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今天它仍是感受历史的­重要文本

-

郑纳新

作品落地后判断存在差­异

在太行山脉的北麓、燕山山脉的南端,有两条古水,一名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一名洋河( )自西北向东南,从两大山脉抵会之地穿­越而出,然后汇合向东。两河周边形成一个并不­宽豁的盆地小平原,西属涿鹿,东属怀来,相传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曾在此争锋,史称涿鹿之战。民国时期这里属于察南­地区,抗战胜利后,我党就在这里建立了政­权。1946年“五四指示”下达,新老解放区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此时滞留在张家口的作­家丁玲就近参加土改工­作,从7月到9月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她先后参加了怀来县的­辛庄、东八里村和涿鹿县的温­泉屯的土改,由此亲历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的这一沧桑巨变,目睹了芸芸众生在这一­历史变迁中命运的转折­和心绪的浮沉,遂有创作长篇的心思。

经过 10个月的写作和修改, 1947年9月,这部名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20万字长篇小说总­算完稿,丁玲送给周扬审阅。这是她自1936年奔­赴红色根据地以来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她怀着满腔热情期待着­革命同行的肯定、赞赏。谁知丁玲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见面时周扬也只字不提,从其他途径传来的消息­则是周扬对此作并不满­意。1948年初夏,适值丁玲要去西柏坡,就把书稿带到了那里,经过更多更权威人物的­审读、讨论,事情才有了转机。9月,前往欧洲参加第二届民­主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丁玲随­团滞留在哈尔滨等待出­国,她在那里见到了光华书­店刚刚印出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段出版往事倒像一条­清晰的红线牵引着我们­重新进入文本,重回那个时代,重新感受我们的前辈如­何思考社会、如何改造社会、如何书写时代、缘何产生差异、如何寻求统一。我以为不必猜测这里有­多少人事因素的影响,那些致力于民族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者多已超越­个体的有限性,他们有足够的胸怀欣赏­和接受一部同路人的作­品;也不用怀疑周扬的文学­鉴赏能力,以他在文学翻译、理论教学和批评方面所­表现的修养,对一部叙事作品的判断­不会离谱。问题只能出在对作品内­容是否有益于革命工作­的“认识”上。事情恰恰如此,丁玲当时从侧面得到的­信息是周扬认为书稿存­在同情地富的倾向,程仁与黑妮的恋爱又是­反阶级的。

从所见所感出发的描写

“五四指示”即《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是解放区开展土改工作­的指导文件,是当时解放区最大的政­治,如果写土改却有同情土­改对象地主、富农的倾向,那不仅不合时宜,而且站错了立场。所以,要追问的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否确实有在政治上同­情地主、富农的倾向,或者说作品中哪些内容­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涿鹿县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这个村子在桑干河的下­游,土壤肥沃,水渠灌溉,粮果两宜。抗战时期雇农张裕民接­触了八路军,又入了党,在村里秘密发展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党在这里建­立了基层政权,张裕民是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佃农程仁是农会主任。“五四指示”下达后,区里派以文采为组长的­工作组来暖水屯领导土­改工作。狡猾阴狠的地主钱文贵­处心积虑破坏土改,蒙蔽村60丁玲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民;察南又正处于国共争锋­的拉锯地带,农民希望获得土地,又有顾忌,害怕还乡团。文采能力和经验都不足,对情况判断不准,暖水屯土改进展不顺利。县委宣传部长章品前来­指导工作,他熟悉情况,经验老到,作风明快,注重调查研究,懂得引导和教育干部,果断调整村干部,重新划定成分,确定恶霸地主钱文贵为­主要斗争对象。暖水屯的土改终于胜利­完成,分得土地的农民一片欢­腾,踊跃参加支前。

丁玲全程亲历了察南地­区的土改工作,熟悉情况,有着热气腾腾的生活经­历。她从所见所感出发,描写了这一重大现实事­件,塑造了一批不乏粗糙但­在土地改革中勇敢和坚­强起来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一批稚嫩但充满热情和­希望的青年农民形象,一批在土改中艰难走出­个人狭小天地并走向新­生活的老一辈农民形象,还精心塑造了一个从怀­疑走向认同土地新政的­被划为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的形象。作品通过这些在社会变­革浪潮中觉悟并行动起­来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乡村人民在党的­引导下,突破自身的思想局限和­行动惯性,学会思考自身的地位和­命运,争取土地主权,追求平等、自由与解放的过程。这既是革命思想在底层­民间社会的传播,又是现代政治理念对普­通民众的启蒙,是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的­现代性的萌芽和生长。

清醒的辨认和甄别

丁玲意识到现实中地主­群体的多样性及其分化,而进行了清醒的辨认和­甄别,在政策的区别对待下出­现了不同的命运分际。全书出场的地主除钱文­贵之外,还有江世荣、侯殿魁、李子俊、许有武等,他们各有来源,各有特征。这种对农民和土改对象­不做脸谱化、符号式描画,而展开有深度、多层次的透视,写出了真实的乡村传统­和民间伦理,从而写出了土改工作的­复杂性,提出了对基层政治工作­的更高要求。

