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贴钱”的环保带来更多真金白­银

上海碳市场开市十年,累计交易量交易额呈增­长态势

- 下转版市委段纯刚贺仁­龙王珣钱军九三学社张­守川下转版

本报记者 陈玺撼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标志着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从研发阶段跨入运­行操作阶段,用“经济杠杆”控制碳排放的时代正式­开启。

新年伊始,上海碳市场“双喜临门” :纳管企业完成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0年100%履约的纪录;截至2023年12月­29日,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吸引 1860多家单位开户­交易,现货品种累计成交量达­2.4亿吨,累计成交额 42.22亿元,国家自愿核证减排量( CCER)成交量稳居全国第一。

限制污染排放的“天花板”越来越低,但纳管企业扛住压力,信守控排承诺。同时,碳市场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呈增长态势,这是碳排放交易价值得­到充分认可的注脚,更是大量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轻装上阵”的印证。

378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市场

2005年,伴随《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

简而言之,碳交易就是将碳排放权­当

50% 10

作商品在符合条件的市­场上买卖。根据欧盟和美国等碳市­场的实践,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其成效之所以显著,关键之一在于解决了动­力问题— —企业意识到“贴钱”的环保也能带来真金白­银,积极性大幅提升。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是其中之一。生态环境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378家重点排放企业­已纳入上海碳市场,涉及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28个行业。和10年前的16个行­业、197家企业相比,碳市场更趋全面和成熟,更加深入人心。

回望10年路,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周军坦­言,碳市场 100%履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碳市场建立初期,企业的碳排放、履约成本、配合度都是未知数。因此,上海碳市场采取了三步­走的办法。

第一阶段为2013年­至2015年,重点在于

普及碳市场概念,为提升企业的接受度,上海碳市场采取配额1­00%免费发放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 2016年至 2018年,上海逐步收紧免费配额­发放比例,市场整体配额盈余逐年­减少,推动企业在压力下不断­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和­碳资产管理意识。

第三阶段即 2019年至今, “缓冲期”结束,大量企业直面履约压力,上海持续优化完善碳交­易相关制度,并引导企业以加大绿色­转型力度的方式降低履­约成本。

目前,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约占全市碳排放量­的60%以上。从减排效果看,近10年,上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50%以上,碳市场功不可没。

致力解决“环保不一定减碳”

上海碳市场的“老朋友”宝钢股份是第一批参与­上海碳市场的履约企业,连续10年信守承诺,积极完成碳排放配额的­履约清

缴,但过程绝不轻松。

企业能源环保专家表示,碳排放的控制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越是在环保上持续高投­入的企业,减碳压力有可能越大。

以宝钢近年来实施的环­保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为­例,仅2022年就实施了­50多项环保改造项目,并于2023年完成环­保A级企业验收。然而,环保设施的投入带来了­能耗和碳排放的增加,宝钢每年环保设施消耗­能源约60万吨标准煤,增加碳排放约130万­吨。

内在的转型升级压力不­小,外部市场的紧迫现实也­摆在中国碳密集型工业­企业面前。2023年10月1日,全球首个“碳关税”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启动,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届时,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氢能和部分下游产品是­第一阶段重点“照顾”对象。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不可逆转,持续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已关乎未来生存,必须迎难而上。

宝钢股份制定了“双碳”路线图和时间表,计划在 2030年具备减碳 30%的技术能力, 2050年实现碳中和,主要通过源头减量、能源替代、低碳冶金等措施来实现。 . 3本报记者 胡幸阳 杜晨薇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而­来,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聊C­hatGPT等大模型。这项新技术走进公众视­野的时间不长,但已然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每个人都亲身感受到了­前沿浪潮的冲击力。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们在热烈的探­讨中达成了共识:只有把握新技术、新赛道,才能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

产业链协同,避免“重复造轮子”

技术新、赛道新,意

味着产业链也要更新。不

少代表委员提到,要将新

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必须补齐产业链新增、欠

缺环节。

市人大代表、上海龙

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

司董事长 谈到了智

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他认

为,我国通过开辟汽车行

业新赛道,目前正加速实

现“弯道超车” ,但在走向

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进一

步完善产业链。

的一份集体提案也

建议,要在无人驾驶、智

能座舱等新技术领域加

强产业功能建设。

建设新赛道产业链,

不仅要纵向发力,也要考

虑横向融合。市人大代表、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

部长 表示,布局发

展新赛道要避免跟风式、

投机性、重复性、孤立性的

建设,实现产业生态系统

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协同­与

演化,组合成产业生态圈,

确保良性持久发展。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

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

行院长 认为,新技术

越来越呈现融合交叉的

趋势,上海要全面推进创

新产业合作,并积极拓展“朋友圈” ,系统梳理重点发展产业­的链上关键企业,从整体产业链评估这些­核心节点企业的风险,进而制定多元化个体化­政策。

发展新技术,往往还需要建设配套的­新型基础设施。市人大代表、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公司总经理

提出“,算力容量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他建议,上海测算和排摸未来五­年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跨境数据流动、数字人民币结算、金融结算等算力需求,结合海上风电规划,推进海底数据中心规模­化建设。

选定关联性强的新赛道­优先发展,打造几个高集中度的产­业群,可以更好形成合力。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产­业就有很强的关联性。市科协的一份提案建议,坚持开放开源原则,由政府组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芯片公共­软件平台,尽可能形成产业合力,避免“重复造轮子” ;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芯­片软硬件协同,搭建好芯片与框架间的“桥梁”。

高端服务业也能与新技­术相互赋能。市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 表示,要在“五个中心”联动发展上做文章,深化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 3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