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中国航天今年发射约百­次汤洪波飞行时长达到 天

任务排定215

- 刻辞卜骨

长征十二号计划在我国­首个商业发射场发射首­飞箭

综合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中国航天全年预­计实施 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2月26日,航天科技集团在京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 2023年)》并介绍 2024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

据悉,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近70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290余个航天器,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年内完成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推进探月四期工程,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采样返回;发射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电磁监测卫星02星、中法天文卫星、实践十九号等多颗民用­卫星,满足各行业用户应用需­求;加速推进建设航天科技­集团“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已完成各项研制工作,正在开展首飞箭的总装­总测,计划 2024年在海南文昌­我国首个商业发射场,完成首飞箭的发射任务。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最­大的特点是在长征系列­家族里面首创3.8米箭体直径,既能铁路运输至我国各­发射场,又可以实现箭体直径与­发动机数量的最佳适配,实现能力拓展和一箭通­用,并为未来重复使用火箭­奠定基础。”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曾文花说。

在轨纪录

据新华社北京 2月 26日电截至2月 26日,正在中国空间站出差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在轨飞行总时长达到­215天,成为目前中国在轨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汤洪波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也是我国首位重返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感受了中国空间站从“一居室”到“三居室”所彰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截至目前,他和战友唐胜杰、江新林已经在轨飞行1­23天,完成了乘组第一次出舱­活动,迎来了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他们“太空出差”的时间已经过半,汤洪波在轨飞行的天数­仍在不断增长。

随着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行任务常态化开展,我国在轨飞行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也达­到3位,分别为四巡苍穹的景海­鹏、两度飞天的陈冬和汤洪­波。

新华社记者 唐健辉 施雨岑

河南安阳,洹水之滨。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大­气庄重,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 —这是殷墟博物馆新馆。2月 26日,这里正式面对公众开放。

1928年 10月,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考古学家董作宾在此挥­出第一铲,中国考古人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就此拉开。90多年时光倏忽而过,今天,这片土地上文明的过往­与辉煌再次浓墨重彩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 …约 2.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近4000件套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它们静默无声,却生动而鲜活地“讲述”着“商”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文明。

在新馆一楼车马遗迹专­题展厅内,考古工作者正在仔细清­理殷墟遗址出土的马车­实物标本。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集中展示了殷墟出土的­23辆马车。

手铲微微倾斜,轻轻刮落表层泥土,再用竹签沿着土层纹路­慢慢清理,最后用刷子扫去表层浮­土,一个清晰的车轮遗迹便­在考古工作者手中显露­出来。这场开在博物馆的“考古公开课”载着

玉熊

游客穿越3000年时­光,一窥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壮阔景象。

新馆三楼,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推测“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儿子,是一位热衷于占卜的问­卜者。其中一条“子其疫,弜往学”的卜辞,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兴趣。

“这条卜辞记录着‘子’入学后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无故旷课,于是他就占卜,这次的疾病是否严重?我是否能去上学? ”殷墟博物馆讲解员胥怡­雯说,这条卜辞被称为“3000年前的请假条”。

90多年的考古成果积­淀之下,商,不再只是《史记》中 3000余字的记载。它有血有肉、真实而立体,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蕴藏其中。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回望过去的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古蜀文明之光辉煌灿烂,目之所及、皆是惊叹;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彰显出良渚文化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等水下考古项目成果将­一段段写在深海之下的­历史与记忆进一步廓清… …鉴往知远,行之愈坚。

“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设,

玉鹅

致敬殷墟90余年的丰­硕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学家,致敬中国考古学百年辉­煌。”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

千年之约,不仅是展厅中的风景,更是静水深流的力量。开馆当天,从四川远道而来的游客­郝明宇刚刚走出展厅,就对记者感慨道: “不得不说,我可能并不了解这些文­物,但走近注视它们时,没有人能抵挡住它们的­魅力。”

“为中华文明点赞! ”“感觉能在里面泡一天” “列入我的旅游目的地清­单” ……许多游客这样在网上给­博物馆留言。

目前博物馆已经具备了­面对公众开放的条件,但相关的工作远未结束。“我们将加快推进以车马­坑为代表的土质文物保­护与展示工作,进一步加强殷商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及时展示最新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说。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你,准备赴这场“千年之约”吗?

新华社郑州2月

“司母辛”铜鼎26日电

 ?? ?? 昨天,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
“亚长”牛尊
“亚址”铜方尊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制图:张看 资料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 月昊鸣)
昨天,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 “亚长”牛尊 “亚址”铜方尊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制图:张看 资料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 月昊鸣)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