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揭秘:毛泽东在抗战中将什么­视为胜利之本

- 文/曹前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7月,就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一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7周年。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为全国人民指明抗战的­前景,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的历史责任。进入1938年,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件­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怎样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毛泽东的结论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一场跨越历史长空的讲­演,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毛泽东看来,抗战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必要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阐明抗战的前途和道­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毛泽东在讲演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也能够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他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找到关 键环节,毛泽东明确指出: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毛泽东点明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和民众­的力量。《论持久战》犹如一轮朝阳,拨开了人们心头上的迷­雾,指明了战争的前途,大大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讲演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这一著名论断。毛泽东说: “兵民是胜利之本。”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 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论断,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把人民群众看成和军队­一样,都是战争的主体,这是毛泽东的独创。《论持久战》的讲演,很快以著作形式传遍全­国,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程思远在《我的回忆》中曾经这样说道: “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

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毛泽东很重视这件事,为英文本写了序言。他说: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一篇《论持久战》,从讲演到传播,都体现了毛泽东的战略­思 维,也展现了毛泽东的世界­眼光。

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全国军民总动­员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全民族团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反对并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 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再次呼吁:“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开赴抗日­战场,一方面同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始终注意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的、战役的乃至战斗的协同­与配合;另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向敌后挺进,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于是,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即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毛泽东十分重视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工作。动员什么?核心还是“动员全中国人民”。他说: “抗日战争是要赶走帝国­主义,变旧中国为新中国,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 “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

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

毛泽东阐述了动员全体­兵民的根本要领。他说:

“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

“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怎样去动员?毛泽东说道: “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

“其次,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实践证明,毛泽东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思想是十分正确的,把握了抗日战争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向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了 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合作抗日的旗帜下,协同作战,对日军进行了比较有效­的抗击,使日军实力受到比较大­的消耗。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利用有利地形,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 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的­威望。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中国军队运用阵地战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在台儿庄地区对孤军深­入的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和前来增援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进行英勇顽强的阻击和­外线迂回包围。经过

数日激战,最终打败进攻之敌,歼灭日军1万余人。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及山东、河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工人武装,进行破袭战,炸毁桥梁,拆除路轨,阻滞日军的运输,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作­战。由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抵抗政策,先后组织了南口、张家口、淞沪、忻口、太原、南京、武汉等大规模的战役和­会战。这些正面战场的抵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对抗战持久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民政府的积极行­动, “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1938年,毛泽东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也是对中国全面抗战1­0个月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指导中国全面­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南。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心态­和政略简言之就是“一箭三雕”之计:打败日本侵略者;在抗战中削弱以至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武­装;削弱或消灭各地各派名­服中央而实独立、半独立的军阀,最终完成他心目中的建­国计划。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民党方面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敢真正发动全国民众­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对此,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说:“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而不带群众性,是决然不能胜利的。因为抗战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不是人民的抗战。几个月来许多土地的丧­失,许多军队的失利,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现在的抗战虽然是革命­的,但是它的革命性不完全,就是因为还不是群众战。”正是因为依靠人民、动员人民,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武装工作队等,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敌后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成为坚持中国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很大支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决心实践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站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中华民族是站起来了!”“全中国人手执武器走上­了民族自卫战争的战场。”当时,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这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誓言。这副对联既反映了全国­老百姓都觉醒了,也说明了我们党动员人­民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在战略相持阶段,特别是从1941年起,日军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抗日根据­地作为主要进攻对象。1942年,日军在华北、华中有55万余人,其中用于巩固占领区的­约有33.2万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担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1940年8月,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获1.8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 谈起百团大战,当年亲历这次战役的聂­荣臻满怀胜利豪情地说,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前后历时3个半月。这次战役,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它严重打击了敌人妄图­分割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钳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它进攻正面战场­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全国军民莫不感到欢欣­鼓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承担着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从1943年起,敌后战场逐步扭转困 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展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全国已有19个解放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于1945年8月­开始全面反攻。由于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已­处在解放区包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实际承担起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反攻­大军,陆续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

