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一役干掉德军10多辆­坦克的开国将军

YIGAN DIAO DEJUN 10DUO LIANG TAN KEDEKAIGUO JIANG JUN文/杨军、汤济夫

-

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7­日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中说:“中国飞行员唐铎作为苏­军空中射击团副团长,鹰击长空,在同法西斯军队的空战­中屡建战功。”唐铎,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中国雄鹰”,湖南益阳人,曾在苏联空军服役28­个春秋。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驾驶战机与德国法西­斯强盗鏖战100余次,先后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红星勋章、卫国战争勋章等7枚勋(奖)章。习主席文章发表后,石牛坝村的村民们奔走­相告,为唐铎感到骄傲和自豪。唐铎,1904年出生在益阳­市赫山区(原益阳县)岳家桥镇石牛坝村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8人,他排行第七。5月18日,记者来到唐铎故里,采访其亲戚和乡亲,走访赫山区党史办、区志办,查阅历史资料,唐铎具有传奇色彩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一浮­现。

1.离家几十年,他还能讲一口地道的“东方红话”

“唐铎在1982年回到­家乡时,就住在我家,那时我结婚还不久。”今年56岁的石牛坝村­村民向可香是唐铎的侄­孙媳妇,她拿出珍藏了30多年­的有关唐铎的报刊资料­给记者看。她说,那次唐铎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回老家,来看他们的 人特别多。唐铎的妻子唐瓦柳是原­苏联人,一见面,就出乎意料地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唐铎的侄孙唐权良说,自从16岁离开家乡去­法国勤工俭学,唐铎到1978年才第­一次回家乡,当时他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1982年,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乡探亲,距今已有33年。现在,唐铎的故居已不在了,他在老家的亲戚也 不多了。唐权良回忆,唐铎回乡时虽已年过7­旬,但与乡亲们拉起家常来­兴致很高。一次,在回忆童年往事时,他还欣然背诵起当年写­他们家里事的一个无名­帖子:“如今世界大不同,老屋湾里唐炳星,妻子刘氏剃光头,女儿惠妹赤脚行……”唐铎的父亲唐炳星是清­朝的一个武进士,因痛恨官场腐败,不仕而

归田,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孩发­蒙书馆,唐铎4岁就跟父亲识字­读书。良好的家风,给唐铎成长以莫大影响。石牛坝村老支书谢爱民­说,唐铎回乡给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虽然离家几十年,但他还能讲一口地道的“东方红话”(石牛坝村原名东方红村)。在家乡那段时间里,他不厌其烦地解答村民­们的提问。谢爱民还记得,唐铎听说村里准备架设­电线杆但还缺资金时,他主动提出,他去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第二年,村里就架好电杆通电了。现在,石牛坝村许多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谢爱民说,唐铎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为人类战胜法西斯立了­功,为村里争了光,村民们都很怀念他。

2.他带领99架飞机飞越­莫斯科红场,接受斯大林检阅

“我舅舅从小立志学飞行,当年很威武的,他率领99架飞机飞越­莫斯科红场,接受过斯大林检阅。”唐铎姐姐的儿子、今年88岁的原益阳县­侨务办离休干部邓雪华,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了唐­铎的一些经历。邓雪华说,唐铎父亲唐炳星与曾任­两广督军、湖南督军兼省长、湘军总司令的谭延闿有­交情。在当年唐炳星新居落成­时,谭还写了副“喜有佳儿学诗礼,幸得逸气吞山河”的对联进行祝贺,也表达他对唐铎的欣赏。唐铎是1920年5月­与赵世炎、 傅钟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在法国,他与先期到达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李立三等人一起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从法国回国后,他来到广州,找到了在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任职的谭延闿。谭延闿要他去“湘军”,但唐铎打定主意要学习­飞行技术,于是谭将唐介绍给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杨仙逸。杨仙逸鼓励唐铎:“你来广州投到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之下,是个有志气的青年。我非常欢迎你来学习航­空技术。现时航空局只有一个飞­机制造厂。你可到这个厂里先当实­习生。”唐铎说:“我志在飞行,从当学徒开始也干!”胸怀振兴中华理想的唐­铎,最终在1924年9月­成为了我国第一所军事­飞行学校第一期10名­学员之一。1925年,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选­派唐铎等几名飞行学校­毕业生去苏联深造。到莫斯科后,唐铎先后在苏联空军多­所学校学习飞行和通讯­技术,后到苏军空六旅服役。 1933年8月18日,旅长传达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该旅将派出部分飞机在­第16个“十月革命节”时飞越莫斯科红场上空,接受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检阅。由于唐铎飞行技术熟练,特别是无线电通讯技术­过硬,旅长命令他担任长机驾­驶员,飞在最前面。1933年“十月革命节” ( 11月7日)清晨,唐铎精神饱满地驾驶一­架P-5型飞机,带领另外99架飞机轰­鸣着飞上了蓝天。他们列队飞越红场上空­时,广场上欢声雷动。唐铎从机上清晰地看到­了广场上飘扬的红旗、雄伟的克里姆林宫和玉­带般缓缓流淌的莫斯科­河。当天,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设­宴招待受阅代表,他举杯向在座的受阅飞­行员们致意,祝贺飞行圆满成功。这是唐铎第一次见到斯­大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一次战斗中,他干掉了德军10多辆­坦克

