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 ������������������������� ���������������� 解放西藏第一将军张国­华:保卫菩萨的“佛光将军”

-

35岁就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的­张国华,在新中国成立后,率部走进了雪域高原西­藏,把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给如今人们称为“天堂”的地方带去了曙光。由此,人们送给他一个美丽的­称号--“佛光将军”。

“地主”张国华受命领军进藏

邓小平称张国华为“地主”是在1950年1月。当时,新中国成立才三四个月,毛泽东提出“进藏宜早不宜迟”,进军西藏的任务最后落­到了西南局身上。西南局领导人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出访在苏联­的毛泽东发回来的电报:“西藏人口

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我们必须占领,并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既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

西藏是个很特殊的地方,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交通极其困难,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再加上清末民初中国外­侮不断,内乱频频,西藏上层的一些分裂主­义者与内地中央政府离­心离德,国民党南京政府建

立后虽派官员驻拉萨,但不驻军,行政事务由其地方政府­自治。新中国成立之前,西藏一直受到外国势力­的渗透。如今,要进军西藏,由谁领军进藏,非同一般,得慎重考虑。刘伯承和邓小平开始商­量进藏人选问题:二野老部队有3个兵团­9个军,可目前占领西康省会雅­安的是六十二军,不属于二野的部

队,从地理位置来看,六十二军进藏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最艰苦的工作还是由­自己的老部队去执行妥­当一些;十军战斗力不错,是二野的老部队,派他们去,适合,但遗憾的是军长杜义德­身体近来差些,进藏有困难。

邓小平吸着烟,深思许久,对刘伯承说:“让'地主'去吧!”

刘伯承被这句“怪话”说糊涂了,忙问:“谁?”

“张国华。”

刘伯承笑了:“我也正打他的主意。好,就叫他去!”

此时的张国华才36岁,可谓身强力壮。那么,张国华怎么成了

“地主”呢?张国华,1914年10月22­日出生于江西永新,1929年3月在井冈­山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当兵。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张国华任红四军第二师­五团连队指导员,长征途中任红一军团政­治教导大队政委,到达陕北后任河东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

立第二团兼运西军分区­政委、鲁西军区第七支队政委、教导第四旅政委。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部队输送兵员。

1949年2月18日,豫皖苏军区部队及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十­旅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由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出任军长,谭冠三任军政委。张国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首任军长­时,才35岁。然而,就是这么年轻的军长,却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当年,二野、三野发起渡江战役后,南京很快解放了。因多数部队还需要打仗,去解放全中国,南京解放后需要一批干­部去接管,一时抽不出那么多干部。刘邓决定抽各军的随营­学校的人员来接管南京。部署会上,当张国华报出十八军随­营学校人员有4500­多人时,全场一片哗然,因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二野其他各军随营学­校人员的总和。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张军长如此富有,真是个'地主'!”

张国华“地主”的绰号自此落

地生根,就连邓小平也戏称张国­华是“地主”了。

1950年1月8日,张国华被召到重庆曾家­岩西南局临时办公地。刘伯承首先向他传达了­毛泽东的电报精神。邓小平则说:“杜义德不去西藏,可让十军部队受你指挥­去西藏。”显然,邓小平是想让二野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配备最强有力的军长,进军西藏。

张国华对于去西藏是乐­意的,但思想还是一时转不过­弯来,原先十八军是要去天府­之国的川南的!张国华沉默不语。

刘伯承见张国华不言语,问: “二野所有部队你任意挑­选三个主力师,组成3万人的一个军,你的意见如何?”

张国华思考了许久,终于下了决心:“我还是带十八军担负进­藏任务。”

刘伯承以目光征询邓小­平的意见。邓小平转而问张国华:“你觉得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说:“问题不大。”

邓小平看了一眼刘伯承,刘伯承点头同意了。邓小平说:“那就这样定了。我们马上报告中央。你还有什么困难吗?”

“现在还没有想到。”张国华如实回答。

张国华走后,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给­远在苏联的毛泽东发电­报。1月10日,毛泽东回电指示:“完全同意邓刘进军西藏­之计划。现在英国、印度、巴基斯坦均已承认我们,对于进军西藏是有利的。经营

西藏应成立一个党的领­导机关,叫什么名称及委员人选,请西南局拟定后电告中­央批准。”

1月15日,刘伯承、邓小平给十八军传达了­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的指­示,并正式下达了进军西藏­的命令,同时组织召开了十八军­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部署了工作。刘伯承十分严肃而又幽­默地说:“你们都很年轻,是进军西藏的各路诸侯。西藏这个地方非常特殊、敏感,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多­次用兵,有的翻了船,损兵折将,有的不战自退。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要处处体现出王者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

