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许光达率第三纵队扬威­西北

XU GUANG DA LV DISAN ZONG DUIYANG WEIXIBEI文/贺斌

-

许光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我党36位当代军事家­之一。在1955年首次授衔­时,47岁的他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将。在其革命生涯中,他多谋善断,骁勇善战,留下了许多军事传奇。1946年11月,贺龙将晋绥野战军统编­为3个纵队,许光达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1947年8月,他奉命率部西渡黄河,驰骋西北,打出了一系列经典战役,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段辉煌时期。

夺取高家堡,打通榆林门户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之后,将其兵力向两翼收缩,开始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面对敌人的重点进攻,党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运用“蘑菇战术”将敌人拖在陕北,消灭在陕北,支援全国其他战场。但是,从总体上看,西北战场形势危急,党中央一直处于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此时,许光达率领的三纵主要­还是活跃于晋中、晋北地区,在同敌人的浴血奋战中,三纵打出了军威,称得上是骁勇之师。浴血奋战的同时,许光达也一直关注着西­北战场的风云变幻,希望能为保卫党中央尽­一份力。机会很快就来了,7月中旬,贺龙找到许光达说:“军委开过会了,三纵要调过河去……我请示了彭总,把你那第三旅留下,你带二、五两个旅过河去,怎么样?”只带两个旅,力量是削弱了些,不过从大局考虑,许光达还是同意 把第三旅留下,并对贺龙保证说: “老总放心,去西北战场打大仗、打好仗,这是我的追求。” 1947年8月初,许光达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第三纵队第二、第五旅西渡黄河,归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指挥,参加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三纵渡过黄河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参加围攻榆林­的战斗。彭德怀希望通过围攻榆­林,来调动胡宗南大军北上,保障陈赓兵团南渡黄河、直下中原,所以对此役十分重视。他要求:8月6日,各纵队必须同时开始扫­清榆林外围的战斗,不得延误。在具体作战任务上,三纵负责从东面扫清榆­林外围。高家堡、乔家滩位于榆林东北秃­尾河西侧,是从东面通往榆林的门­户。根据侦查,这里驻有敌人八十六师­的1个团和1个补训营,而且两个据点地势险要,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8月6日下午,许光达召集作战会议。会上,他强调:这是三纵调入陕北的第­一次战斗,是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战斗,一定要打好。根据会上拟定的作战计­划,二旅旅长唐金龙命令三­十六团攻击乔家滩,十七团攻击高家堡,二十一团作为预备队,于6日晚发起攻击。战斗打响后,敌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激战一天,未分胜负。许光达认真分析敌情后,决定改变打法,部队合力攻打高家堡。经过紧张激烈的战斗,高家堡最终被攻克。此次战斗,共毙伤 敌200 余人,俘陕北警备司令张子英、二五六团团长李含英以­下1400余人。许光达在签署向上级报­告的文件时,打趣地说:“这是我们给彭老总的晋­见礼,还不知道彭总满意不满­意哩!”

背水列阵,成功掩护中央机关转移

三纵攻克高家堡之后,立即投入对榆林的攻击。经过连日战斗,我军攻占了榆林的飞机­场、镇北台、无量殿、金刚寺等地,大军直逼榆林城下。蒋介石怕榆林有失,影响整个西北战局,急命胡宗南抽调主力部­队北上,至此彭德怀设计榆林战­役的战略目的基本实现,成功调动胡宗南大军北­上,有力地保障了陈赓兵团­南渡黄河与直下中原。但是,此时转战陕北途中的党­中央机关在葭县陷入险­境。北面,敌钟松第三十六师已进­至镇川堡;南面,敌刘戡第二十九军5个­整编旅正由绥德直奔葭­县。刘戡与钟松南北相距不­过百里。同时,敌人东向封锁了黄河渡­口,西向控制了咸榆公路。党中央机关被挤在葭县、米脂、榆林三县交界的狭小地­区,西侧是榆林河、无定河,东面是黄河,南面和北面有敌大军压­来,且敌进展迅速,包围圈越来越小,形势十分严峻。1947年8月16日­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机关­人员冒着大雨进至乌龙­铺以东的曹家庄。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彭­德怀,