“唐铎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

衔。他是我们赫山区唯一的­开国将军!”赫山区政府办副主任陈­泽伟分管区志编纂工作,他对记者说, “《益阳县志》和区党史办编的《益阳县籍在外地部分革­命人物简介》对唐铎都有记载。”翻开那些记载有唐铎事­迹的泛黄的书本,记者被带入了唐铎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41年6月23日­清晨,正在苏联空军学校学习­的唐铎得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了进攻,他和同学们一起联名写­信给斯大林,要求上前线打击侵略者,但未能如愿。1944年,年届不惑、已身为军校空中射击教­研室少校教官的唐铎,终于获得上前线的机会。唐铎接受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是攻击敌人的一个­野战机场。作为中队长的他带领4­架强击机超低空飞行,在离敌机场约16公里­的空中加大油门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过去,对准目标俯冲投下炸弹。霎时,烈火、浓烟腾空而起,几十 架敌机被炸毁。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唐铎中队已全身而退,得胜返航。唐铎一战成名。陈泽伟说,唐铎打仗不怕死,英勇而又善战。一次战斗中,他干掉了德军10多辆­坦克,因此荣获列宁勋章。这次战斗发生在194­4年7月3日。当时,解放白俄罗斯明斯克的­战斗打响,已升任为强击机团副团­长的唐铎,领受了消灭阻碍苏军主­攻部队前进的敌坦克集­群的任务。他带领8架飞机,对敌坦克群轮番进行突­击。他们首先单机俯冲轰炸,在反坦克弹的爆炸声中,德军数十辆坦克瞬时变­成一堆堆废铁。在进行第一轮打击后,他们又发射火箭弹,多辆敌坦克车、汽车被击中,燃烧成一片火海。接着,唐铎和战友又用机关枪“点射”,哪里有敌人,子弹就追到哪里。突然,唐铎发现一个敌指挥官­带领大批敌人仓皇逃跑。这时,他飞机上的弹药打光了,他便降低飞机高度,用螺旋桨旋转,把敌人的脑袋削掉一 大片。几个僚机飞行员也仿其­样,用飞机螺旋桨砍敌人的­脑袋。这次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消灭了敌人数十辆坦克,给不可一世的德军坦克­部队以沉重打击。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唐铎先后参加了白俄罗­斯战役、波罗的海战役和解放东­普鲁士战役。在解放东普鲁士战役中,唐铎创下了一天空战6­次的记录。身经百战,唐铎没有受过一次伤,也没有损失过一架飞机,这在整个苏德战争中是­少有的奇迹。唐铎后来在回忆这段岁­月时,感慨万分地说:“在那些日子里,飞机几乎都是带血作战­的。每次起飞关上机舱盖时,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飞­回来。可是一飞上蓝天,我就只有一个心愿,揪住‘卐’字号飞机,拼命也要干掉它。因为我们心里都十分明­白:为正义事业血洒长空,这是值得的!”唐铎的儿子唐维佳、唐瓦加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在苏联居住时,经常看到苏联叔叔、阿姨十

分敬佩地伸出大拇指,对爸爸大声称赞道:‘中国人了不起’。”

4.“就是祖国的炊烟,我们也感到香甜”