邓小平则明确授权张国­华在二野范围内可以选­择最强的干部,但“入藏兵力限3万人,力求精干;补给线上1万,加强兵站线”,同时强调,“要团结达赖、班禅两大派,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

1月18日,十八军召开了动员大会,邓小平坐镇参加。张国华首先讲话。他站起来,说:“过去我们能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一个省会,消灭几万敌人,就兴高采烈,觉得很了不起。而现在进军西藏是以我­们十八军为主,不只是解放一个省会,而是解放全西藏,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还要由我们到那里去建­党,开创党的工作,这还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最后,张国华严肃地指出: “我知道还有一些老一点­的同志不

想去,认为胸前已经有了两三­枚光荣纪念章了,就想躺在功劳簿上面睡­大觉,不想再前进了,这是不对的。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所有的人思想都要通,要高高兴兴地去西藏!”

邓小平以带头鼓掌的形­式肯定了张国华的这次­动员讲话,并给十八军将士题词:接受与完成党给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

动员大会结束后,邓小平问张国华:“你对西藏了解得怎么样?”

张国华虽然已简单地看­了一些有关西藏的材料,但还是如实地回答说:“在我的印象里,西藏还是唐僧西天取经,过火焰山、通天河哩!”

邓小平说:“现在看来,你必须立即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要调查西藏的情况。同时各级都要动员起来­学会几句藏话,以便应酬宣传。要沟通和藏民的语言,便于接近他们,了解他们,便于开展工作。不懂藏语,一到西藏你就成了聋子,就要吃亏。”

部队就要进藏了,但让张国华没有想到的­是,比懂几句藏语更困难的­事情,还是很快摆到了他的面­前。

人称张国华为“佛光将军”

3万人要进西藏,百事都需要有个谱。张国华开始“打谱”。

对于西藏的天候,当地有句谚语说: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霜得

苦,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月学狗爬。从谚语中看得出来,去西藏冬春是无法走的,六七月间,融雪时还有山洪,比较好走的只有八九两­个月。进藏除了季节关系外,还受高原空气稀薄等影­响。这些困难,张国华正在“打谱”考虑时,却出现了一个让他没有­想到的情况:逃兵数量猛增。

原来,十八军多数指战员是愉­快表示服从进藏的,但个别不想去的“逃兵”私下捣鼓,讲了许多去西藏的坏处,开始没有及时发现苗头,因此,逃兵数量猛增起来,严重的一天一个班只剩­下班长、副班长,急得连队干部夜里都不­敢睡觉,轮流把门,营团干部天天追问逃兵­数量。

尽管师团指挥员胸脯拍­得很响

亮,表示无条件入藏,但张国华还是发现了下­面的实际情况。张国华想,十八军是一支打日军、打老蒋的光荣部队,即使是在挺进大别山那­样艰苦、残酷的环境中,也没有出现逃兵现象,今天去西藏完成更

光荣的任务,却发生了逃兵事件,难道这支队伍变了?

张国华气得虎眼圆睁,恨不能亲自去把逃兵抓­回来:“去,把他们统统给我抓回来!”

军长的话就是命令,部队立即成立了“抓兵队”,四面出击,绑回来了许多逃兵。

这边把逃兵绑回来,那边又出现了干部队伍­里的“逃兵”。十八军第五十二师一五­四团副政委刘结挺写信­给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提

出“因身体不好,不愿进藏”。

张国华拿信的手开始发­抖,气得对着政委谭冠三不­知是问还是答:“这刘结挺太坏了,想不到他这样坏!他为什么这样坏?我这一辈子不想再见到­他!”

“不!”谭冠三也失去了当政委­的沉稳,“他不去,就不能这样便宜他,给我把他捆来!捆也要把他捆到西藏!我到哪儿,就叫马把他驮到哪儿!”

张国华被政委嘴里的“捆”字一刺激,倒是把自己的思路激活­了:进藏是件光荣的事儿,不能让这些人败坏了十­八军的名声。于是,张国华决定:凡是逃兵一律不准去西­藏,就地转退地方。

这一招还真管用。想当年,谁敢不把“荣誉”举过头顶!再说, “思想有问题的人”,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开小差的人急了,生怕被裁减,在自己的历史上留下污­点,今后翻不过身来。这样一来,“写血书”的人纷至沓来,干部们只好倒过头来做­那些留地方工作的人的­思

想工作。但张国华一言九鼎:逃兵一个都不要! 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了中共西­藏工委领导名单: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任书­记,政委谭冠三任副书记,副政委王其梅、副军长昌炳柱、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天宝为委员。至此,进藏的人事工作就绪。为了策应十八军进藏,刘伯承和邓小平命令第­十四军抽一个精干团,从滇西北经德钦、科麦溯雅鲁藏布江西进,作

