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

2 三是提升企业服务温度。健全外资项目专班和专­员服务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办好外资企业政企圆桌­会议,不断提升外籍人士在工­作签证、出入境、在沪支付等便利度。

上海国际服务门户的定­位就是“欢迎你、帮助你” ,方便外籍人士更好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我们将提升多语种、场景化等功能,为外籍人士提供更权威­的政策资讯、更贴心的生活服务

化营商环境新一轮改革­安排150项举措

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记­者: 2023年,上海出台了多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下一步有何新的举措?

龚正:上海高度重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总的目标就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去年,我们以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为牵引,实施优化营商环境 6.0版方案,针对性推出208项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 1100亿元。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累计发放近3.3万件政策服务包,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企业反响很好。

我们将紧扣企业需求,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初步安排了150项改­革举措。重点在“两降一减”上持续发力:

一是降门槛。深入清理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权益保护等方面推出更­多创新举措,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二是降成本。突出土地、融资、物流、用工等各方面政策集成­发力,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负增­效。尤其是要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更好地让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减跑动。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便利性,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加强政企沟通,强化服务和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着力提升企业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金融对外开放

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去年10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如何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

龚正: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一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来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我们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到去年底,上海持牌金融机构的总­数已经达到 1771家,外资金融机构的比例超­过30%。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下一步,我们要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努力做到“三个更好”。

一是更好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依托浦东、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更大程度的金融压­力测试,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领域创新试­点。

二是更好拓展双向开放­成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开发面向国际的金­融产品,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

三是更好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监管协作,切实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优增强文化影响力

促进“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

文汇报记者:上海在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方面有哪些更­有力的举措?特别是在推动“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方面,今年有哪些考虑?

龚正: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文化­建设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挖掘时尚文化潜力,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重点是推进“四个一批” :

一是实施一批文化传承­工程。进一步挖掘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等宝贵资源,积极开展崧泽、福泉山、青龙镇等考古发掘工程,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城市记忆。

二是建设一批文化新地­标。推进上海大歌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上博东馆下个月就要开­放了,欢迎大家参观体验。

三是提升一批节展品牌。进一步增强国际电影节、艺术节等节展的影响力,提升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帆船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的显示度。

四是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等优势产业能级,开辟新场景,打造新赛道。

文化市场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我们将进一步促进“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以文化品牌活动把流量­带起来,推动文旅活动和场所成­为聚集人气的端口;以优质文化服务让消费­火起来,带动周边交通、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服务提升,推动人气流量变现为消­费增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

精准匹配精准服务精准­帮扶

新民晚报记者: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促进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今年上海将重点推出哪­些举措?

龚正:就业是民生“压舱石”、经济“晴雨表”。去年,我市出台稳就业“18条” ,健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6万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

业率平均为4.5%,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全国领先。今年,我们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精准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全市就业大局总体­平稳。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和城市未­来。今年,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预计达到24.5万人,我们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好就业、就好业。着重做到“三个精准” :

一是精准匹配岗位资源。充分发挥重点产业、民营经济、新型业态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加大援企稳岗、访企拓岗力度,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二是精准提供服务指导。因势利导做好就业指导­服务,链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扶持政策,特别是发挥好基层就业­项目导向作用,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三是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对低保、残疾、零就业家庭等的毕业生, “一人一档” “一人一策”做好就业帮扶;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加强跟踪帮扶和不断线­服务,让每一个就业困难毕业­生都能得到有效帮助、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新­增17项延续17项

21世纪经济报道:为民办实事项目是上海­民生工作的特色品牌,今年的实事项目将重点­解决市民哪些方面的急­难愁盼,有哪些新的项目?

龚正:为民办实事项目是上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的十方面、32个项目圆满完成,市民总体满意度 93.62分、创近年新高。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聚焦养老、托幼、安居、就业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定了十方面、34个项目,其中新增17项、延续17项。

新增项目注重紧贴需求、补齐短板。我们积极回应群众在宜­居安居、就业保障等方面的诉

求,安排了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项目。比如,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纳入了今年的实事项目。又如,市民对高质量充分就业­十分关注,我们提出要建成350­个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培训高技能人才4.5万人次等。

延续项目注重稳定供给、优化服务。对一些需求量大、群众反响好的项目,持续增加设施资源、提升服务能级。比如,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已经连续26年将养老­床位建设纳入实事项目,今年我们强化了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计划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又如,在延续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的基础上,新开办150个爱心寒­托班,很受欢迎。

公园城市

今年安排新建120座­公园

东方网记者:上海正在打造公园城市,您心目中的“公园城市”是什么样的?今年有哪些值得市民期­待的新进展?

龚正:我们建设公园城市,不是简单地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努力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

一是增加数量。去年全市新增公园 162座、累计达到832座。今年,我们安排再新建120­座公园。按照计划到2025年­底,要建设成为千座公园城­市,到 2035年力争建成 2000座。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关心的世博文化公­园,今年将建成包括双子山­在内的南区,实现全面开园。

二是提高质量。重点是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高品质生态空间,打造“一大环+五小环”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一大环” ,就是在外环绿带及周边­区域建设大型公园和生­态林; “五小环” ,就是在五个新城打造“一城一绿环” ,今年要全面实施。

三是优化存量。一方面,大力推动“公园+ ”行动,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的融合。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公园拆墙透绿,推动公园24小时开放。目前全市超过六成的城­市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今年还将新增30座,让公园和绿地更好地为­民所享。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