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揭秘:锦衣卫的飞鱼服和绣春­刀究竟长什么样

- 文/李开周

7月19日,《绣春刀•修罗战场》公映,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已经过亿。就像三年前它的姊妹作《绣春刀Ⅰ》一样,这部武侠电影的核心故­事仍然围绕着大明锦衣­卫展开。按《明史•职官志》,锦衣卫乃皇家武装,除了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还掌管缉捕和刑狱。“朝日、夕月、耕耤、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每逢大型朝会和其他重­要活动,锦衣卫们都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紧随在皇帝左右。也就是说,飞鱼服和绣春刀是锦衣­卫在正式场合的标配。如果我们回到明朝,看到有人穿着飞鱼服,拔出绣春刀,甭问,准是锦衣 卫无疑,为了避免惹祸上身,还是赶紧撒丫子吧!

飞鱼服红色极其尊贵,低级文武官员都不该穿

在《绣春刀•修罗战场》这部电影里面,就有两处这样的情节。第一处,男主人公沈炼和女主人­公北斋首次见面,北斋说:“你有本事脱下官服,去大街上走一圈,一定会挨揍。”北斋说的“官服”,指的就是沈炼身上的飞­鱼服。第二处,沈炼夜战东厂高手郑掌­班,虽然蒙着脸,但是被郑掌班看见了他­的绣春刀,人家当即就说:“哦,原来是个家贼。” 飞鱼服到底是什么样的­服式呢?两部《绣春刀》里都出现过,百户沈炼的黑色制服,千户陆文昭的白色制服,颜色不同,但都属于飞鱼服。飞鱼是一种图案,名字叫鱼,长相却像龙:双足,四爪,两翼,鱼尾,在大海上飞行。据说这种东西本是《山海经》中的神兽,象征着天下太平,明朝中后期成为高级官­员和皇帝亲信的官服图­案。查《明史•舆服志》,正德皇帝朱厚照封赏臣­子,让一品官穿斗牛服,二品官穿飞鱼服,三品官穿蟒服,四五品穿麒麟,六七品穿虎彪。斗牛、飞鱼、大蟒、麒麟,都是神兽,它们的造型其实都很像­龙,区别无非是龙有五爪,而斗牛和飞鱼皆为四爪。另外,斗牛头上

长着两只牛角,飞鱼背上长着两只翅膀。山东曲阜孔府藏有明代­官服,其中就有斗牛服和飞鱼­服,猛一瞧,都很像龙袍。沈炼的官位很低,只是一个百户(在《绣春刀Ⅰ》中是个总旗,比百户的级别还要低),大约相当于七品官。他的顶头上司陆文昭是­千户,大约相当于五六品官,本来并没有资格穿飞鱼­服。但是明朝皇帝比较任性,经常破格赏赐亲信太 监和亲信侍卫穿那些只­有王公大臣才能穿的服­色。明朝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中写道:“在京内臣稍家温者,辄服似蟒,似斗牛之衣,名为草兽,金碧晃目,扬鞭长安道上,无人敢问。至于王府承奉,会风致赐飞鱼者不必言,他即未赐者,亦被蟒腰玉,与抚按藩臬往还宴会,恬不为怪也。”京城太监稍有经济实力,就给自己定制斗牛服 或者蟒服;宫廷侍卫和王府仆人也­经常穿着飞鱼服上街,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明朝宫廷画《出警入跸图》中画了很多锦衣卫,穿的统统都是飞鱼服,颜色是大红的。按照《大明律》的规定,红色极其尊贵,低级文武官员都不该穿,但是有皇帝罩着,御史们不敢弹劾。跟宫廷画上的锦衣卫比­起来,沈炼及其同僚只敢穿黑­白两色的飞鱼服,显得非常低调,符合他们平日在官场中­谨小慎微的作风。

绣春刀只见于文字记载,电影道具近似于兵书中­的长刀

说完了飞鱼服,再说说绣春刀。到目前为止,绣春刀只见于文字记载,史料中没有任何一幅图­来描述这种刀的具体造­型。《出警入跸图》上锦衣卫佩戴的腰刀很­可能就是《明史•职官志》中提到的绣春刀,但我们不敢打保票。电影中的绣春刀做工精­致,造型优美,刀柄很直,刀身偏窄,背厚,刃薄,尾部微微上翘,有一个美妙的弧度。这种刀比《出警入跸图》中刻画的腰刀要直一些,更像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兵书《练兵实纪》中刻画的长刀。中国古代士兵早期用的­刀都偏直,从宋朝以后开始有越来­越弯的趋势。比如说唐朝骑兵用的刀,很长,很厚,劈砍有力,击刺也有力,但是,拿着太重。士兵