设。”新中国成立后,唐铎的一些同学、同事被派往中国担任各­种顾问,唯独没有他。他坐立不安,多次写信给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请求回国。在1949年至195­2年间,苏联国防部曾3次召唐­铎到莫斯科谈回国问题,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但都令他先回原单位工­作,等候通知。唐铎也写信给中国的常­乾坤、王弼,请代他向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提出,调他回国。1953年3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来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唐铎再次向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提出回国的要­求,终于获得批准。1953年4月9日,唐铎携其苏联籍妻子唐­瓦柳和两个儿子启程回­国。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记得一部苏联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祖国的炊烟,我们也感到香甜。离别祖国28年,我此刻的心情正是这样。当列车驶入满洲里时,当我看到解放了的祖国­大地和意气风发的勤劳­人民时,我激动地 唐铎在苏联学习、战斗、工作了28年,直到1953年才回国,这是什么原因呢?赫山区区党史办的同志­介绍,其实赴苏联学习之初,唐铎就打算学成后回国,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1939年初,他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提­出回国要求,任弼时要唐铎坚持学习­下去,先完成学业。任弼时说,现在延安还没有成立空­军学校,你现在先把航空理论、飞机设计、空中战斗等项科学知识­技术学到手,再回国搞我们自己的空­军建设,肯定会有极大的用武之­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天,唐铎万分激动地对妻子­说:“我的祖国终于解放了,我作为炎黄子孙是多么­光荣啊!我一定要回国参加革命­和建 落下了眼泪。”

链接三陷囹圄,矢志不移

唐铎(1904—1983),原名唐灵运,字金城。1904年生于益阳县(今赫山区)一个农民家庭,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5年奉派到苏联­学习,此后在苏联空军工作战­斗了28个春秋。由于他在苏联工作期间­的杰出贡献和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光辉战绩,曾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苏联卫国战争勋章及3­枚奖章。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曾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党委委员、空军工程系党委书记、系主任,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1983年11月23­日因病逝世。

唐铎在法国留学、在苏联及在“文革”中,曾三度身陷囹圄。虽历经磨难,但他始终坚信真理必胜,不屈服,不动摇,显示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忠诚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情操和品德。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于1­895年在日内瓦结识。有一次他们在咖啡馆会­见,谈起雅各宾党垮台的原­因,在座的还有拉法格、盖得和龙格。普列汉诺夫开玩笑说:这个专政政府垮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多了。25岁的列宁严肃地反­驳:雅各宾共和国垮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少了,革命应该善于自我保卫!众人付之一笑。没想到,这竟成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后来关系紧张的一­个前兆。1880年普列汉诺夫­被沙皇政府通缉不得不­出走国外,很快结识了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倍倍尔、考茨基、伯恩斯坦、李卜克内西、盖得等,后又结识卢森堡并同恩­格斯往来。1882年他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 1883年在瑞士建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第二国际成立后他成为­领导者之一,并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党­参加第二国际的会议。他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公认的学识渊博又善­于理论思维的思想家,得到恩格斯赏识。俄国社会民主党后来分­裂为布 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成了事实上的两党。普列汉诺夫希望两派统­一,在两派中保持中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10多年里一直是­少数派,很想得到普列汉诺夫和­高尔基的支持,为此列宁给他们写过很­多书信。列宁最想得到的还是普­列汉诺夫的支持。1905年他致信普列­汉诺夫说:“一直感到整个运动极需­您的领导,您的热心的、直接的参加。”1910年又致信普列­汉诺夫表示希望见上一­面,而此时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理论观点的分歧已十­分严重,经常唇枪舌剑。

十月革命的尖锐批评者

二月革命后俄罗斯解除­了对政 治犯的通缉,普列汉诺夫于1917­年3月31日夜间回到­彼得格勒。普列汉诺夫在《统一报》、高尔基在《新生活报》撰写了大量文章,对布尔什维克的方针政­策,特别是10月以暴力推­翻临时政府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1917年9月,布尔什维克成为多数派­并很快夺得政权,随后严厉指责高尔基主­持的《新生活报》是为反革命服务的,是黑帮党的,是银行家和匪帮的专用­机关报,是银行家豢养的卑鄙报­纸。高尔基不得不实话实说:“从1901年到191­7年间,有数十万卢布的钱经我­之手用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事业,这些钱中有我的工资数­万卢布,其余的都

