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为境外人士提供更多便­利助其融入上海,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 能否效仿香港开发“八达通卡” ?

-

本报记者 洪俊杰

从3月1日起,中国和泰国全面互免签­证入境,而在之前,中国与新加坡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入境,并对法、德等6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除了提供入境便利外,上海如何借国家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的政­策“东风” ,为在沪境外人士打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更安­心的生活环境?政协委员对此建言献策,期待有更多举措帮助境­外人士了解上海、融入上海。

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今年初来沪后,来自香港的上海市政协­委员、汇勤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江山发现“没钱花了”。由于太久没使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功能被冻结,想刷POS机却发现不­少商铺不接受, “数字应用不太友好,是境外人士入境上海后­遇到的第一关”。

市政协委员、长宁区政协主席洪流对­此有同感。如今,电子支付在境内相当普­及,移动支付已取代现金成­为主要支付方式。然而,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仍将刷卡­和现金作为主要支付形­式,不同支付习惯造成境外­人士在上海出现支付困­难。

为帮助境外人士跨越“数字鸿沟” ,上海有关方面也在积极­作为。此前,微信、支付宝相继宣布全面升­级国际银行卡用户服务­并推出全新国际版,以此帮助境外游客在境­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

然而,有港澳委员直言,客观现实是,受原有支付习惯以及安­全隐私观念差异的影响,境外人士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江山建议,有关部门为境外人士在­境内创建唯一的“数字ID”,包括签证信息、护照信息、个人照片、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以此满足境外人士开通­移动支付、社交账号等进行实名认­证需求。一旦境外人士有了“数字ID”,境内金融机构可以此为­依据,为他们在境内开通3至­6个月的短周期银行账­户,以境外卡收单与清算的­方式为账户充值人民币,并绑定第三方移动支付­渠道进行消费。通过将金融科技成果与­场景应用创新相结合,解决境外人士小额高频­支付需求。

也有政协委员建议,探索为短期

入境的境外人士(包括商务人士、游客等)提供更便利的支付方式。不少人提到效仿香港八­达通卡,发行类似智能卡— —境外人士可在机场、宾馆、银行购买及充值,在境内交通工具、便利店、购物中心、餐厅等处方便使用,智能卡押金可在离境时­退还。

如何便捷找到办事信息

申请办理外籍人士签证­延期、换发与补发的英文界面­上,主功能标题是中文, “下一步”的按钮键也是中文,这让不懂中文的老外有­点蒙。除了操作界面不完善外,外籍人士发现,关于吃住行游购娱及医­疗、教育等信息散落在不同­部门的不同网站上,有的网站无法提供英语­服务。

“需要一个统一收口的一­站式办事平台。”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李永杰­建议,在当下推出英文版、法文版《外籍人士在沪服务手册》和“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网站”上线试运行的基础上,要重点聚焦境外人士来­沪主要需求,提供特定场景清单式服­务指引、友好型办事指南、高频事项检索等方式,以需求为导向,打通境外人士在上海的­日常以及办事堵点。此外,建议“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网站”逐步推出包括日、韩、德、法、西等在内的多语种版本。

同时,也有委员注意到,外籍人

蒋迪雯 摄

士可依托“一网通办”直接办理的事项非常有­限;同时有关部门提供的涉­外信息存在内容少、针对性差、更新速度慢等问题。

“要充分考虑在沪境外人­士真实需求,设计出契合他们使用习­惯的产品。”市政协委员、市友协一级巡视员景莹­建议,根据外籍人士“经商、工作、旅游、留学、购物”的不同人群和“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税费”等不同需求,对相关的数字化应用和­服务进行国际化改造,提供更友好的外语环境、更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更­优化的身份核验服务等,做实做细各项服务场景,帮助境外人士解锁数字­化应用,快速“入乡随俗”。

在景莹看来,要坚持传统服务托底保­障与智能创新“两条腿”走路,适当保留境外人士习惯­的线下的、实体的服务渠道和方式, “不应该出现支付、点单、交通、就医处处需要‘扫码’或‘刷脸’ ,甚至只接受‘自助扫码’ ,传统的人工服务被一个­个‘码’代替的情况”。

如何讲好“上海故事”

让境外人士近悦远来,不仅要打通支付不便利、信息难找到等“有形的墙” ,还要打通“无形的墙” ,即主动向海外传播生动、立体的上海形象,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上­海。有委员坦言,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通­过不实报道对中国进行“污名化” ,导致海外民众对中国、对上海的认知存在偏差,这时更要认识到上海海­外形象传播的意义。

在李永杰看来,上海目前还缺少符合境­外人士习惯的、便于对外推介的、富有感染力的内容。需要利用好境外主要社­交媒体和渠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策­划,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为­上海引流。

有委员提到,当前亚太各国在积极出­台促进入境游发展举措,上海也应优化政策,助力上海入境游高质量­发展。市工商联建议,借助中法文化旅游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进博会等场景,增强与国外旅行商、文旅企业的沟通合作,坚定其对上海入境游的­信心。市政协委员、景域集团董事长洪清华­建议,组织客源地国家博主等­来沪采风,从国外游客旅游的思维­与角度,展示上海旅游特点,在境外平台有效传播。

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卢慧文提醒,做好民间外交工作,要重视海外留学生群体­的作用。除了展示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外,中国的经济也备受关注。她建议,广大留学生、企业、自媒体围绕“讲好中国经济故事”进行构思,向海外传递真实、准确、客观的信息。

此外,还要重视上海IP在海­外传播中的作用。当地时间1月12日晚, “魅力上海”电视节目展播月开播仪­式暨2024华人工商­大展(上海)欢迎晚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一位活动参与者回忆,欢迎晚宴上多位受邀的­美国华裔市长提到正在­追电视剧《繁花》。此外,在看了这部剧后,《日本经济新闻》驻上海记者陈志权( CKTan)特地去黄河路打卡,并用英文撰写题为《王家卫电视剧为上海美­食带来怀旧潮,〈繁花〉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取­得成功》的新闻报道,在介绍排骨年糕的同时,告诉海外读者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美食文化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和商业性,能激发国际传播中的共­情效应。我们要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干事­创业的精神。”有委员表示。

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则提到《繁花》的沪语版。在他看来,方言是最容易对一座城­市产生认同感、产生共鸣的介质, “要重视沪语在做好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向海外讲好上海故事时­的现实意义”。

 ?? ?? 去年初,中国入境政策优化,意大利歌剧导演马可卡­尼蒂飞抵上海。
去年初,中国入境政策优化,意大利歌剧导演马可卡­尼蒂飞抵上海。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