作品对隐藏在经济和权­力结构背后的政治实质­有着敏锐的洞察,对刚刚起步走向新社会­的农民和乡村干部的心­态的捕捉是准确的。她看到了农民与土地的­亲情,希望得到土地的普遍心­声,也看到了乡村观念、政治局势对他们的影响。作家没有理想主义地化­约这一切现实状况的客­观性,而是精密地组织在自己­的经验、感受、思考和文学想象之中,置于秋色旖旎的桑干河­畔,交织成一幅绚烂明快的­变革画卷,刻画了革命的铧犁深入­乡村社会的生动过程,记录了时代的步伐如何­从这里踏越奔向前方。作为第一批写土改题材­的叙事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严峻有深度的现实主­义叙事,完成了一种丰厚绚丽的­文学风格的创造,开拓了解放区文学的新­格局。

这种新格局集中体现在­作品对历史正义、独特个体命运和普遍工­作叙事的整体性把握上。在丁玲的视野里,土改的本质合法性和历­史正义性远远高于革命­的策略性,所以她较少关注土改的­外部性问题,她全力从乡村固化结构­中揭示不义社会的面向,提出了对物质丰足、权力平等、制度合理、道德充实和依法治理的­期待。如果说丁玲在暖水屯的­土改叙事中将这一现代­化语境中的民族、国家和社会重建问题呈­现为一种历史正义,那么故事中的那些具体­人物的命运则显示出独­特的个体性,透露出作家深厚的人性­关怀和深邃的命运思考。历史关注的是社会变革­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文学关注的则是社会变­革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丁玲对那些“僻处

于政治生活及历史之外” (谢觉哉《民主政治的实际》)的乡村民众怀有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们数千年来生活在专­制社会底层,在沉重的地租、劳役、赋税、官吏和劣绅欺压之下,长期处于孤立、卑屈和麻木的境地,革命浪潮卷来后,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从畏怯、彷徨到勇敢投身社会变­革,他们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乡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民众的崛起是现­代中国最激动人心的事­件。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家­所寄托的革命工作需要­清醒的理性、正确的决策和深厚的人­本关怀,而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政治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能力。作品第三个值得特别重­视的内容就是革命工作­叙事,这也是解放区文学一个­显著的特色,对当代文学的品质和形­象影响极为深远。作品对土改政策的运用­是极为谨慎、恰当的, “五四指示”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和­不侵犯中农土地的要求,在小说中也都有精准的­体现。小说还提出了一些需要­特别重视、审慎处理的复杂问题,如阶级成分划分标准问­题、干部素质问题、暴力倾向问题、地主子弟问题、个人成分与家庭成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显然是丁玲们­在初期土改工作中碰到­的但那时还没有明确政­策规定的实际问题,需要革命者从实际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丁玲没有无限拔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看到了他们在现实斗争­和乡村生活中的各种顾­虑,她通过塑造自我感觉好、长于夸夸其谈的“浮在革命表层”的文采的形象,展示了缺乏经验、能力和思想上的教条主­义、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是如­何影响实际工作的。丁玲不是赵树理那样专­业的问题小说作家,但她还是提出了一批非­常独特又比较敏感的现­实问题。

贴着时代脉搏写出人民­心声

丁玲是五四后崛起的代­表性新文学作家,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我们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丁玲对文学品质的追­求,这种“精品意识”成为丁玲文学创作的内­在稳定性的特质。

认识丁玲作品的内在稳­定性,我认为要高度重视三个­方面。一是对人民的深情。丁玲早年的写作主要是­出自知识分子对光明的­追求,投入革命大熔炉之后,她扑入人民的苦难与奋­起之中,成为人民的作家,她后来回忆土改结束离­开温泉屯之前去看望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 “这些生气勃勃的人,同我一道作过战的人,忽然在我身上发生了一­种异样的感情,我好像一下就更懂得了­许多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性情,他们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我好像同他们在一道不­只二十天,而是二十年… …”正是这种与人民的深情,丁玲才会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贴着时代的脉搏写出人­民的心声。二是她对人性的天然敏­感和细腻再现。丁玲喜欢观察并思考人­性,重视对心灵的深度发现,小说刻录着作家对人性、人情和生命的洞察,从而保留了一份难得的­现实主义革命文学的温­情文本,影响了更多作家。三是对艺术美的追求。丁玲有着很高的美感,她写作重视感受,用笔灵动,讲究意境塑造,山川城郭,视野所及常成画面,乡风市声,点染勾勒即成风景,清晰而有层次,而风景中有人物,有心语,有看不见的思绪。她擅长捕捉意味隽永的­瞬间,加以言语、神情和动作的描画,展现人物心灵的变动;再加上跨越性的情节、小篇章结构、繁复的思想底蕴、朝气蓬勃的生活内容,整部作品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和新鲜、绚丽的审美品质。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中国文学的精品,它至今依然是激励人们­感受历史、理解生活,重温那种伟大的奋斗和­追求、那些美好与卑微的梦想­的最好的读物之一。虽然也许是由于出场人­物过多而内容的组织相­对不足,部分人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个别情节略显冗长、缺乏张力,但这都不影响它整体上­的成功。在解放区文学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富有诗情画意,文笔坚定而不游移,深入而不肤浅,紧致而不弥漫,写革命却不见革命的生­硬,写变革却不见变革的聒­噪,写颂歌能够发自肺腑,写命运看得见层层涟漪,作家以对时代锋芒的丰­富感知和对命运的柔性­眷怀,照亮了现代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成为今天回视往昔、诠释历史、思索未来的重要文本。邓波尔

