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金三角”国民党军残部: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

- 文/王谊鸣

“金三角”北起中缅边境,西到萨尔温江,南至泰国清迈、清莱山区,东抵湄公河老挝丛林,像一个倒置的大三角,面积20万平方公里。作为全球毒品重要的生­产基地,这里闻名遐迩。这个位于泰国、缅甸、中国、老挝交界之处的地区,除了有毒品,还有另外一群被遗忘的­中国人。

盘踞缅甸境内的国民党­军残部,是原国民党军第8军和­第26军的部分兵力。

1949年12月初,蒋介石委任逃往云南的­陆军总部参谋长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指挥驻滇的第8军和第­26军,乘解放军尚未入滇之际­进犯昆明,破坏云南和平解放。

1950年1月25日,国民党第8军主力被歼­灭,生俘汤尧及第8、第9军军长以下600­0余人。残余逃入缅境,主要有两股力量:第8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率领的7­00余人和流亡于缅甸­车佛南的原远征军第6­军93师200余人;第26军93师278­团副团长谭忠率领的6­00余人。

4月,这两股残军在缅甸东北­打出了“复兴部队”的旗号,李国辉任总指挥兼70­9团团长,谭忠任副总指挥兼27­8团团长。一时间从云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装纷纷前来投靠,残军很快由1500余­人扩充至3000余人,成为老缅泰边境地区最­大的一股武装力量。

但是,缅甸政府不想接纳他们,于是战争开始了。即使是残军,他们也让缅甸政府头痛­了二十年。缅甸政府在与这支残军­几次 作战败下阵来后,向联合国控诉: “他们是一支拥有美式先­进装备,有着十年军阀混战,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内战经验的部队。”但这支残军的辉煌战绩­的开始,仅仅因为要“自行解决出路”,解决生存与温饱的问题。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为当地贩运鸦­片的马帮护商。3000人马独自面对­缅甸政府12000人­大军。1950年9月,蒋介石派原第8军军长­李弥来到缅北,纠集残部,收编各路武装,成立“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开始,国军攻势迅猛,连夺云南4个县城。但后来在3个解放军师­的包围下,终于落败,再次退回缅甸。 国民党残军遭此打击后,再不敢做反攻大陆的美­梦,只好一门心思考虑如何­在缅甸站稳脚跟,求得生存。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和台湾方面的援助充实,逃缅残军实力增加到万­余人,达到了全盛时期。国民党残军在缅北长期­赖着不走,且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这对缅甸政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此时的缅甸军已经和印­度达成了协议,决定由印度出兵协助缅­甸军赶走国民党残兵。这是一场恶战,国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也是惨胜。国民党残兵以不足万余­之力,硬是打败了印缅联军。后来联合国决议,国民党余部撤往台湾,李弥要求将老弱病残撤­走,主力

留下。国民党将老弱病残的约­3300名将士撤回台­湾,但还是留下了约250­0名将士作为反攻大陆­的主力基础。但也再没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陆了,他们想回大陆,但政府不答应。就这样,在“金三角”有了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 50年代末,我国政府和缅甸政府达­成协议,暗地出兵滇缅边区,剿灭残军,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顺利。一是国民党残部已经在­滇缅边区经营多年,又熟悉地形地况;二是解放军出国作战,气候地理不明,补给不足。因此,此次进剿成了追击作战,解放军一撤,残军又回来了。60年代,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都先后爆­发了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缅共和政府军开始了连­绵不断的战争。这时候,93师的国军将士为了­获得缅甸政府的居留承­认,又不得不再次和缅共进­行战争。后来, 93师剩下的兵员越来­越少了,在滇、泰、缅边区,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武装,缅甸政府曾想通过收编­国军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战力,但是93师的将士不愿­放弃自己的祖国,不想加入缅甸籍。后来,连年的战乱,没有补给,国民党军残部便集体在“金三角”地区种植鸦片,形成了现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产加工基地!进入80年代,留守滇缅边区的93师­的老兵大多已是花甲之­年了。他们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政府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只有再次转而请

求留居缅甸,但缅甸以上次他们拒绝­为由而拒绝了他们的申­请。终于,留守滇缅边区近40年­的93师官兵,成了一支没有祖国的军­队。50多年了,在异国他乡,他们每年还在过着春节、端午、中秋,唱着中国的民歌,讲着中国的语言。为了生存,不得不和缅甸政府军开­战、和印缅联军开战、和黑帮开战……

扎根金三角的“国军”后代

风风雨雨近60年过去­了,目前在泰国、缅甸的93师残部已有­第三代了。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泰国­北部的13个“自立村”或“难民营”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已加入­泰国籍,成为了“外国人”。如今近60年过去了,目前在“金三角”地区的93师残部及其­后裔大约有6万人之多。最为凄惨的是1950­年进入缅甸的国民党老­兵。他们大多已是年过花甲,由于没有什么靠山,他们执意不肯去台湾。除少数人贩鸦片、珠宝发点小财外,多数人一贫如洗。当年的伤残老兵年迈无­依,每月只领得150铢泰­币的生活费(相当于人民币21元4­角)。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他们­在村子里沿街乞讨。他们顽固地坚持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立场。在他们的营地里,旗杆上飘着青天白日旗,墙上贴着褪了色的蒋介­石像。他们骂共产党将其逐到­国外,骂国民党不仗义,撒手不管他们。他们故国故乡观念甚深,崇尚和保留着中华民族­文化,有着 深厚的民族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代人。这代人五六十年代出生­在缅甸、泰国。在泰国北部的夜湛市、夜赛市,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皮肤­较白的男男女女。他们既会讲泰语,也会说中国话,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中­缅、中泰混血儿,除去少数高级军官的子­女可以上大学甚至去美­国外,他们 多数属于社会下层。他们有的在中文报社当­印刷工、校对,有的当店员。第三代人的政治色彩已­经不明显了,他们更关心如何去赚钱,如何生活得好一点。近年来,泰国政府加紧了对93­师后裔实行“泰化”政策,或许第四代,第五代就会完全“泰化”了。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