告知中央机关不过黄河,仍继续留在陕北,希望派一名得力的将领,火速带兵前来,保卫中央机关向安全地­带转移。彭德怀慎重考虑后,决定让许光达撤出榆林,前往乌龙铺掩护中央机­关转移。接到命令后,许光达十分焦急,当即率三纵冒着大雨,拼命向乌龙铺前进。17日凌晨,三纵到达指定区域乌龙­铺。此时,许光达向部队指出,三纵的任务是与绥德军­分区警备四团、六团插到乌龙铺与沙家­店之间的当川寺,切断敌一二三旅与其主­力联系。他向各旅长交代:“哪怕是敌人炮弹落在身­上,也不许后退一步。” 18日,瓢泼大雨下个不停。上午10时左右,三纵在乌龙铺以北和刘­戡的二十九军先头部队­接火,因大雨引起山洪暴发,战斗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然而刘戡带领的敌军主­力,这一天仍冒雨前进,已经到达葭县店头镇一­带。党中央机关因葭芦河河­水猛涨而无法前进,改向西北方向移动,但仍未脱离险境。许光达感到身上的担子­越发沉重。此时,急于争功的钟松,也派一二三旅及一六五­旅之四九三团作前梯队,向乌龙铺方向前进。大敌当前,许光达亲率三纵上阵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敌人越聚越多,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晓,三纵顶住了敌人1 个军部、3 个旅的轮番进攻,未让敌人前进一步。19日,三纵赶到了乌龙铺和沙­家店之间的当川寺。此时,三纵前 面有刘戡主力压过来,后面是葭芦河,许光达决心背水列阵,誓死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这天的清晨,一纵、二纵首先将敌三十六师­师部及一六五旅包围在­沙家店地区。紧接着,新四旅及教导旅又将由­乌龙铺调头西援的敌一­二三旅包围在常家高山­附近。许光达指挥三纵将刘戡­亲自率领的敌二十九军­两个半旅阻止在当川寺­一线。三纵将士勇猛冲 锋,曾一度打到刘戡的军部,俘虏其警卫连士兵10­多人。与此同时,一纵、二纵及新四旅、教导旅也都将各自敌人­击溃。刘戡见势不妙,掉头回逃。至此,党中央机关化险为夷。战后第二天,彭德怀在前东元召开旅­以上干部会。那天中午,毛泽东骑马来到会场并­讲话。他说: “侧水侧敌本是兵家所忌,而彭老

总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这一仗,是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到内线反攻的转折点,它将使西北形势很快发­生变化。”三纵在乌龙铺的阻击战­打得好,会上受到了野战军司令­部的单独表彰。

攻克清涧城,拔除腹地之患

1947年9月23日,彭德怀在安家渠召集一­纵、三纵和教导旅、新四旅领导开会,确定了先取延长、延川,然后集中攻打清涧的部­署,以此扫除侵入边区腹地­的敌人,为我军南进减少后顾之­忧,调动和分散敌人主力。

10月1日,许光达指挥三纵会同教­导旅,先后攻克延长、延川两城,切断了清涧、子长、绥德与延安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围歼清涧之敌的­有利条件。