荣。幸也不幸?高尔基粉饰过斯大林的“政绩”,后来他省悟了,不为斯大林作传,几次三番拒绝歌颂斯大­林,只是未能拍案而起。《不合时宜的思想》直到1980年代末才­解禁,人们在书报亭前排起长­队,争相抢购。

普列汉诺夫“最后的预言”

1918年3月初普列­汉诺夫病情恶化,两个多月后沉疴不起。他侨居国外37年,回到祖国仅一年就永远­离去了。《在祖国的一年》是他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最成熟的著作,对1917至1918­年初俄国的许多重大问­题、对第二国际的历史,都发表了看法。高尔基是文人论政,普列汉诺夫是思想家论­政。但高尔基不是一般的文­人,他在十月起义发动前几­个月撰文指出:“历史和胡闹——不管闹得多么轰轰烈烈——毫无共同之处。”十月间当布尔什维克即­将起义的消息传出时,他十分不安并心存侥幸,然而起义还是发生了。他说:“革命将会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它将怎样改变俄罗斯野­蛮的风俗?它将给俄国黑暗的生活­带来许多光明吗?在革命的期间已经有一­万次‘私刑’了。”普列汉诺夫对十月起义­的批判同高尔基是一致­的,1917年10月28­日《统一报》发表了他的《致彼得格勒工人的公开­信》——最近几个月以来,我们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常常不得不回忆起恩格 斯的意见:工人阶级最大的历史灾­难莫过于在还没有准备­好以前就夺取政权……他们应当问问自己:我国的工人阶级是否已­经准备好现在就建立自­己的专政? ……不,我国工人阶级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利益还远不能­把全部政权夺到自己手­中来。把这样的政权强加给它,就意味着把它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这样的灾难同时也 会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俄国无产阶级不适时宜­地夺取政权之后,决不能完成社会革命,而只会引起内战……普列汉诺夫的一些论断­不幸而言中,到1918年8月末,原沙皇帝国境内成立了­至少30个政府,已疲惫不堪的俄国被投­入可怕的内战。此外,他对布尔什维克的某些­预言也变成了现实。

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次中心,也是列强利益交汇之所­在,更因此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抗日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上海的特殊环­境和有利因素,使这座城市的优势条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央机关长期坚守和­战斗的地方,也是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党组织以文化工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使上海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策源地。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上海的­特殊环境和列强之间的­复杂矛盾,依托租界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了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利用洋商­招牌进行抗日宣传、团结国际人士推进救亡­运动、借助复杂环境开展情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在上海郊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浦东、青浦东乡、嘉定西部、崇明中部等抗日游击区­和多支抗日武装部队,对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上海郊县抗日游击武装­在大江南北与新四军并­肩作战,在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级发挥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为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南、苏中和浙东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发挥上海大城市的优势,全力支援人民抗日武装­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尤其是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赋予上海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支援是全面­的,举凡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文化、宣传等方面,莫不竭力供应、大力援助。上海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支援又是全­程的,从江西到皖南、从江南到苏北、从江淮 到浙东,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上海支援工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就人而言,包含了大量新四军紧缺­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就物而言,包含了农村根据地所缺­乏的和难以生产的急需­物资。就此而言,上海的支援工作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具有难以­替代的特殊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于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在上海坚持斗争并争取­最后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实事求是,适应形势、环境、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行动方针。以全面抗战时期为例,上海党组织领导抗战的­策略方针经历了5次大­的变动和调整。正因为上海党组织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才使得每一次策略调整­都使党的工作争得了主­动权,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顺­应了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推动了上海抗日斗争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抗战中,特别注重发挥创造精神,在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中创造性开­展工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日­伪作斗争。中共中央的指示指导和­全国抗战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具有普遍意义,上海的具体形势、环境、任务则具有特殊意义。上海党组织在调整工作­策略方针时,既表现为执行上的坚决­性、自觉性,又体现出落实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反映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英国特工安德罗斯说,来自巴伦中校的压力最­终使西班牙人决定交出­文件。很可能是巴伦的间谍成­功将这些信件从信封中­取出。英国人后来才发现西班­牙人是如何完成这一困­难任务的。信封被胶水和椭圆形蜡­封起来。胶水被水泡掉之后,只剩下蜡封,通过挤压信封的顶端和­底端,较大的底端将裂开一条­缝隙。西班牙间谍将一个一头­带钩的金属条塞进缝隙,钩住信的一边,转动金属条,将仍然潮湿的信纸卷成­条状,再从信封底部的缝隙拖­出来。

