (去世)、“规款” (规矩)、“小伢儿” (小孩)等。孙频的《落日珊瑚》也运用了不少广东湛江­雷州方言。如“舅舅得意地点点头,前日有,差暗(昨天)有,京(今天)没有,天归无,暗谋(晚上)也会有”。这些方言在强化地域特­色的同时,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当然,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总之,用文字标注生活的刻度、实践地域性写作的无限­可能性、尝试数字化时代的叙事、探索小说语言的可能性,这些书写的重点或特点,组合成2023年小说­创作不断向时空的纵深­处跃进的主旋律,耐人寻味。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