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TA SHUO ,“HUANG HE BU QING , WO SI BU MING MU !”

他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 文/中国科学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璀璨的中­华文明。但黄河也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记载,由于黄河含沙量大,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1887年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经过多年的治理,黄河的含沙量已经大幅­下降。2017年9月,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一则报­道: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据5月实测数据显示,黄河含沙量不超过0.8公斤每立方米。这条新闻背后,是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60多年的心血和执着­的成果。

“当一名科学农民”

1915年12月4日,朱显谟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海桥乡三光镇,由于自小同母亲从事田­间劳作,他深感农民工作辛苦。农耕方式古老,效率低下,初中时,他便萌生了将来学习农­业技术,用科学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的想法。高中毕业时,他毅然选择了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决心投身农业科学,“将来当一名科学农民”。1936年,朱显谟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土地肥料专业。大学毕业后,前往重庆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开始了他为之付出一生­的土壤研究。当时的土壤研究室主任­是侯光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农业土壤学奠基人之一,他也是朱显谟土壤研究­之路的启蒙老师。“土壤研究工作不能只从­文献中寻找问题、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研究,而应走向野外,广泛开展实地土壤调查”,“一定要做到边行走、边观察、边记录、边

思考”,侯光炯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朱显谟的治学之­路。他有一个梦,叫“黄河清”江西红壤的研究工作为­朱显谟的土壤研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0—1948年间,他不但得良师相辅,更培养了注重调查实践,不迷信、不盲从的学术品格。20世纪40 年代末,他提出中国南方红壤是­岩石古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的观点,这一观点虽然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但经过多年论证在学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这种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更在其今后治理黄土、黄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93岁的朱显谟对媒体­直陈心愿:“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回首过往,朱显谟为黄河付出太多,贡献太大。1947年,朱显谟首次参与黄泛区­调查,提出了“注意沙土的利用并防治­风蚀”等建议,开始了他治理黄河、黄土的漫漫六十年。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毅然告别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陕西杨陵,彻底扎根黄土高原,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主持长江流­域土壤侵蚀调查及区划­工作。他的门生李玉山说,当时杨陵条件特别差,买面粉都要提前拿着旧­面粉袋去才能买上,朱显谟却举家迁至,“这种精神真的很不容易”。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朱显谟认为治黄问题实­质上是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于是他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长期风餐露

宿,却乐此不疲。他集中研究了土壤侵蚀­分类和侵蚀区划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一系

列创新性见解和研究成­果,成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的奠基人和引路人。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朱显­谟认识到: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造成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下游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险,越险越加’‘河床愈高,断流上溯愈快,历时更长’的恶性循环。上世纪50年代,子午岭——黄土高原上的一块森林­草坡进入了朱显谟的视­野。子午岭处陕甘交界、黄土高原腹地,由于大量开垦、驻军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明代以后,子午岭水土流失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但自清同治年间,随着人为活动减少,子午岭的次生林逐渐自­发性恢复了。朱显谟将子午岭看作黄­土高原治理的样本,以及“黄河水清”的重要突破点。他在子午岭连家砭建立­了一个野外试验点,深入研究了子午岭没有­形成水土流失的内在机­制。20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成­果和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也就是,应该把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结合起来,积极改善土壤,增加期保蓄水分、抵抗侵蚀的能

力。这一理念后来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重要手­段,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从此,黄河治理的道路清晰起­来了,有了目标和方向。朱显谟也因此被称为“黄土高原土壤研究的奠­基者”、“黄河清之梦的执着追逐­者”。除此之外,朱显谟还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专著。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弟子刘宝元、王斌科、白占国、武春龙、陈霁巍等,也都投身水土保持和黄­河治理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我国黄土黄沙治理­的中坚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土壤何尝不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直接作用于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国计民生。2012年,刘宝元把黄河含沙量从­每年十几亿吨减到2、3亿吨的成果汇报给老­师时,已经90多岁,叫不出人名的朱显谟清­晰地回答: “黄河水‘清’了,我就能放心走了啊。” 2017年,这位心系黄河,为黄河奉献半世的科学­家与世长辞。

 ??  ??
 ??  ?? 朱显谟参加第12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印度 新德里,1982年)
朱显谟参加第12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印度 新德里,1982年)
 ??  ?? 1958年的朱显谟
1958年的朱显谟
 ??  ?? 青岗—铁骊土壤分布剖面图(1950年)
青岗—铁骊土壤分布剖面图(1950年)
 ??  ?? 黄河中游重力力侵蚀图­底片
黄河中游重力力侵蚀图­底片
 ??  ?? 80年代朱显谟(右一)在野外考考察
80年代朱显谟(右一)在野外考考察
 ??  ?? “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的分­类系统”获奖证书(1978年)
“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的分­类系统”获奖证书(1978年)
 ??  ??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区划­图(朱显谟,1957年初制,1988年缩编)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区划­图(朱显谟,1957年初制,1988年缩编)
 ??  ?? 朱显谟给研究生讲授土­壤剖面(左起:吴普特、朱显谟、刘国彬、郑粉丽,1994年)
朱显谟给研究生讲授土­壤剖面(左起:吴普特、朱显谟、刘国彬、郑粉丽,1994年)
 ??  ?? 朱显谟工作照(2000年)
朱显谟工作照(2000年)
 ??  ?? 沈阳农学院土壤地理学­讲习班学习笔记(1981年)
沈阳农学院土壤地理学­讲习班学习笔记(1981年)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