即使通常对外国间谍不­屑一顾的英国人也不得­不佩服西班牙人的创造­力。这些信被小心地放在灯­上烤干。然后由帕尔多送交给德­国大使馆,亲手交给阿勃维尔的西­班牙长官莱斯纳。帕尔多告诉德国人,他们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期间他们可以任意处­置信件。莱斯纳懂英语。库伦索尔能流利地阅读­英语。德国人立刻意识到他们­找到了爆炸性情报,获得这些文件过程中的­重重障碍显然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印象。

“在我看来,它们似乎相当重要。”莱斯纳后来回忆说。这些信件显示,盟军即将登陆希腊,而西西里则是一个假目­标。

莱斯纳身材矮小,满头白发,长了一对明亮的鹰眼,他给人的印象更像是外­交官而不是情报官员。到1943年,他几乎已经被精力充沛­的库仑索尔所取代,但他绝非傻瓜。只是匆匆读过一遍碎肉­信件, 他就觉得古怪:“这些信中提到行动代号‘哈斯基’。它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在同一封信中提到­行动代号和目标登陆地­点实在太危险。”因为信件必须在1小时­内归还,德国人迅速行动。“我把它们带进德国大使­馆的地下室,”莱斯纳后来回忆说,“让摄影师把它们拍摄下­来。我甚至一直在边上监督,确保他不会阅读文件内­容。”

原始文件交回帕尔多手­上,在库仑索尔的陪同下,他把它们送还给参谋部。德国间谍看着西班牙技­师把信重新放回信封,用的方法和取信时一样,只是颠倒了顺序。将一封潮湿信件从信封­中取出来已经很困难,再把信放回去,并且不会弄出一点儿皱­褶并且保持蜡封的完整­就更加困难。负责操作的西班牙人一­定非常精于此道。在肉眼看来,“没有任何痕迹”显示信件曾经离开过信­封。信件重新被放进盐水里­浸泡24小时,恢复其潮湿的原 状。最后,信封被放回马丁少校的­箱子里,和他钱包及其他私人物­品一起交还给西班牙海­军部。取出信件,将它们转交给德国人,将信件拷贝,再把原件放回,恢复其原来状态,这一切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5月11日,西班牙海军参谋长阿尔­方索•阿里亚戈•亚当上将拿着一个黑色­皮箱和一个黄色信封来­到英国驻马德里大使馆,要求见海军武官阿兰•西尔加斯。这位西班牙军官解释说,他受命亲自交还从一位­英国军官尸体上发现的­文件和物品。“它们全部在这,”阿里亚戈上将说。从马丁少校的钥匙环上­取下钥匙插在皮箱锁眼­里,皮箱没有上锁。“根据他的态度,这位海军参谋长显然知­道信件的内容。”西尔加斯写道。在英国方面,没有人知道,当信件交还给英国方面­时,德国人已经琢磨了它们­至少48个小时。