事实是最好的证人。当日本宣布投降时,长期在东北战斗的,在华北、华中等地包围各重要城­市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队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共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英勇­抗战的楷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等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群体,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共产党人,为抗战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指战员伤亡60余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牺牲巨大,伤亡达600余万人。敌后军民以高度的献身­精神坚持战斗,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英雄群体和优秀个­人以及广大英勇为国捐­躯者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政治报告,其中说道:“三次革命的经 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证实了毛泽东的伟大­预言: “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从党、军队和人民的关系来

看,我们党和军队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时,这个村子的老百姓看到­的是一支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抬着许多担架的军队,误把“红”字听成了“奉”,以为是正在围剿红军的­东北军,他们过去的名称是“奉军”。奉军一向以军纪败坏而­著称,老百姓听到后大都跑到­附近的山上躲藏起来,只留下老弱病残,在窑洞里观察这支新来­的队伍。他们发现,这支军队不进民房,在场院里埋锅造饭,挑水扫院子。老百姓终于知道,这是从南方来的红军,“和刘志丹的队伍一样”。群 众开始从附近的山里回­到家,让"南方红军”住进了简陋却温暖的窑­洞。虽然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但是面对来自南方的红­军,老百姓纷纷把自家的粮­食拿出来,帮助他们解决吃饭问题。此刻,陕甘根据地才出现了民­歌里唱的那种热烈场面:“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那亲人迎进来。”毛泽东曾感慨地说:“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毛泽东曾经预言:如果国民党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陈云也将“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列为长征取得胜利的三­大原因之一。贺龙在总结长征 时,也说“国民党军队靠飞机大炮。我们红军靠什么?靠群众”。我们党能不能够赢得胜­利,归根到底取决于能不能­够赢得群众。长征中,我们党紧紧地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军民一致、官兵一致、众志成城,战胜了无数艰难困苦和­强大凶恶的敌人,谱就了长征胜利的激越­凯歌。在抗日战争年代,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解放战争后期的战略决­战中,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巨大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援这场空前规模的­大决战。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880­余万人次,

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如果没有群众的伟大力­量,要取得全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军事胜利从来不是单靠­军队来实现的。三大战略决战能获得胜­利,一个基本原因是民众的­支持,不断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线。这同国民党军队屡屡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形成鲜明的对照。能不能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确实是战争能不能取得­胜利的根本问题。1961年1月16日,叶剑英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中,说清了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三大战役中,各地组织了广大的人民­群众,随军执行战勤任务。辽沈战役的时候,动员了一万三千八百余­副担架,三万六千七百余辆大车,九万六千余民工,随军行动。淮海战役的时候,动员了二百余万民工,支援前线,使我军与民工的比例达­到了一兵一民、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在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援­和热情鼓舞下,人民解放军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力量属于人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观点。” 毛泽东曾说过: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他多次提醒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民群众,忘记了人民群众, “就是读100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毛泽东的这些话语及其­表达的思想,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将士们的心里。1964年10月13­日,贺龙谈起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感触颇深地说道: “在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战争中,革命人民在武器装备方­面,开始的时候总是落后于­敌人的。但是只要人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然如此。数以万计的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真正的天罗地网。任何敢于侵犯我们的敌­人,都将在我‘全民皆兵’的汪洋大海中,遭到灭顶之灾。” 1978年8月4日,聂荣臻在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上谈起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时,是这样说的: “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核­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论武器如何发展,都改变不了人民战争的­规律,改变不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根本原理。” “人民战争是我们的根本­优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过去靠它,现在靠它,将来还是靠它。”直到现在,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仍然­闪耀着不变的光芒。2013年7月8日和­7月15日,习近平两次在有关军队­工作的重要会议上,重温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说道: “革命战争年代,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但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