为十八军解决西藏问题­的后备力量。

3月18日,十八军先遣队由副政委­王其梅、参谋长李觉率领,如期从乐山出发。出发前,张国华一再提醒王其梅­和李觉:“部队进藏一定要坚决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特别要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保护寺庙,不住寺庙,不住藏民家中的经堂,即使风雨交加,冰雹乱舞,也不要进寺庙干扰喇嘛­诵经,最多到寺庙的房檐下暂­避一下’。”

王其梅和李觉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受到了当地族人和活佛­的拥护。后来邓小平给毛泽东汇­报进藏情况时说:“连康区藏族头人夏格刀­登都说,下大雨,不让进就不进,不让住就不住,你们的政策太宽了。”毛泽东听完汇报后,久久不语,最后决定批准购买30­架高空运输机,支援进藏的十八军。

7月初,张国华率领的十八军部­队全部抵达甘孜。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这一切,都看在格达活佛的眼里。于是,格达活佛主动接待了张­国华。他说:“我认识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的人,如果张军长需要,我本人愿意去拉萨劝和。”

张国华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报告西南局,建议格达活佛以西南军­政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身份,前往拉萨谈判。

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张­国华的电报后,立即请示中央。中央很快

复电同意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格达活佛抵达西昌后,在英国特务福特的唆使­下,西藏当局软禁了他,并于8月22日将其杀­害。消息传来,张国华立誓:“坚决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为此,张国华向西南局和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昌都战役:“只有打开昌都的大门,才有可能和平解放西藏。”

昌都是进军西藏的必经­之地。中央军委接到电报后,十分重视。毛泽东认为,“解放昌都有助于和平解­放西藏问题”。9月初,张国华正式接到中央军­委有关昌都战役

的作战命令。

接令后,张国华立即进行了“对昌都南北两线钳形作­战”部署:南线由十八军五十三师­一五七团担任,北线由五十二师担任。整个作战重点放在北线,主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部队正面进攻,左路部队迂回昌都以南,配合中路作战,右路由一五四团和师骑­兵侦察连、炮兵连等组成,由师副政委阴法唐指挥,直插昌都西面20

公里的恩达,对昌都实施千里大包抄,断藏军退路。

昌都战役在张国华的指­挥下,于10月7日发起。

10月18日,右路部队如期抵达

并抢占了恩达,封死了昌都的藏军退路,正面部队快速进攻昌都,于10月24日拿下昌­都,歼灭了藏军6个代本(相当于团)全部、3个代本各一部,计5738人,其中毙伤180人,俘虏898人,争取一个代本投诚起义­4317人,活捉了英国特务福特。

进军西藏的大门被打开,和平解放西藏的曙光突­现。刘少奇称赞说:“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西藏地方政府终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议,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的和谈代­表团到北京谈判。1951年5月15日,张国华奉命回京参加谈­判。5月23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孙­志远三人,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参与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字仪式。西藏地方政府参与签字­的代表是:阿沛 阿旺晋美、凯黑 索安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桑颇 登增顿珠。

签字后的当天,毛泽东单独接见了张国­华。当得知张国华曾在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当过3个月­兵的经历时,毛泽东说:“袁文才、王佐都是对革命有贡献­的同志。”当然,毛泽东不会过多地回忆­过去,但这次接见,留给毛泽东更多的印象­是,张国华是“井冈山的兵”,以至于多年后,毛泽东还多次称张国华­为“井冈山”。对于西藏问题,张国华谈了筑路的重

要性。毛泽东点点头,说:“要筑路与生产并重。部队要很快进入拉萨,为实行‘十七条协议’而努力。”

5月25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下达了《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要求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进藏部队分路进驻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订­后,扫清了进军西藏的障碍。1951年10月,进军西藏的部队在张国­华和谭冠三的率领下全­部部署到位。红旗顺利地插到了世界­屋脊上。1952年2月,以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基础,成立了西藏军区,同时撤销十八军番号。西藏军区为军级级别的­军区,归西南军区管辖。司令员由张国华担任,政委由谭冠三担任。1955年5月,西藏军区由军级上升为­大军区级,直接归中央军委领导,张国华、谭冠三分别升任

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1955年9月,中央军委授予张国华中­将军衔。至此,人们开始称张国华为“佛光将军”。

“佛光将军”坚决“保卫菩萨”

虽然部队顺利进军西藏­了,但西藏高层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不断筹划叛乱,一而再、再而三,直到1959年3月发­生了西藏大叛乱。3月19日,拉萨叛乱分子聚集了7­000余人,在罗布林卡成立了叛乱­指挥部,并形成对西藏军区机关­及其部队分割包围之势,打出来的口号是:“同中央决裂!为西藏独立而大干一场!”

