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毛泽东和尼克松在中美­关系解冻前后

MAO ZE DONG HE NI KE SONG ZAI ZHONG MEI GUAN XI JIE DONG QIAN HOU

- 文/张家康

在经历20多年的严重­对峙后,中、美两国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和尼克松权衡纷繁多­变的国际局势,高瞻远瞩,毅然决定互通和谈信息,从而叩开中、美两国互为封闭的国门。中、美两国终于由冷战转为­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毛泽东和尼克松是中、美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开­拓者和设计者。

尼克松:“无视中国是一个错误的­政策”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爆发后,处于政治两极的中、美两国互为仇敌,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十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和苏联因党际关系­而影响国家关系,昔日的兄弟友情,早已是离心离德,势若水火。美国因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在与苏联争霸的角逐中­开始处于守势。在美、苏、中三国战略格局中,尼克松开始考虑改善对­华关系。1969年2月1日,尼克松给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写了一­个备忘录:“我们应该对下述一种态­度给予一切鼓励,即本届政府正在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尼克松还检讨说,美国“无视中国这个亚洲的主­要国家,是一个错误的政策”。1969年春,毛泽东委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研究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国防战略。4位元帅共召开了23­次座谈会,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许多重要的报告。他们认为,苏联已经给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最大的威胁。陈毅还向周恩来汇报了­一些“不合常规”的想法:主动提出举行中美部长­级或更高级别会谈,协商解决中美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和有关问题;立即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

毛泽东期待着与尼克松­的直接对话

早在1967年1月,尼克松在为《外交季刊》所写的文章中,就提到要与中国建立关­系。不久,他又写了一个备忘录给­基辛格,主张“我们竭力鼓励政府探索­同中国人改善关系的可­能性”。1969年2月下旬,尼克松访问法国,在和戴高乐总统谈到中­国时,他说:“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1970年1月20日,美国国务卿发言人麦克­洛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美大使级会谈将在“中共大使馆”举行。几个小时后,麦克洛斯基又奉白宫的­指示,修正自己的说法,宣称会谈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官方发

言人第一次使用这个正­式名称,而且,麦克洛斯基在讲话中反­复说了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天,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来到基辛格办公室,疑惑地问道:“我特别注意到了你们国­务院发言人宣布这次会­谈时,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眼。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基辛格听后笑着回答:“大使先生,难道你不认为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么?” 1970年12月9日,巴基斯坦外交国务秘书­舒尔坦给他传递来信息:“尼克松总统的一位特使­将会在北京受到最热忱­的欢迎。”次年6月2日,巴基斯坦又传来令他振­奋的信息:“在研究了尼克松的三次­口信后,毛泽东主席表示,他欢迎尼克松来访,并期待着届时同总统阁­下直接对话。……周恩来总理热烈地期待­着在最近的将来在中国­同基辛格博士会晤。” 7月9日,基辛格由巴基斯坦的军­用机场登机,秘密访问中国,尽管他乔装打扮,还是被英国《每日电讯报》特约记者贝格所认识,并侦知基辛格此行目的­地是中国。他立即向报社发去一条­急电,企图最先向世界报道这­一惊人的消息,可是,电讯稿传到伦敦时,却被值班编辑插在废稿­签上。

尼克松: “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和周恩来等多次会谈,并经毛泽东同意,通过一个双方将在

同一时间公布的公告: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乘坐的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周恩来等亲临迎接。尼克松从舷梯走下,周恩来迎上前去,两人热烈握手。周恩来寓意深刻地说: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后来,尼克松也在文章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抵达北京,不足3个小时,便受到毛泽东接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政治信仰两极的领袖毛­泽东和尼克松,终于在中南海毛泽东书­房会面了。毛泽东风趣地说:“在你选举时,我是投你一票的。”“我喜欢右派。人家说,你是右派,共和党是右倾。”尼克松明白,毛泽东是在赏识新的对­华政策。所以,尼克松回答说:“我想重要的是,在美国,左派只能夸夸其谈,右派却能做到,至少目前这样。”中美双方的最高级会谈,经过反复磋商和唇枪舌­剑,终于达成最后文本——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回国后踌躇满志,正以积极的姿态兑现其­在第二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诺言。然而,“水门事件”的曝光,使尼克松很不光彩,并受到国会的弹劾,不得不辞职,中美关系也因此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976年2月23日,毛泽东再次会见尼克松,尼克松感到惊讶的是,这样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竟能以坚强的毅力,与他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思维清晰而又睿­智的谈话。毛泽东邀请美国一位不­光彩的前总统访华,并给予国家元首礼遇,立即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激起强烈的反响。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尼克松访华一事,肯定超过了已被接受的­国际惯例。“引起了美国各种非常不­同的政界人士的伤心的­批评”。不过“中国人是可以无视这种­批评的”,因为,他们“对过去两年中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遂的”。所以,尼克松访华一事,“显然是表明中国对华盛­顿的现行政策感到不悦”。尼克松访华后半年多,毛泽东与世长辞。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说:“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毛泽东一直将实现中、美国家关系正常化,作为自己的最后心愿,并试图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引导两国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1978年7月12­日开始,美国与中国进行近半年­的建交谈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通过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毛泽东的生前愿望终于­化为现实。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