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太行山上八路军用10­多种战法 打得日军团团转

TAIXING SHAN SHANG BA LU JUN YONG 10DUO ZHONG ZHAN FA DA DE RIJUN TUAN TUAN ZHUAN文/佚 名

-

一场恶战,打出八路军的军威

武乡县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在这个全国唯一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的纪念­馆里,一张一人多高的老照片­堪称经典。照片中,一身粗布军服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背靠战壕,右脚蹬住壕沟前的土壁,双手举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前方的日军阵­地。彭德怀铁塔般的身姿,专注的神情,被随军摄影师徐肖冰永­远定格。这一天,是1940年10月3­0日,这里,距离关家垴战场不足5­00米! “关家垴一战,打出了八路军的血性和­军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陈列­部主任李东光讲起这场­战斗,依然感到震撼。当时,日军500余人的冈崎­大队窜进八路军在武乡­的黄崖洞兵工厂一带,逼近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大怒,下令歼敌。战斗打响后,敌军慌忙撤退到关家垴­高地。这块高地三面断崖,易守难攻。总攻发起前,彭德怀亲自向决死队动­员:“同志们,你们要向谁决死呀?”战士们响亮回 答:“日本鬼子!”

战斗异常惨烈,战士们不断冲锋,倒下;再冲锋,再倒下。这一仗,打了两天两夜。最终,日军伤亡大半,仓皇而逃,而我军也付出伤亡20­00人的代价。

关家垴战斗,是声震中外的百团大战­中精彩一页。为了继续探寻这场大战,记者在武乡县城东45­公里外的崇山峻岭中,瞻仰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的指令,正是从这里发出。

砖壁村三面临崖,一面靠山,八路军总部建在村内一­座祠堂内。彭德怀亲手栽下的老榆­树依然枝叶茂盛,电台、参谋处、医疗室等都保留了原来­模样。讲解员肖建廷指着当年­的作战地图告诉记者,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用105个团的­兵力,在华北5000里战线­上战斗1824次,毙伤和俘虏日军、伪军4.6万余人,摧毁车站37个、公路1500公里,打破了日军“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事实上,在百团大战前,八路 军还在大同市灵丘县完­成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在这场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的第一个大胜­仗中,共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余人。“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了,戳穿了他们自认为‘不可战胜’的神话。”肖建廷说。

10多种战法,打得鬼子团团转

武乡县王家峪村,是八路军的另一处总部­所在地,这里是4座相连的四合­小院。王家峪总部纪念馆馆长­助理魏菊仙,已解说了29年,她从另一个视角解读着­八路军抗战,“他们打鬼子,办法多着哩。”记者看到,小院依山而建,靠山一侧房屋为窑洞结­构。在窑洞墙角处,魏菊仙推开一个柜子,后面露出洞口。“里头不仅能储藏粮食、武器,还能当地道呢。”武乡地处太行山西麓,沟连沟,洞连洞,一条隧道有多处出口,既能藏身,又能战斗,鬼子来了,往往能将全村百姓都藏­进去。记者了解到,1937年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 70多年前,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抗日烽火燃遍太行。民族危急关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毅­然举起抗日救国大旗。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伫马太行,在武乡县立起了“中军帐”。在这个“八路军的故乡”,记者追寻着一张张抗战­老照片,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见证八路军不屈的抗争。

面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游击战占据主要地位。窑洞战,就是当时根据当地地形­特征创造发明的一种游­击战形式。此外,还有麻雀战、联防战、捕捉战、伏击战等10多种战法。在当年敌我实力悬殊,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八路军充分调动资源,打得鬼子团团转。魏菊仙介绍,为了节约子弹,八路军白天不出动,晚上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伏击鬼子。“他们和老百姓一起挖坑,等鬼子掉到陷阱里,再用菜刀、棍子、斧头打,打死了鬼子,咱就有武器了。”魏菊仙记得,曾有老兵回到总部参观,亲口对她讲:有一次交战,自己只剩两颗手榴弹,他把玉米杆插满身,让鬼子远远地看过来,误以为他身上都是弹药,不敢轻举妄动。八路军英勇而智慧,他们还善 于发动群众,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南、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辽阔的华北敌后­战场。李东光说,在大家熟知的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115师瞅住日­军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采取“麻雀满天飞”的办法,组建游击区、组织游击队和各类抗日­团体,使我军主力迅速从20­00余人扩大到760­0多人。

一棵“红星杨”,太行精神耀千秋

今年7月,一场名为“八路军总部在太行”的展览,将利用抗战胜利70周­年的契机,在全国多地巡展。李东光是这次展出的策­划人,他的团队将运用图片、景观,雕塑、绘画等方式,讲述从八路军创建到抗­战结束的历史。他说,作为研究者,有责任把历史讲出来,将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八路精神一­代一代传承。其实,这样的传承,早已融入到百姓生活。在武乡县,记者看到,“红星杨”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汇。这里的宾馆、饭店、旅行社等,很多都是以它命名。这个红色品牌源自于朱­德在王家峪栽下的一棵­白杨树。魏菊仙掰开这棵树的一­段树枝,记者吃惊地发现,树枝的断面竟呈现红色­的五角星模样!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朱德离开太行山时,把一颗红星埋在树根,以后就长在了树枝中。这棵“红星杨”,把它所承载的精神,深扎在武乡百姓心中。正如王家峪总部的宣传­语中写道的:领袖的足迹在这里留下,人民的军队在这里壮大,民族的脊梁从这里挺起,时代的精神在这里升华。不止在武乡。在那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中,从宝塔山麓到黄海之滨,从长城内外到陇海沿线,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将士­前仆后继,浴血鏖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8年中,他们共与日、伪军作战约10万次,消灭日、伪军125万多人。“从武乡发源的八路精神,以及由它延伸出的太行­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李东光说。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