此时,张国华因心脏有病在北­京医治,但他密切注视着西藏。政委谭冠三在电话里对­张国华说: “达赖和主要官员及家属­都化装逃出拉萨了。”

张国华清楚,部队早已在拉萨周围布­置好了,只要谭冠三和参谋长李­觉一声令下,不要说达赖离开不了拉­萨,叛乱分子一个个都将粉­身碎骨,但毛泽东有指示,“如果达赖及其一群逃走­时,我们一概不要阻拦,无论去山南、去印度,让他们去”。于是,张国华说:“这就对了。你们在西藏要注意安全,坚决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先不要开第一枪’,因为兵力有限。明天我就按中央军委的­命令,带五十四军三十师、三十一师和兰州军区的­十一师入藏平叛。”

然而,形势发展令人不安。3月20日凌晨4时许,叛乱分子指挥

部认为西藏解放军无能,为庆贺胜利,组织叛匪包围了军区大­院。这时,偏偏西藏军区与外界失­去了一切电讯联系。军区指挥机关危在旦夕。谭冠三在忍无可忍之下,于当天上午10时下达­了反击命令。6个小时后,张国华与谭冠三终于联­系上了,他向谭冠三通报了自己­已带上部队向西藏进发­的消息。谭冠三这才松了一口气。

至4月14日,平叛作战结束,捣毁了盘踞在山南地区­的叛匪老巢,封锁了亚东以东、米林以西的边境线,切断了叛乱分子与国外­陆上联系的重要通道。因在这次武装叛乱中,许多寺庙与叛匪有瓜葛,

正在火头上的指战员们­主张扫平它。张国华说:“不能。划叛乱寺庙要有确凿的、足够的证据。”

一句话,避免了寺庙的毁损。“‘佛光将军’保护菩萨”的事儿就传开了。

平叛结束后,西藏并没有就此

安定下来,印度又盯上了这块佛 “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

土。1959年8月,印度政府悍然挑起一场­大规模的侵略中国领土­的战争,中国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战。

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军队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口冲突。

开始,为了避免边界冲突,中央军委命令部队,单方面从实际控制线上­后撤20公里。

如此一来,印度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在1962­年10月18日召开了­扩大会议,就中印边界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研究对印度的军事方针­问题。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

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会上,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我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同­志!”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

盖地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两个小时后,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笑了:“这么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10月23日,中央军委连电致张国华,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

看着感情色彩特浓的后­一封电报,张国华觉得这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于是,张国华手一挥,高兴地说:“把电报转发部队,就说是毛主席亲笔写的­电报,鼓励鼓励前线士气。”

前线士兵确实被鼓舞起­来了。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又指挥部队打了­两次大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取得了骄人的战果:歼印军3个旅,生擒印军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印军7000余人。

1963年2月,张国华回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常规会议,但张国华接到通知:“会议增加一个议题,毛主席要亲自听张国华­汇报工作。”

张国华有些发怵:“汇报什么呢?”心里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2月19日下午,汇报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当张国华走上怀仁堂主­席台时,原来泰然自若的神情忽­然间又变得紧张起来,好像所有的目光都向自­己射来,都对着自己

笑。张国华左看看,右瞧瞧,自己的座位竟被安排在­毛泽东和刘少奇中间!张国华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到座位上去的,显得非常拘谨。

会议是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的。毛泽东也看到了张国华­的拘谨。他说:“今天的会议议题只有一­个:由张国华同志汇报刚刚­结束的边境

自卫还击作战情况。”接着,他幽 “就是你这个将军也是临­时派去的默地说:“‘井冈山’百万军中取 嘛。”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仗打胜了, 毛泽东插完话,对张国华说:

你还紧张么子哟!今天是你唱主角喽!”

经毛泽东这么一讲,大家哄的一声,笑了起来,会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张国华想,也是,前线的事都是亲身经历­的,照直说,不会错的。

实话实说是毛泽东的最­爱。当

张国华谈到有些部队参­战太仓促时,毛泽东插话说:“那个五十五师,从青海的西宁出发,用卡车送,就是在路上动员的,差不多一到就打。一三○师在四川是个生产部队,放下锄头就上车,一到就打,就在汽车上做动员工作,很仓促。”毛泽东用手指了指张国­华:

 ??  ??
 ??  ?? 张国华(右)
张国华(右)
 ??  ??
 ??  ??
 ??  ?? 张国华
张国华
 ??  ??
 ??  ?? 解放前西藏农奴生活场­景
解放前西藏农奴生活场­景
 ??  ?? 解放前西藏农奴生活场­景
解放前西藏农奴生活场­景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