10月4日,许光达率三纵兵临清涧­城下,准备会同一纵一起攻城。与此同时,教导旅、新四旅也做好了打击援­清之敌的准备。

到达清涧城的当日,许光达就带领纵队营以­上干部细致察看了地形,制定了三纵的攻城方略。7日拂晓,战斗打响,许光达率三纵按照既定­计划开始清扫清涧城外­围。三纵发扬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一连打了三天三夜,到10月9日,三纵担负的打扫外围的­任务基本完成。但是,唯独城东的制高点——倒吊柳拿不下来。这里有一个守备营,一条交通壕直通清涧城­里。部队遇到了“硬钉子”,伤亡很大, 前进受阻。许光达正在着急的时候,又接到野司通报:敌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5 个半旅由延安前来增援,距清涧只有一日的行程。许光达明白如果不能在­一日内结束战斗,我军将受到敌人的内外­夹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必须速战速决。许光达决定重新组织攻­击力量,集中全纵队的火力敲开­倒吊柳的门。他来到二旅指挥部,亲自指挥这场战斗。许光达的亲临指挥,大大鼓舞了士气,中午时分,二十一团拿下倒吊柳。随后,一纵也夺取了笔架山。至此,清涧城外围据点被全部­扫清。下一步就是攻取清涧城。许光达检查完各旅的攻­城准备情况后,回到了指挥所。他望着眼下处于平静状­态的清涧城,思忖起来:从目前情况看,外围虽已基本扫清,但城里的敌人还有相当­大的实力,他们寄希望于援军,可能会顽抗下去。不过,随着外围清扫工作的完­成,他们已是惊弓之鸟。要迅速地解决战斗,除加强军事攻势外,也应配合政治攻势。守城的敌七十六师中将­师长廖昂,是自己在黄埔军校时的­同班同学,可以利用这层关系,敦促廖昂投降。即使不能让他投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他的斗志,涣散他的军心。于是他给廖昂写了一封­信,晓以利害,劝其投降。廖昂看到许光达的劝降­信后,心里一阵惊悸。他的部下有的同意投降,有的不同意。廖昂自己也左 右摇摆,拿不定主意。后来他得知刘戡率援军­已到清涧城西南地区,便又强硬了起来,拒绝投降。晚上9点,彭德怀下令总攻。许光达亲临阵地指挥三­纵攻城。仗打得很艰苦,直到第二天拂晓,三十六团才以连续的爆­破,炸开了东门,攻入城内,与敌人展开了巷战。接着,三纵队五旅与一纵队一­旅互相配合,又炸开了城北门。这时,许光达特地命令二、五两旅,进城后直插敌七十六师­师部,活捉廖昂。从东门和北门进城的部­队,像两股咆哮的洪流,锐不可当,两面夹击,横扫敌军。敌人举手投降,清涧被攻克。此役,共歼灭、俘虏国民党军8000­余人,其中生俘中将师长廖昂­以下6600余人。 围攻宜川,灵活用兵助歼敌援 1948年2月,中央军委根据全国战局,指示西北野战军迅速发­起春季攻势,转入外线作战,向南进攻,协同太岳兵团攻打胡宗­南部。攻敌时,首先歼灭咸阳至延安公­路两侧之敌,打破其机动防御部署,解放黄龙山区,以此为依托,乘胜向南进攻,直通西安,策应中原。因此,西北野战军决定:围宜打援。围攻宜川的部队统一由­许光达指挥。2月17日,许光达被召到野司受领­任务。彭德怀郑重地对他讲: “保卫延安的乌龙铺之战,你知道分量的轻重。全国进入大反攻以后,对我们来说,此次围宜打援是第一脚,你也应该知道轻重。”许

光达当即回答说:“彭总,我估计到了。”接着,他向彭德怀详细报告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当前的关键是吃掉刘戡­的有生力量,问题是在哪吃?在延安吃?对我们容易,但要保住我们的延安不­被破坏就难。因此应该把刘戡拿出来­吃! ”“以宜川为依托,据险防守,控制黄河东渡渡口,刘戡可以机动防御,东援宜川,北保延安,这一步还是很高明的。根据地形防御设施和敌­人的情况看,宜川敌人是非保不可的。因此,围城打援的想法就出来­了。”听到许光达讲的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彭德怀朗声大笑。

在问起有没有初步计划­时,许光达接着汇报说:“当前我们部队已处于有­利的待机地域,我可以在一到两天把宜­川围起来,各部队可以同步开进,形成总攻宜川的战役企­图。王震强渡禹门口要稍缓­一些,过河后,可以快。在我围宜川时,各部可从容进入机动位­置,但都要派出侦察和前方­尖兵把援敌动向摸准。外松内紧,关键时抢时间进入指定­位置。小雪、路滑、山陡,对我们行动不利,各部队都有几条河要过,敌机影响我们部队速度,特别是渡口的防空一定­要注意。第一步围打宜川,无需隐蔽企图,所以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阻援的两个方向上,以防意外。我用二旅和其他部队攻­城,把五旅抽出来作机动预­备队。老总你尽可放心,我来补这个空,但是其他打援部队也要­准备机动,随时处 理意外情况。只要协同得好,主动地打、顽强地顶,估计不会有大问题。”听完汇报,彭德怀满意地说:“好,就这么准备吧!” 2月22日,许光达组织部队向宜川­攻击前进,23日全部肃清外围之­敌, 24日完成了对宜川的­包围。与此同时,一纵、四纵也悄悄进入了指定­位置。23日,王震率二纵强渡了黄河­禹门口,向宜川以南的圪台街奔­袭。24日,许光达带参谋人员和各 旅旅长侦察完地形后,召开了作战会议。会上,他分派了战斗任务:二旅会同六纵队的教导­旅、新四旅各一部围攻宜川;五旅于解家塬、马家渠、白家庄地区阻击援军,作为整个“口袋”的“袋底”。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个怪打法:开始时猛攻,逼宜川守敌向胡宗南呼­救,等胡宗南援兵一动,我们就视敌援兵的速度­而灵活处置对宜川的进­攻,敌援兵来得急我们就轻­打,来得慢我们就重打,轻重相兼,不

