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fang Daily

加强航运文化建设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第一,航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

海洋联通世界。千百年来,穿海航行、交流互鉴的故事从未间­断,终成今日世界文明彼此­交融的多彩图景。新时代新航程,立足海洋,赋能航运,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是历史传承,也是时代必然。

航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包,其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航运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连续性上,古籍《物原》中有载: “燧人氏以匏(葫芦)济水,伏羲氏始乘桴(筏)。”考古挖掘的大量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就与海洋接触,诞生航运意识与文化。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的­辉煌,再到今日的再度崛起,航运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频共振,绵延 5000多年而从未中­断。创新性上,中国的船舶、导航、航海等航运技术曾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中华文明经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从侧面印证了李约瑟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所说的“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统一性上,三国时期卫温、诸葛直率船队首航“夷洲”迈出宣示台湾主权第一­步,隋朝陈棱登陆“流求”密切台湾与大陆联系,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包容性上,徐福东渡以及延续 200多年的日本遣唐­使,书写了中日友好的历史;泉州阿拉伯文明的遗迹,多种宗教并存的奇景,展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上,郑和七下西洋的交往互­动,生动演绎中华文明爱好­和平、追求和睦和谐的理念。

第二,讲好航运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讲好航运故事必须明确­航运文化主体性。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文化使命,为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

杨志伟

化条件,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守人民立场中推动­航运文化发展。二是坚定文化自信。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的底气­和底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做到“两个结合” ,批判继承古代中华海洋­文明留下的丰厚遗产,总结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收复航权、发展航运、建设海洋强国和航运强­国的伟大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提炼出中国理论,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航运文­化。三是秉承开放包容。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自觉。古代中国航运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交流互鉴,近代中国航运的衰败落­寞也与闭关自守脱不开­干系。我们尝过开放包容的甜,也吃够闭关锁国的苦,更能深刻地理解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没有开放就没有航运的­发展。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加强航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三,拓展航运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是文化交流的使命所在。航运文化的国际化特征­为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了合适抓手。一是积极参与航运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东西对话,传递正确理念,增进彼此了解,积极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二是深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以挖掘共同“海丝”历史为媒介,延续千年友谊;以促进当代合作为契机,传递“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向世人展现一个古老又­年轻、开放又可靠、稳健又创新的中国。三是高度重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性作用。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全球第三。当前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关键时期。在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提升服务能级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上海航运文­化的引领力,提高航运软实力,在巩固已有航运特色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在资源挖掘、媒介传播和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四是充分发挥港口城市、航运单位的资源优势。围绕各自特色,做大做强中国国际航运­文化节、中国

航海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等­航运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人走进中国、了解中国。五是重视船舶的文化传­播作用。船舶既是运输载体,也是交流载体,其本身也构成航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港口、著名船舶、著名航运企业的历史以­及航海家的航行故事等,都是承载文化、讲述精神的鲜活个案。六是牢牢把握互联网宣­传主动权。要善用新技术,新业态,主动出击,加大航运文化的网络塑­造和网络传播,使互联网成为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最大增量。

第四,培养高质量航运人才,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承力­和创新力。

“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文化传播的终极介­质和目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的交流是文明互­鉴的基础层面。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发挥好高质量航运人才­在文化传播、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好涉海人员,尤其是海员的作用。据统计,全球约有189万海员,中国约有90万海员。在不同国籍海员同船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中国­海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扮演好文化使­者的角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海员站稳政治立场;要加强文化素养培训,增加海员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底气、骨气、志气;要加强跨文化交流技能­培训,提高海员沟通能力,有效输出中华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重视高质量航运人才­培养。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把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促进产教融合,面向市场办教育,对接行业趋势、人才标准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高契合度、高素质的航运复合型人­才;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围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做好制度设计,发挥好教师在航运文化­传承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要丰富第二课堂,打造航运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航运精神,传播海洋航运文化,塑造学生品格。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基­地研究员)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