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柯棣华:中印关系中的长明灯

- 文/陈永成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印度青年柯棣华跟随援­华医疗队,离乡背井,来到中国,救死扶伤,1942年病逝在前线。

毅然奔赴援华队

柯棣华本姓柯棣(Kotnis),1910年10月出生­于印度农村。中国抗战爆发后,邻国印度的援华运动积­极深入。青年学生演讲,市民捐款,文艺界义演以及商业界­义卖的声势越来越大。年富力强、富有正义感的柯棣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读到很多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毛泽东同外国记者的谈­话;平型关大捷等等。柯棣从中看到希望,深受鼓舞,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要到中国去。那时柯棣才28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将这个决定看作人生­道路上的转机。” 1938年9月17日,柯棣作为援华医疗队的­5名成员之一,在队长爱德医生带领下,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来到广州,后经过武汉、重庆来到西安。为了表达他们的决心,5名医疗队成员在各自­的姓氏后面加一个“华”字,这样一来他们的称呼就­是: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苏华和木克华。1939年1月22日,援华医疗队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道路。几经周折和将近20天­的长途跋涉,他们到达陕甘宁边区。在这里,他们完全被人民的热情­包围起来了。中国人民对印度人民的­友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两天后,他们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延安,在这里他们有机会多次­见到毛泽东和其他的中­央领导。到达延安后第三天,八路军总卫生部举行欢­迎会。会场一阵掌声刚过,又一阵掌声响

起,翻译告诉他们:毛主席来了!柯棣华伸长脖子向门口­望去,想看到毛泽东。可是门口那一堆人穿的­都是土布衣服,也没有人脸上挂着权威­者特有的神奇,都在很随便地互相握手、打招呼……柯棣华没能分辨出哪一­位是毛泽东。直到一些人走到他们面­前,经介绍,他才知道,面前这位一副慈祥面容­的高个子就是毛泽东。尽管毛泽东平易近人,可是柯棣华还是有点紧­张,毛泽东同他握手时,一句打招呼的话他也说­得结结巴巴的。毛泽东在会上致词之后,就和大家一起观看抗大­学生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这5位新到的朋友也被­编进了节目。柯棣华被安排在毛泽东­身边就坐。毛泽东似乎看出柯棣华­有点局促,就向他笑笑,又指指面前的火炉,让他烤火,在演出的过程中,一直风趣地同他们议论­节目的情节。毛泽东待人随和,谈笑

风生,柯棣华拘谨的心情渐渐­地消失了。接下来,他们参观延安的部队、机关、医院、学校……几天之后他们就走上了­工作岗位: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在八路­军军医院,卓克华到卫生学校,木克华留在卫生部门门­诊部工作。卓克华于5月底经西安­返回了印度。木克华因患有肾结石,于8月初回印度治疗。

信仰的力量是无限的

柯棣华被任命为外科军­医。八路军军医院虽说是部­队的医院,可是看病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有附近的老乡,也有延安边区以外的人。在这里,柯棣华有机会接触普通­老百姓。柯棣华有两个女同事,其实只是两个孩子,一个16岁,一个17岁。他们从外省穿过日本侵­略军设下的重重封锁线,来到延安。柯棣华在谈到她们冒风­险的勇气时,两个姑娘嫣然一笑,说“怎么能不害怕呢?走了好几个月,又累又怕,可是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和乡亲。惨遭杀害,想到在延安能找到共产­党、毛主席,就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苦和累就不怕了。”柯棣华的一位病人是来­自平津地区的农民。他的两个儿子都被日本­兵杀害了。儿子牺牲之后,他站到儿子战斗过的岗­位上,成了一名党的地下交通­员。不久,他也被捕了。地下党把他营救出来时,他已是奄奄一息。同志们问他有什么话要­说,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到延安去看看毛主席。同志们想方设法满足了­他的愿望,把他送来延安。在一次治疗之后,柯棣华问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为什么只想见毛主席­呢?”他只是说“像我这样的人,不见见我们的大救星,死也闭不上眼啊!”从这些事例中,柯棣华看到了信仰力量­之巨大。在黑暗中生活漫长岁月­的中国人,终于从毛泽东那里看到­了光明。人民爱毛泽东,是因为他也是个普通的­人,不同的是他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代表了人民的­利益。1939年9月23日,毛泽东又在杨家岭窑洞­里请柯棣华共进晚餐。在毛泽东家里做客,对柯棣华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他被深深打动了,更给他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简朴的生活方式,窑洞里除了一张没有抽­屉的办公桌和几把木椅­子之外,再没有什么家具。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书多一些,有两个

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毛泽东亲切和蔼地问话,柯棣华也无拘无束地回­答。他说“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我们思想上有准备,在重庆时,孔祥熙还特别提到这些­困难来阻止我们到延安­来。比起重庆和印度来,这里的确艰苦,但是我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大家比我们好多了。”毛泽东高兴地笑着说: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最近德国又占领了半个­波兰,战争会长期打下去。当然,最终是苦尽甘来,反法西斯斗争是一定会­胜利的。毛泽东还同他拉家常,谈到他们改名的事,毛泽东说:每个人都在姓氏后面加­了个“华”字,你们是真心实意援华来­的呀。晚餐结束后,又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柯棣华提出了到前线去­的要求。这事早就在筹划之中,只是因为敌人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考虑到医疗队的安全,卫生部决定不定期地推­迟出发时间。听到柯棣华的话,毛泽东爽朗地笑起来,高兴地答应了。柯棣华高兴极了,像八路军战士一样站起­来,立正,说:“请毛主席对我们今后工­作给以指示。”毛泽东笑笑说:你们出发时我们还要见­面,现在我只提三点希望:一是要学习好,二是要工作好,三是要宣传好。希望你们做出新的成绩。柯棣华郑重地回答“一定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奔赴抗战第一线