这个“无用的人”却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行动正式展开前,它需要一个新的代号。丘吉尔对于选择重大行­动的代号有明确政策:它们决不能轻佻,也不能暴露行动的性质。但这条规定在战时经常­被忽略。因为间谍们发现拿绝密­行动开玩笑,或者创造一个提示性的­代号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特洛伊木马计划变成了“碎肉行动”。这一选择绝非偶然。蒙塔古的“幽默感到这个时候已经­接近恐怖”,一个暗杀“死肉”的代号在他看来非常适­合。绝不会有悲伤的母亲来­抱怨这个代号不够庄重,因为迈克尔死后没有一­个人哀悼他。蒙塔古和查姆利接到命­令, “行动继续,给‘碎肉’准备必要的衣物、文件和信件,等等。”他 们必须给这具无名尸体­一个新的名但新衣服没­有穿过的痕迹。于是这字、身份、个性和历史。尸体身上位皇家空军军­官换上了海军制服,除了携带包括欺骗内容­的官方信连续穿了几个­月。件,还需要手写的私人信件,通过他们虚构的马丁少­校,聪明甚它们可以透露死­者的个性。“他给至堪称“天才”,勤劳但健忘。他人的印象越真实,这个骗局就更加喜欢跳­舞和戏剧,花钱入不敷出,可信,”蒙塔古说,“德国人肯定时常需要父­亲的接济。马丁这个虚会研究每一­个细节。”构角色的第一个证人是­他的银行经就像创造小­说中的角色,蒙塔理。蒙塔古找到劳埃德银行­经理欧古和查姆利在海­军部地下室里花了内斯­特•维特利•琼斯,让他对一位许多个小时­讨论改进这个虚构的任­虚构的顾客,写一封关于透支款项务,他的喜好,他的习惯,他的才的愤怒信件。这一要求显然不属于能­和弱点。他们赋予他信仰、吸烟英国银行正常工作­范围。之后是一的习惯、出生地、故乡、军衔、部封来自马丁少校的父­亲约翰• C•马队、银行经理、一个私人律师、一丁写的信。用蒙塔古的话说,他是对袖扣。他们赋予了他格林杜尔•那种思想保守的老古板。此外还有迈克尔不幸的­一生中所缺少的所一张­购买衬衣的账单。有东西,包括一个幸福的家庭、金马丁人生的大轮廓已­经初具雏钱、朋友和爱。迈克尔变成了皇形,查姆利开始收集一些战­士军官家海军的威廉•马丁少校,身份证可能随身携带的­小物品:一本集邮号14822­8.死者和查姆利身材相仿,册、一个银十字架、圣克里斯托夫勋章、一短节铅笔、钥匙和用过的巴士车票。然而还缺少什么东西。他没有爱情生活。威廉•马丁必须坠入爱河。2月中旬,蒙塔古开始为他寻找合­适的伴侣。我们要求“情报部里比较漂亮的姑­娘”上交相片。蒙塔古还特别问军情5­处的漂亮秘书简•莱斯利是否愿意提供她­的一张照片。几周前,简和一名休假士兵托尼­外出游泳。托尼给她照了几张相。其中一张照片里,简穿着一件连身游泳衣,腰上围着毛巾,带着甜甜的微笑。在上世纪40年代的英­格兰,这张照片不仅吸引人,甚至堪称放荡。蒙塔古当然清楚这一

被损害的

2005年,联合国的一项统计显示,海地每两个死亡的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死于艾滋病。这里的经济主要依靠以­家庭为主的小农业—— 85%的人口为农民,而70%的农业经济单位几乎不­带来任何现金收入,这个国家甚至连干净的­饮用水都无法自给。海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更是一场悲剧,他们甚至连建筑标准都­没有。包括政府部门大楼在内­的所有房屋都是在毫无­规划和监测的情况下修­建的——以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准衡量,都属于“非法建筑”。二战后,这个国家先是经历了一­段西半球最残暴和奇怪­的巫毒教独裁统治,然后又陷入无休止的分­裂和内乱。事实上,近200年的历史中,海地一直被“西方文明社会”和自己曾经的殖民母国­所遗忘,甚至被他的拉美兄弟国­家所遗忘和孤立。这一切都源于他独特的­历史。 海地曾经是法国殖民地,是目前西半球唯一的法­语国家——尽管只有10%人口能使用较为纯正的­法语,其他的人口则使用一种­以法语为主,混合多种外来语的克里­奥尔语,这是那些被贩卖到岛上­的黑人奴隶们所使用的­语言。法国的美洲殖民地曾经­纵贯整个北美大陆,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则­最终推动了海地的独立­解放运动。1804年,海地的黑人自由民和奴­隶们一起,赢得了长达10年的解 放战争的胜利。尽管白人屠杀了多达1­0万名黑人,但黑人在反抗中对白人­的迫害,杀戮,枭首,强奸等种种暴行则随着­刚刚兴起的现代媒体——报纸传遍世界,震惊了整个西半球。消息传到美国,甚至促使美国国父托马­斯•杰弗逊改变了对奴隶制­的认识,海地革命以前,杰弗逊认为奴隶制是邪­恶的,有违人性的,而此后,杰弗逊坚持认为,海地的暴行表明,除非把黑人都赶出美国­去,否则废除奴隶制将导致­黑

 ??  ??
 ??  ??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