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MAO ZE DONG : “ ZHE LIANG TIAO SHI JUE BU KE WANG JI DE ” 毛泽东:“这两条是决不可 忘记的”

-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决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简称“陕公”,即中国人民大学前身)。这成为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开端,为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思想­理念、政策方针、体制机制的基础。

“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

陕北公学按照“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方针,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造就一大批有政­治远见、政治理论、牺牲精神和团结群众的­革命干部。

陕北公学创建之初,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政治远见。他在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莅临延安陕北公学,作了题为《论鲁迅》的讲演。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由于“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也就是掌握了“大本大源”,其第一个特点即是政治­远见,符合“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

的标准。他号召大家要同鲁迅先­生那样,“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将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

毛泽东曾为陕北公学写­下了著名的题词,其中一点是:“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 当时曾有个别同学说,到延安没有学到什么,“学到的不过是爬山而已”;毛泽东则回答说,“还是爬一爬好”,“马列主义是头,爬山主义是脚”,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这个意义上,爬山主义也是马列主义。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陕北公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原则,主要围绕着

革命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工作教­育、军事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来开展。

其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设­置。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陕北公学将学制分为普­通班和高级研究班。普通班课程主要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和“民众运动”等,以社会科学概论和统一­战线教育为主。高级研究班区别于普通­班的课程,主要有“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国问题”等,后来随着学习程度的提­高,又增设了“世界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研究”“世界政治”和“战区政治工作”等课程。这样不仅增强了政治教­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年学­子提升了理论水平,增强了抗日本领。

其二,行之有效的形势政策教­育。陕北公学对学员进行革­命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势政策教育,主要是通过邀请党中央­的领导同志来学校作时­政报告。毛泽东规定政治局委员­都要来讲课,他自己第一个带头授课,先后到陕北公学作报告­不下十几次。有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几乎每隔几天就­到陕北公学作一次报告,讲授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策略问题,《论鲁迅》《目前的时局和方针》等多篇光辉著作,都是根据他在陕北公学­的演讲整理而成的。此外,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张闻天、任弼时、李富春、王若飞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

去陕公作过讲演。

其三,自食其力的生产劳动教­育。陕公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办学的。学员入校,第一课就是挖窑洞,首先解决栖身之所。六七人共一个土炕,晚上翻身也困难。学校没有教室,上课就在露天,背包一物两用,晚上盖、白天当坐凳。雨天,师生卷起裤脚学习,冬天便头顶雪花。主食是小米、土豆,咸菜是主菜。学习用品,每学期每人发一支铅笔­和几张油光纸,写了正面写反面。为了解决困难,学校号召学生自食其力,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筑讲台,后来盖了一座可容纳几­百人的大礼堂,解决了上课

的场所问题。陕北公学响应大生产运­动号召,带头参加了开荒生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开荒2100亩,种菜400多亩。

“这两条是决不可忘记的”

陕北公学在短暂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等优­良的作风学风,为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迪。

一是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陕北公学在四年时间内­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抗战­民众干部,其成功一大原因在于坚­定的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1938年4月1日,陕公第二

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莅临讲话,语重心长地跟学员讲:你们别的可忘记,但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艰­苦的工作作风“这两条是决不可忘记的”,要把它“发展到全国去,告诉全国人民,团结全国的人”。毛泽东后来在这次谈话­的基础上,增加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从而完整地规定了“三八作风”。

二是创新理念、方法与手段。陕公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既有共产党员,又有国民党员,还有其他不同政见者;既有红军战士、白区地下党员,也有陕北农民的儿女;既有沦陷区来的失业、失学青年,也有部分国民党高级人­士的子女。他们风尘仆仆汇集到陕­公来学习,绝大部分是为了抗日救­亡、学习革命理论,但有的也有别的想法。陕北公学打破了旧式教­育的束缚,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灵活机动又切实可行,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的效果。如划分普通班和高级研­究班,因材施教;又如成立学生讨论组,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

三是坚持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陕北公学的学员有不少­来自国统区的大城市,他们缺乏劳动锻炼,身上充满“洋气”。为了改变此情况,学校将生产劳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  ?? 陕北公学的学生在听报­告,了解当时的时局与最新­形势。
陕北公学的学生在听报­告,了解当时的时局与最新­形势。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