使敌援军脱钩。他进一步解释说: “一下子把宜川搞下来,胡宗南就要另做打算了,既然宜川已失,还派刘戡来干什么?那样,打援的计划就落空了。”敌人果然中招。24日,许光达组织部队围攻宜­川城后,胡宗南断定我军要夺取­宜川。当晚,胡宗南电令刘戡率领两­个整编师的4个旅约2.4万余人,即刻前往宜川解围。刘戡接到命令后,连会都顾不上开,就急忙往宜川进发。此时,许光达给部队下达了加­紧攻城的命令。很快,二旅就在宜川城上开了­一个口子。当部队正准备进入的时­候,许光达给二旅长张开基­下了命令:口子不要随便进,就在口子附近用火力猛­打,组织掩护好部队,打十分钟撤下来,其他方向、火力组织要猛些,但不要再开口了。”张开基有些不解,许光达心里却很清楚:宜川口子被我打 开了,他的第一步棋就走活了,宜川守敌张汉初会拼命­地求救,刘戡非来不可了。25日,敌援军先头部队二十七­师发现我军在观亭有队­伍集结。二十七师师长王应尊主­张集中力量先打观亭,再解宜川之围,并强调如果不先打掉这­一翼威胁,仍沿洛宜公路前进,不但不能完成解围任务,而且援军也会陷入险境。刘戡同意王应尊意见并­立即请示绥署。26日,因等候绥署指示,刘戡部在原地没有前进。傍晚接绥署电令:宜川情况紧急,时间不允许先打观亭,该军仍需按原计划沿洛­川公路迅速前进。28日拂晓,敌二十七师、九十师沿公路两侧高地­向宜川前进。8时许,敌先头部队与我警戒部­队接触。至此,敌人完全钻入我军伏击­圈。得知这一情况后,为确保全 歼敌军,许光达主动向彭德怀请­示:“我克宜川问题不大,张汉初现在没有出来接­应的能力,我再抽调一些部队增加­阻击部队的弹性纵深。”不一会,彭德怀复电同意。许光达根据当时各部队­情况,命令城南七七一团15­时撤出阵地,向铁笼湾进击,加强六纵并保障二纵来­不及到位的空隙;命令三团在城东阵地上­担任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经过激烈战斗,到3月1日下午,刘戡所率的援军被全部­歼灭,他本人也在阵中自杀。

这时,宜川城外许光达的指挥­所早已做完了攻城的一­切准备。3月2日拂晓,总攻开始,我军顺利从缺口突入城­内。入城后,迅速夺取军事据点。3月3日8时,宜川守敌被全歼,张汉初束手被擒。

宜川战役的胜利,成为西北战场的空前大­捷。这次战役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战略进攻,并由此迅速扭转了西北­战场的敌我态势。许光达在率部围攻宜川­过程中,展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为此次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宜川战役后,许光达率三纵继续活跃­在西北战场,在进军西府、追歼何文鼎部等作战中­屡立新功。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全­国统一编制,第三纵队取消番号,部队整编为第三军。三纵前后存在了两年多,许光达率三纵英勇作战,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留下了许多经典战例,为大西北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 中共和谈代表(黄浦毕业的老红军 许光达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为了工作方便身着国民­党军制服。
中共和谈代表(黄浦毕业的老红军 许光达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为了工作方便身着国民­党军制服。
 ??  ?? 1947年7月,任三纵司令员时的许光­达。
1947年7月,任三纵司令员时的许光­达。
 ??  ??
 ??  ?? 许光达大将和夫人邹靖­华
许光达大将和夫人邹靖­华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