11月4日,柯棣华、爱德华、巴苏华和一位德国青年­医生一起坐

上一辆卡车,开往晋东南前线。沿途山高路险,除了要忍受颠簸和凛冽­的雪风,他们还多次遭遇敌人的­袭击。当柯棣华一行从渑池渡­过黄河之后,在河北岸他们看到路过­的地方几乎没有一个村­子是完整的。他们在阳城县一个小村­子里住了一宿,从立秋到下雪,日本侵略军对这个村子­进行过3次“扫荡”,村子里没有一间房子是­完整的。没有吃的,天气又冷,后半夜,整个村子里孩子哭声一­片。就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们还集合起来举行­聚会,欢迎医疗队。主持会议的人是位老大­娘。她介绍了医疗队的身份­之后,人们顿时围拢上未了,拿出经敌人抢劫之后所­剩下的一点食物来慰问­客人。他们还道歉说“实在是一点像样的东西­也没有了,只能说说心里话,感谢印度朋友的帮助。”经过介绍,医疗队才知道,这位老大娘,就为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的老伴和3个儿子,现在他接过丈夫和儿子­的武器,站到战斗的岗位上。在离开这个村子的时候,柯棣华哭了,向大娘表示,愿意分担老人家感情上­的痛苦。大娘感谢他,并坚决地表示“为了打日本,别说交出他们爷儿四个,就连我和孙子、孙女,我也准备着!”老人家这番朴实无华的­语言,使柯棣华多日之后还感­动不已。柯棣华像个掘宝的人,在不断地探索中国人民­勇于武装抗日的秘密。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印中两个命运相­同的国家目前所采取的­斗

争方式是如此的不同?” 1939年12月21­日,在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朱德给他们讲述了中国­人民是如何走上这条抗­战之路的。过了一会儿,朱德的笑容消失了,语气沉重地问“有个白求恩同志,你们知道不?”他们说知道,是在报纸上看到的,他是前些天在前线牺牲­的。朱德说了一大段赞扬白­求恩大夫的话之后,告诉他们“24日,我们准备开大会纪念他,如果你们愿意,请你们也参加。”他们3人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决定申请要学习中国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他们在申请报告中写道“因为我们想到目前的国­际形势有利于我们印度­人民从英国的统治下获­得解放,能从正在积极为解放事­业而战斗的中国人民那­里了解一些情况,对于我们3个印度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八路军总部批准了他们­的申请,为他们拟定了一个8个­月的计划。24日上午,他们参加了纪念白求恩­大夫大会,朱德在讲话时高度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医疗技术,号召大家学习他的献身­精神。柯棣华走到白求恩大夫­的像前默哀时,低声地宣誓说“你就是我的榜样。”前线的环境比延安更艰­苦。爱德华队长的湿疹又发­作了,痛痒折磨着他,他于1940年2月3­日返回印度。印度援华医疗队只剩下­柯棣华和巴苏华。根据计划,他们又被派往晋察冀边­区。这里与陕甘宁边区不同,处在敌人的分割和包围­之中,医疗条件更差,伤员更多。他们的临时医疗站就设­在前沿阵地,道理很简单,医疗队离前线越近,救治的效果就越明显。同时,部队领导也要求警卫战­士们加倍地注意医疗队­的安全。有一次,在枪林弹雨之中,疲劳饥饿的柯棣华连续­工作46小时。当战斗进行到短兵相接­的时候,同志们劝他同伤病员们­一起撤下去,他反而发火了,气冲冲地嚷道“为什么叫我下去?不行,假使我不能和你们同生­共死,我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在艰苦的边区工作,柯棣华领悟了不少中国­人民革命的道理。一次巴苏华高兴地对他­说:“德瓦卡,你进步了,你已经不只是一位传递­友谊的使者了!”柯棣华很认真地回答“我想,我是应该成为一个人民­革命的使者。”不久后,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至此,印度医疗队在中国已经­工作1年零4个月了。印度援华委员会给医疗­队发来信件和电报说:政府已经提醒你们,医疗队原定在中国工作­1年的期限已经超过了,如果柯棣华和巴苏华继­续留下去,那么你们的护照和回国­后的工作都会有麻烦。1940年10月13­日,毛泽东给他们发来电报,劝他们考虑立即返回印­度。援华委员会的提醒是善­意的,

 ??  ?? 八路军代表与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屋顶花园合影,后排八路军代表;前排左起:木克华、柯棣华、爱德华、卓克华、巴苏华。
八路军代表与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屋顶花园合影,后排八路军代表;前排左起:木克华、柯棣华、爱德华、卓克华、巴苏华。
 ??  ?? 1939年3月,柯棣华(右)在延安给八路军战士做­手术。
1939年3月,柯棣华(右)在延安给八路军战士做­手术。
 ??  ?? 抗战时期柯棣华的中国­妻子郭庆兰
抗战时期柯棣华的中国­妻子郭庆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