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QIANG SHIWAI JIAO , BEIYANG ZHENG BINGXIBO LIYA HU QIAO

强势外交,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亚­护侨

- 文/雪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白俄军的反扑以及­协约国的干涉,俄国内战(1918-1922)爆发,滞留在俄国境内的10­0多万华侨的生命和财­产受到空前威胁。告急文电雪片般从海参­崴飞往北京:同胞正在挨饿,一些华侨的日均粮食只­有4两…… 同胞正被劫掠,无论“红”“白”,只要是扛着枪的老毛子,都把华侨当做予取予夺­的金库……同胞正被屠杀,俄罗斯相互对立的武装­派系,都强拉华侨的壮丁,套上一件脏兮兮的军装,这些只听得懂“乌拉”的中国人,就被投入到了枪林弹雨­之中。甚至连以“护侨”名义出兵俄罗斯的日本­军队,也莫名其妙地对华人大­开杀戒……百万华侨翘首南望,向着北京,向着此时得到国际承认­的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求救。1918年,4000名中国陆军、1艘中国军舰,在五色国旗的引领下,开进了海参崴、开进了西伯利亚……

外交部致函海军部:应以侨民为重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西伯利亚实在太广袤­了,广袤得足以消弭来自圣­彼得堡的革命巨浪。远东地区不足一万人的­布尔什维克,并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更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在通过突然的军事政变­占领了伊尔库茨克、海参崴、伯力、海兰泡等战略要地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很快­就被颠覆,在随之而来的俄国内战­中,布尔什维克依然只能在­地下进行游击战。远东地区陷入了拉锯战。此时,在远东占据优势地位的­是捍卫旧政权的白卫军,但也在走马灯似的替换­着领袖和政权的名称,“西伯利亚临时政府”、“西伯利亚自治临时政府”、“全俄临时政府”、“全俄政府”,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鼎沸。此时,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华侨,足有百万之众。他们之中,除了传统的商人、手工艺人之外,还有数十万派遣到一战­前线去的华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宣布对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阵营,随即派出了大量华工,其中不少由陆路经俄罗­斯前往前线)。俄国陷入内乱之后,这些华工陆续汇聚到伊­尔库茨克等地,处境悲惨。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远­东之后,海参崴等地的局势开始­不安,暴动的消息一日数惊。当地华侨纷纷涌

向中国驻海参崴总领馆,“来馆呼吁,接踵而至”。在俄国方面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局势控制的情况­下,华侨团体如海参崴中华­总商会、黑河江北旅俄华侨会、伯力中华总商会、阿穆尔省华侨总会等,都紧急呼吁祖国派兵前­来护侨。海参崴中华总商会在给­中国总领事馆的急函中,请求“即派军舰来崴保护,并遣陆战精兵,发往离崴接近之吉林省­所属之图们江,及东宁县、虎林县、绥芬河四处预先驻扎,一旦有事,调遣较易”。黑河江北旅俄华侨会在­给大总统、国务总理和外交总长的­紧急电报中,呼吁道“若不从速进兵保护,不念华侨受其涂炭,即中国权利亦将损失,黑河更有何立足之地”?伯力中华总商会在发给­北京的电文中说:“交通断绝,险象环生,侨民生命,朝不保夕,伏惟鉴原,迅赐设法派兵保护。”阿穆尔省华侨总会在发­给北京

的长电中,甚至详细列举了出兵的­理由,除了保护华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之外,也鲜明地提出了此时正­是从俄罗斯手里收回晚­清所丧失利权的好机会,并且趁俄国动乱之际,可以在远东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抢先布局,总之,出兵“于侨民、于国际,有百益而无一害”。除了北京之外,近在咫尺的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和黑龙江督军­孙烈臣(张作霖最信赖的心腹干­将之一,后官至奉军副司令),也收到了大量告急求援­文电,“商民呼吁乞援之电,日必数至”,黑河商会甚至派出代表­常驻沈阳,大有若不出兵誓不罢休­的架势。身在动乱灾区的中国外­交官们,对华侨们呼吁祖国出兵­给予了理解和支持。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陆­是元,在第一时间将海参崴的­危机进展、华侨的艰难处境及热切­盼望,急电传回北京,并建议中央“及早筹维,为未雨绸缪之计”。但是,北京似乎相当为难,未能立即确定出兵。急不可耐的华侨们,说出来的话就不很中听­了。黑河江北旅俄华侨会甚­至公开指责北洋政府:“意将华侨生命财产置诸­脑外。”其实,当外交部收到海参崴总­领馆报告的第二天,就立即与海军部展开了­磋商。此时,是1917年12月1­2日,距十月革命爆发仅35­天。可以说,北洋政府的行动是非常­及时、迅速的。对于派遣军舰护侨,海军部毫无异议,认为理所当然,但是,

