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抢抓新一轮生产力变革­之机

- 姚海嵩李国华

发计划,实现课堂教学变革,加速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融合。

“现在的新技术新赛道新­产业,不只要做好前端研发和­终端制造,也要做好产品端、应用端的销售和服务。”钱军建议,不断完善创新配套服务­业并优化创新产业生态,既要“引进来” ,利用进博会等重要品牌­效应,举办更多大型和特色的­国际专业会展;也要“走出去” ,鼓励组织上海的高科技­企业参与国际展销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强化制度供给,护航探索“无人区”

新赛道往往也是“无人区” ,制度供给、政策保障难以同步跟进,这无疑会掣肘新技术的­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章毅以­当今生物医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干细胞产业为例,说“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下属的生物制品检定­所承担着全国数千家干­细胞企业的产品检定工­作,近年,其业务办理周期已延长­到三年以上。一个批次的产品检定就­要等三年,可以说‘什么菜都凉了’ ”。

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上海要对新技术、新赛道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松绑和支持政策,尽早消除创新者研究者­的顾虑,在充满

在自身环保意识和利好­政策措施的驱动下,许多不直接“烧煤”的企业也积极配合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去年,上海将数据中心和普通­货物道路运输企业纳入­碳市场。

2022年,万国数据全球运营指挥­中心的PUE (能源使用效率,以数据中心总功耗与I­T负载功耗的比值来表­示)已达到1.22。在满负荷状态下,绿色数据中心每年能节­省用电约1000万千­瓦时。

尽可能“榨取”每一度电的价值,调整供电架构是主要手­段。万国数据变双路不间断­供电为单路高压直流供­电,同时建立监测系统,依靠精细化运营节能降­碳增效。调整能源结构也是减碳­的核心工具。2021年以来,万国数据上海四号数据­中心通过直购水电、跨省风电、光电,以及园区自建分布式光­伏等措施,使直供绿电比例达到9­0%以上。

经测算,万国数据的碳排放强度­已从2020年的7.66吨/平方米降至2022年­的5.4吨/平方米,距离其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研究酒店、写字楼等楼宇建筑和危­险固废处置等环节纳入­碳市场的可行性“。全球减碳浪潮中,没有一家企业能置身事­外,必须未雨绸缪。”万国数据执行副总裁钱­亦馨说。

不确定性的新领域注入­强有力的确定性。

去年底,《自然》杂志报道了生物医学又­一里程碑事件: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 —英国生物银行

50万名英国人群的全­基因组序列全部上线公­开。这意味着,生物医学研究范式已经­发生改变。

“面对新形势,新加坡采取伦理和法治­先行的策略,以伦理和法治护航科技­创新。”市人大代表、上海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说, “我们也有数据资源和地­方科创法治基础,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和有序应用的窗口期,建议加快制定相关浦东­新区法规,明确健康医疗数据的内­涵、外延及应用场景,探索创新监管和联合管­理机制。”

反过来看,放眼各国,对新技术、新赛道的规则制定都存­在短板,这也带来了机遇。

譬如,氢能有时会被归类为危­化品,无法按能源管理。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 表示,依托浦东立法机制进行­探索,以法律明确氢的能源属­性;同时依托上海氢标委等­平台,吸纳国内外权威氢能机­构与龙头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有助于不断提升上海氢­能全球话语权。

张守川也建议,抓住双碳发展新赛道,建立更具国际公信力的­碳金融交易和定价中心,加快推进碳市场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以进一步提升上海绿色­金融枢纽能级。

(上接第1版)细致

开展消防“六类领

域场所”必查必改,包括小施工和小改造工­程、农村自建出租房、多产权多业态混合场所、地下空间、沿街商铺、居民社区,加大排查力度,逐个闭环销案。扎实做好寒潮雨雪天气­应对,做好供排水设施防冻保­暖和燃气管线灶具检查,确保正常供应。认真开展交通排堵保畅­工作,严查各类违法行为,保障广大市民安全畅通­出行。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多维度开展系

1 安提瓜

和巴布达是中国在加

勒比地区重要合作伙伴,是东加勒比地区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上海愿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安巴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新能源汽车、农业、旅游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密切人员交往,实现互利共赢。欢迎安巴企业用好进博­会大平台,把特色商品和服务引入­上海、带到中国。相信总理先生此访,必将推动双方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发展。

布朗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安

1 吴冠中仅存的

3幅巴黎时期水彩画之­一

《巴黎郊外乡村》、一批上世纪年代的素描­作品等罕见画作也将与­观众见面。值得一提的是,吴冠中生前最后一幅还­没有来得及签名的作品《最后的春天》首度来到上海。因为它的特殊意义,吴冠中家人强调该作品­不做托裱,保持其既有的笔触与状­态。本次展览中,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赏­析这幅“原生态”作品,感受大师在生命尾声时­依然沉浸于创作的状态。

世界公认的中国画家

一个多世纪以来,林风眠、吴冠中,以及更多的追随者,以开放的胸襟、崭新的视角,在东西方艺术探索与对­话中,不断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在东西方文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

作为最早一批留学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林风眠既深耕于中国画­笔墨的传统,亦在赴欧学习中吸收到­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重­要西画流派的养分。他的内心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