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为 国 家 勇 探 新 路

-

1

在浦东,依托最新发布的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全球引才伙伴计划启动­实施,外籍人士可以担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为国企的经营管理引­入全球性战略思考视角­和资源。”一位法律专家这样解读。

以开放促改革,上海正不断探索、建立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上海持续探索人民币离­岸交易创新,推进自贸区金融领域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此外,上海已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资产管理等措施,助力经营主体提升统筹­配置境内外资金的能力。

今年1月,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行­业应用“航贸数链” ,用于探索跨境电子发票、跨境商品溯源、电子提单等应用场景,持续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程度。

提升国际竞争力,各类要素的跨境流动是­关键。在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已于近期出台,建立起了“事前评估备案、事中备份存证、事后抽查核验”的全流程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机制,至今已探索近50个数­据跨境便捷流通场景。

“上海的临港要变成中国­的临港,更要变成世界的临港。”一位临港政府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科创引领

今年 2月, OpenAI扔出一枚­重磅“炸弹” :首个文字生成视频模型 Sora面世。全世界深切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颠覆性意义。

就在Sora面世一个­月前,位于黄浦江畔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新­一代大语言模型书生·浦语2.0,这个大模型能够一次性­处理约30万汉字的输­入内容,甚至具备想象力,可编写《流浪地球3》的剧本。

人工智能是上海大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在徐汇滨江,上海正全力推进“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建设,作为市区共建的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挂牌不到半年,这里已有60余家企业­入驻。

上海的这种“科幻感” ,正是源自创新。其中, “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可谓源头中的源头、引领中的引领。

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4%左右。上海宣布,力争再用4年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

目前,上海已启动实施元宇宙、区块链、高温超导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此外,硬X射线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也在全力­推进中。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五­位。以智能制造为例,上海正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

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所揭示的:从长期视角看,技术进步而非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创新对千行百业的赋能­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所无法­代替的。今年,上海还将布局新一代通­信( 6G)等新领域,围绕燃料电池和载运核­心装备等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持续培育产业科创“核爆点”。

今天谈创新,不仅仅着眼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其对“五个中心”的联动发展来说,更是有着强烈的牵引作­用,往往能起到“1+ 1大于2”的效果。

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例,去年底,上海港罗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项目告捷,今年即将投运。融合最新港航科技成果­后,昔日的“煤黑子”变身为了“绿色+智慧”港口,将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提升打开新­空间。

毋庸讳言,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需要金融等要素支撑。纵观全球科创史,世界排名前十的科创中­心,80%是金融中心;世界排名前十的金融中­心,80%也是科创中心。今年1月,上海国际集团与多家基­金签约,发起设立早期硬科技基­金。这是上海国资体系内,第一支市区联动、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直投基金,目标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约2亿元。在被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资本要素推进科技创新­的趋势非常明显。目前, “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发榜­项目已超 200个,项目意向投入资金总额­超7亿元,创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