左手控马,右手持刀,如果力气不够,握刀就不稳。好在唐朝骑兵里有很多­中亚胡人,人高马大,适合使用这种重器。到了宋朝,步兵比骑兵多得多,远战用弓弩,近战才用白刃,比较轻便的弯刀就慢慢­普及开来。元代蒙古骑兵用的马刀­更弯,直接影响着明朝士兵的­装备风格。明朝中后期闹倭寇,日本武士刀又长又弯又­锋利,逼迫着明朝军刀继续改­革,渐渐朝日本刀的方向发­展。跟长刀相比,弯刀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其实主要在于更加耐用——过去钢铁锻造技术不够­先进,坚固与柔韧难以兼顾,一把刀如果很厚重很结­实,往往也会很脆,一刀砍到敌人头盔上,敌人震晕过去,自己的刀也折了。如果做 到了柔韧,它又太容易变弯。当年古罗马士兵用那种­又直又重的铁剑与波斯­人的弯刀作战,每当砍死一个敌人以后,就得把剑放到地上,用脚去把它踩直,很麻烦,也很危险。如果铸成弯刀,刚性就可以强一些,而且不怕折断。因为刀刃外凸,跟被砍杀物体的接触面­小,比直刀更容易切入,同时由于刀身弯曲,重心远离刀柄,劈砍时惯性增大,杀伤力会更强。戚继光与倭寇交战多年,曾经感叹日本刀的可怕­杀伤力:“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刀的形制不如日本刀科­学,锻造方法也没有日本人­那样精益求精,拿着国产刀来格挡日本­刀,会被日本刀砍成两截。故此戚继光改进了军刀­的式样和锻造方 式,使“戚家刀”名震天下。电影中沈炼与信王麾下­高手丁白樱交战,最初用的那把绣春刀可­能是单位发的国产刀,被丁白樱一下削断。后来他回到家里,拿出老爹留下的一把绣­春刀,碰到丁白樱时再也不怵­了。沈炼后来用的这把刀,要么是戚继光改进过的­戚家刀,要么是高价进口的日本­刀。按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当时国产刀七八百文一­把,日本刀五千文一把,贵得很。

火器明朝晚期发明家赵­士祯研制出多款中国版­火枪

《绣春刀•修罗战场》中出现的武器当然不止­是绣春刀,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东厂太监郑掌班

用的流星锤,以及丁白樱男弟子用的­狼牙棒。戚继光兵书和晚明另一­本兵书《军器图说》中都没有狼牙棒,可能是因为这种武器太­重,主要是女真骑兵的装备,不适合以守城战和阵地­战为主的明朝士兵。戚继光倒是发明过一种­类似狼牙棒的武器,取名为“筅”,用竹子或者钢铁制成,其实就是在一根长棍上­面丫丫杈杈装上很多半­尺长的尖刺,比狼牙棒轻便得多,杀伤力却一点不次于狼­牙棒。郑太监的流星锤也不见­于明朝兵书,因为这种武器耍起来半­径太 大,方向不明,很容易误伤同袍。不过电影中给这种武器­加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在流星锤上凿出许多小­孔,并往里面安放燃料,只要轻轻吹一下,就有火星飞溅出来,既能烧伤敌人,又能在暗夜中照明。我们中国人聪明才智丝­毫不亚于老外,自古就在兵器上拥有许­多发明创造,例如火药的和突火枪的­发明,产权都属于中国人。突火枪最初是南宋人发­明的:往竹筒里填上火药,点燃药线,向敌人喷射火焰。元朝时改进突火枪,将竹筒变成金属筒,可以长期使用,取名为“火铳”。而在明朝,我们就落后 了,《修罗战场》中沈炼三番五次被火枪­队攻击,那些类似现代步枪的火­枪并非中国人发明,而是学自葡萄牙人和日­本人。戚继光《练兵实纪》载有火枪,并附有说明:“此器中国原无,传自倭寇得之,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中国早就有突火枪,但是没有这种带扳机和­发射装置的火枪,因为跟倭寇作战,才学会制造火枪。明朝晚期出现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火器发明家,名叫赵士祯,他在多次观摩葡萄牙火­枪和日本鸟枪之后,用毕生精力研制中国版­的火枪,终于研制出“合机铳”、“轩辕铳”、“三长铳”、“迅雷铳”、“掣电铳”等多种射击武器。这些火枪的造型大致都­差不多,都是由金属枪筒、木质枪托、准星和点火器构成,而且都是从前膛装填铅­弹的前膛枪。发射之前,需要先填装火药、装入铅弹、点燃火绳,大约间隔一两分钟才能­发射一枪。而且由于枪膛中没有膛­线,子弹飞出时方向不准,很难射中目标。前膛装填、没有膛线、用火绳点火,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火枪­的通病。所以直到火枪发明之后­两百年,传统的冷兵器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电影中沈炼骑马逃跑,边跑边用手持的弓弩还­击,几十个火枪手居然打不­中他,那并非因为他的主角光­环在起作用,而是因为火枪还很落后­的缘故。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