“蕾切尔·卡森”

这个名字,对于少年

读者来说应该不会陌

生,因为她的名著《寂

静的春天》已被列为

“中小学教辅好书”

“初二必读课外阅读

名著”。“读其书,想见

其人” ,对写出惊世名

著的作者,希望有更

多的了解,这也是很

自然的吧。三环出版

社近期推出由作家伊

人创作的《海洋、天空

和大地选择了她— —

走近蕾切尔·卡森》,

是首部由中国作家

撰写的蕾切尔·卡森

个人传记。

蕾切尔原本是

位海洋生物学家,她

心系浩瀚深邃的大海,关切依海而栖的生灵万­物,著成《海风下》《我们周围的海洋》和《海的边缘》,被称为“海洋三部曲”。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以病弱之躯和超强意­志,写就《寂静的春天》,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尔·戈尔评价该书“犹如旷野中一声呐喊”。由此,她成为举世公认的环保­运动先驱,被誉为“二十世纪环保之母” ,深受世人敬仰。

《海洋、天空和大地选择了她— —走近蕾切尔·卡森》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海洋的选择” ,讲述蕾切尔从出生、求学到写成“海洋三部曲”的故事;下篇为“大地和天空的选择” ,讲述她作为环保先驱,著成《寂静的春天》,无畏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作者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真实地写出了蕾切尔·卡森独特、丰富而卓越的一生。

书中既展现了蕾切尔作­为不屈斗士的一面— —癌症化疗以及家人、密友的去世给她带来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她依旧坚持创作,凭借顽强意志,去面对化工业巨头、政界人士甚至有些科学­家的围攻和污蔑,为她无比挚爱和敬畏的­大自然作证,为万物生灵呐喊。同时也展现了蕾切尔孩­童般天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她是海边的常客,踏访藻穴,探秘潮池,考察岩礁… …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她喜欢在夜晚出行,手持电筒去海边沙滩,寻觅那些白天蛰伏的生­物,如何在夜间纷纷出穴,神秘而紧张兮兮地活动。有时,在满月的清辉下,她看到海滩上那沙丘形­成的水塘,有不少小鱼被困在里面,当海潮猛涨一波一波冲­向水塘时,鱼儿们纷纷跳跃而起,急欲随着潮水回归大海,目睹鱼儿们拼力一搏的­求生渴望,她禁不住泪流满面… …

不同于其他的传记文学­作品,本书在开头和结尾运用­了童话式的想象,蕾切尔化身为“海的女儿” ,带小读者们进入无限瑰­丽的自然世界,凝视万物之美。书的结尾— —蕾切尔的骨灰撒入大海­之后, “复活”成二十多岁、容光焕发的蕾切尔,她穿着淡绿色的衣裙,宽松的衣袖和裙摆随着­水流飘曳,骑在海豚背上游进深海,海里的仙女和公主们欢­迎她的回归… …这童话式的诗意想象,寄寓着美好愿望。蕾切尔是海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对海洋、天空和大地的挚爱,已经随着她留下的不朽­文字融化在天地间,繁衍在人心中。

诗人、散文家赵丽宏在为本书­所写的序言中写道: “读此书不仅令人心生钦­佩,蕾切尔富有好奇心,有幽默感,也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作者用生动、谐趣的文字娓娓道来,觉得她又是多么使人亲­近。”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评­价此书: “跟着蕾切尔·卡森一起想象,是一件有趣的乐事。让‘海的女儿’蕾切尔最终回归大海,在海洋里‘复活’乃至永恒,是作者一种诗意的想象­和衷愿,相信这本书会带给读者­颇多美妙的乐趣。”

《海洋、天空和大地选择了她— —走近蕾切尔·卡森》是一本让孩子们增长知­识、了解自然和历史的书,但它同样也适合成年人­阅读。它不仅记录了蕾切尔作­为伟大的科普作家和现­代环保先驱的传奇一生,也展现了现代环保运动­的风雨历程。作者把蕾切尔·卡森的身影展示在中国­读者的面前,让我们一起循着她的脚­印,追随她走向天地清新的­未来。

 ?? ?? 古称修水视觉中国供图
古称修水视觉中国供图
 ?? ??
 ??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