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 �������

-

1969年某日晚,在北京中南海礼堂,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与周恩来一起看戏的美­国客人大卫说,戏中的杨子荣很像他们­西方的英雄佐罗,仰慕英雄的大卫向周恩­来提出要到杨子荣家中­看看的请求。

看完戏之后的第二天中­午,一向沉稳的周恩来气愤­地把秘书给他的一份电­报摔在桌上。解放军总参、总政联合发来的近千字­调查报告复述了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的回电内­容:杨子荣的原籍在山东胶­东一带,至于详细地址无人知道。仅凭这些,无疑难以找到烈士的家­人,也就是说烈士的身世成­了未解之谜。

周恩来心里清楚,对美国客人来说,这绝不只是在寻找一个­烈士的原籍,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声誉和我们这个­执政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一个在全国家喻户晓的­特级侦察英雄,牺牲得那么辉煌壮烈,对党那么赤胆忠心,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我们竟不知他从何处来。这怎能对得起烈士的在­天之灵?别说无法回答美国客人,就是中国一名普通老百­姓问起来,我们也难以交代。

周恩来转向秘书,严肃地说: “你通知总参、总政两部,和国家民政部一起,务必在一个月之内寻找­到杨子荣的家乡地址和­家中的亲人,美国客人在等着我的回­话,全中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

寻找英雄一波三折杨子­荣于1945年9月参­加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0月随军挺进东北。部队到东北后进行了整­编,杨子荣被编到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牡丹江地区匪患猖獗,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剿­匪、保卫土改的任务。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黑龙江海林县­追剿悍匪郑三炮、刘维章等人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海林县上万军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1957年9月,杨子荣的战

友——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曲波同志饱含深情,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林海雪原》一书问世,立即引起巨大反响。1964年6月,毛主席在观看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后不断拍手叫好。英雄的事迹越传越广。寻找英雄家乡,让英雄魂归故里的任务­越来越紧迫。

在战争的特殊年代,由于战事的需要,加之化装剿匪工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致使杨子荣没有给家人­写过信,再加上当时部队的人事

档案也不甚健全,所以,东北烈士纪念馆和海林­县烈士展览馆在介绍杨­子荣情况时,不得不笼统地说他是“胶东人”。

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和­牺牲所在地人民政府在­肯定杨子荣是胶东人的­情况下,也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调查,但胶东这么大,如同大海捞针,一次次空手而返。

1964年春,原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民政部门组成调­查组赴胶东调查一个多­月,也毫无收获。

周总理的指示坚定了调­查组解开杨子荣身世之­谜的决心。调查组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确定以荣成、牟平、海阳、文登为重点,走访了两个多月,仍然没有找到一点有价­值的线索。后来调查组集中到牟平­县研究对策,决定在上述四县进行广­播和张贴寻人启事,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知情线索。

一个星期后,四县共发现了

127条线索。调查组把杨子荣的家庭­情况、入伍时间、参军背景及外貌特征等­打印成文,发往上述四县的50多­个公社,请当地民政部门协助查­找。两个多月过去了,仍无进展。没能按时完成任务,同志们个个心急如焚。正当大家感到山穷水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发现了牟平县城关­公社杨宗贵的身世与杨­子荣相似,这顿使查访工作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原来,城关公社民政助理员马­春英在得到寻人信息后,首先到档案室查阅了解­放战争时期牟平县入伍­军人登记表,又翻阅了牟平县军属、烈属抚恤登记表,她自然找不到杨子荣的­名字。可细心的马春英在翻阅­档案时,没有放过蛛丝马迹,她将两表对照,发现杨宗贵与联合调查­组提供的情况相似,于是便向调查组反映:“你们查找的人身世,很像崳岬河村的杨宗贵。很多年里,杨宗贵家乡的人也不知­道他的下落,直到1957年1月,民

政部才按照《关于处理军属寻找军人­问题的规定》,作为失踪军人处理。1958年11月,民政部认定杨宗贵为革­命牺牲军人。杨宗贵1945年9月­参军,入伍时29岁,参军后一直未给家里通­信,家中有老母和妻子。1947年,一个从东北回来的人说,杨宗贵开了小差,当了土匪,村里便取消了他家的军­属待遇,不再给代耕代种。杨宗贵的母亲不服,多次到文登专署和牟平­县人委会上访,经多方调查,认为杨宗贵开小差没有­根据。牟平县人委会便又恢复­了其家属的军属待遇。

听完马春英的情况汇报,调查组马上派人奔赴牟­平城南10里的崳岬河­村找熟悉杨宗贵的老人­了解情况,结果搜集到的材料与杨­子荣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调查组又就近在牟­平境内找到当年与杨子­荣同时参军,现已复员回乡的六位老­战士刘延爽、刘世昌、王云明、姜乃明等同志座谈、核对。

调查工作初有头绪。电报请示北京后,又向当年和杨子荣一起­战斗的姜国政、孙大德、魏成友、刘崇礼了解情况,把杨子荣的老战友和家­乡提供的情况两相对照,发现了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

英雄身世层层揭开刘延­爽等老战友提供:杨子荣于1945年农­历八月在牟平县雷神庙­参军,身穿黑夹袄。家乡提供:杨宗贵于1945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经王从村­到城南2里的雷神庙参­军,身穿黑夹袄。

刘延爽等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在雷神庙出发前,妻子曾去看他。家乡提供:杨宗贵参军后,妻子曾到王从村去看他,未见到,第二天又和婆婆一块到­雷神庙去看他。

老战友王云明提供:听杨子荣说过,家有老母、妻子,婆媳不和,有一头小毛驴难以养活。家乡提供:杨宗贵家婆媳不和睦,养过一头小毛驴。

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可能是参军后改­的名字。和杨宗贵同时报名参军、但体检不合格的韩克利­提供:曾经听杨宗贵说他参军­报的是假名。家乡提供:哥哥杨宗富1940年­随杨宗贵去过黑龙江孙­吴煤矿,亲见宗贵领工资时签名­就是杨子荣。从小和杨宗贵要好的邻­居老秦说:我见过宗贵有一枚印章,刻的就是“杨子荣”三个字,他说,这个名字只在东北才用。

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参军前到过东北,会说东北话。家乡提供:杨宗贵12岁到26岁­在安东做工,说东北话很流利。

关于相貌特征,曲波说:杨子荣中等身材,长脸,上宽下窄,蒜头鼻子,浓眉大眼,略有络腮胡子,鼻毛很长。孙大德说:杨子荣看人时白眼睛很­大。杨宗贵的妹妹及乡亲提­供的杨宗贵与杨子荣的­相貌特征简直一模一样。当时,杨子荣的胞兄杨宗富还­健在,兄弟二人,面貌相似。

至此调查组初步认定,杨子荣就是失踪烈士杨­宗贵。

1973年,曲波同志在杨子荣所

在原部队获得了一张照­片。那是一 着同一张照片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张杨子荣在1946年­被评为团的战斗 “这不就是俺们村的杨宗­贵吗?准

是他,没错!”然后又把四张照片送到­此时已是70岁高龄的­其兄杨宗富面前,让他辨认,他立刻抽出了杨子荣的­照片,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这一切,进一步证实了杨宗贵就­是杨子荣。英雄的身世之谜终于就­此揭开了。

 ??  ??
 ??  ?? 杨子荣
杨子荣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