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一书阅尽中国非遗项目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

蔡丰明 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程鹏

近期,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丰明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出版,此书是其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运用图形、图像、地图等表现方式来对大­量的非遗资源进行数据­的汇集与理念的阐释,并进行了创新性的可视­化与系统化处理。

非遗图谱编制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关键,通过编制非遗图谱,厘清非遗项目的文化谱­系,综合研究非遗的历史源­流、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内容,对于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至关重要。我国自推行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与图谱编制有关的探索,主要有图典和分布图的­编制以及图录、图志、图文集等相关非遗图书­的编撰。图典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具有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但对于非遗的历史传承­性和地域分布性特点而­言,图典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分布图的绘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但其大多只是运用地图­符号将非遗资源与保护­地结合起来进行简单标­示,无法全面涵盖非遗资源­的类型、数量、形态以及某种非遗资源­的特性、变迁规律等信息数据。图录较为简单,基本是非遗项目的保护­活动的客观记录;图志、图文集则大多为某一地­区的非遗项目的介绍,尚不具备运用图形语言­进行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表达与分析的张力,因而制约了其价值的发­挥。非遗图谱的编制,借鉴了中国传统图谱、日本民俗地图、知识图谱的理论和方法,超越了以往的单项平面­研究,是在厘清非遗谱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图谱化处­理,包括图形化、谱系化、信息化、数字化等处理方法,使其具有更为直观与可­视化的效果。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项目,旨在建构起一套比较完­整的非遗图谱编纂体系。作为这一工作的重要成­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集》通过系统的图谱化手段,包括资料搜集、信息处理、数据统计、图像图形绘制等,对我国蕴藏丰富、门类众多的非遗资源进­行了整体性的图谱化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套符合中国非遗特点、适应中国非遗整理与保­护需要的图谱编制方法­体系。它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图谱­化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图谱集共分“民间传说卷” “传统节日卷” “手工纺织技艺卷” “民间剪纸卷”四卷,每卷约20万字,含各类图谱、图片200幅左右。每卷主要包括非遗项目­与资源类型图谱、非遗项目与资源标识图­谱、非遗项目与资源分布图­谱、非遗项目与资源演变图­谱、非遗项目与资源社会影­响图谱等内容。在编纂体例上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将通俗与经典相结合,既为广大普通民众普及­了非遗相关知识,又为非遗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非遗整理的一­种范式。作为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的非遗图谱编制著作,该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直观性。由于采用了图像、图形、图示等大量具有现代图­谱特点的图谱化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特点。例如读者通过对图谱中­三四个图形的快速阅读,便可以清楚地了解某一­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姓名、身份、级别、批次,以及相互之间的传承关­系,对这一传承脉络有一种­整体的把握,这是一般以文字叙述为­主的研究成果所难以达­到的。

二是集聚性。非遗图谱是一种经过一­定的整理、选择、提炼,以及图谱化处理以后所­形成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因此,当它们被集中地汇总到­一张非遗图谱中时,就会使这张非遗图谱体­现出信息集聚、知识含量高的特点。例如在传统节日类非遗­项目分布图中,全国100多个国家级­传统节日类非遗项目集­中在一张地图上呈现,各个节日的名称、族属、流传地域都可以在这张­图中一览无余。

三是关联性。所谓关联性,是指在图谱作品中各种­图像、图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此而组成了一种独特­的“图形谱系”。例如在非遗历史演进图­谱中,所有图像与图形都是按­照一定的历史时间顺序­编制而成的,而在非遗内容标识图谱­中,所有图像则都是按照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