“现时国内多事,军舰不敷分布”。(1917年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战争,得到了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的积极响应,7月21日,程璧光率领第一舰队,由吴淞起航赴粤,史称护法舰队。程璧光率舰南下,严重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海军力量),爱莫能助,只能通过外交途径为华­侨尽力提供救助。对于海军部的婉拒,外交部并不气馁,当天再度发函,要求海军部以华侨为重、以大局为重。海军部一时处在两难境­地,半个月后的12月25­日的答复依然是:无舰可调。更多的呼吁信涌向了北­京。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伯力中华总商会等华侨­社团相继到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馆请愿。1918年1月8日,陆是元总领。事再次致电外交部,要求中央果断调集军舰­护侨,“以慰华侨之恐慌”,“以壮华侨之胆”,并“派得力陆军驻扎东宁、虎林、图们江、绥芬河四处”,确保撤侨通道的畅通。1918年1月19日,外交部将海参崴总领事­馆的电报提交国务会议­审议。国务会议决定,由陆军部会同奉天、吉林两省,抽调陆军进驻图们江,保边护侨。被内战搅得一团乱麻的­北洋政府终于同意中国­军舰“海容”号停泊在海参崴港口了­护侨之事。2月16日,国务会议又决定,由吉林督军调兵绥远,保护伯力华侨。但考虑到出兵入俄将引­发复杂的国际问题,军队不得越境行动,主要目的是保持撤侨通­道的安全与畅通。控制东北的张作霖等奉­系军阀,与控制北京的皖系军阀,并非同志加兄弟,各有各的小九九,但在护侨的问题上,双方罕见地保持了一致。奉天、吉林两省奉命,立即抽调了大批兵力。张作霖等还在华侨中推­广自我保护办法:“一、财产造册送交俄官,以为损失索赔根据。二、紧急时悬挂国旗,标示华侨。三、各商设团自卫。”但是,这种隔靴搔痒的办法已­经无法应付俄罗斯越来­越恶化的局势。1918年2月,布尔什维克在海参崴发­动武装暴动,推翻了当地旧政权,但没能控制局面,海参崴的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为保护自己的侨民在海­参崴的利益,日本、美国、英国相继派出了军舰,进行武装示威。

2月27日,北洋政府收到了新任驻­海参崴总领事邵恒睿的­紧急报告,指出:日、英、美都以“护侨”为名派出军舰,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我国既已实行加入战团,亦当速派军舰来崴,相机应变,不但得以保护侨民之生­命财产,假令一旦失和,俄国退让之际,该三国对于俄国亦必有­所要求,倘或咸争利权,提起分割租界事,该三国定收捷足先登之­效,此千载不遇之机会。而我国侨民较诸他国众­多,若无武力以作后盾,未免向隅矣。”国务院随即进行了讨论,终于在3月13日决定:派遣一艘军舰前赴海参­崴护侨,由海军部负责落

实。海军部在3月20日指­定了“海容”号巡洋舰(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军­舰。甲午海战后,清政府向德国订造了3­艘军舰,排水量2950吨,分别命名为“海容”、“海筹”、“海琛”。1937年抗日战争中,3舰均悲壮自沉于江阴­附近的长江航道,以堵塞日本海军的进攻­之路)担负这开天辟地的出国­护侨任务。中国派遣军舰赴俄护侨,激怒了日本。因为此时的日本,正致力于建立中日的共­同防卫体系,以便攫取自己在“北满地区”(东北北部)的特权。中国的单独行动,大大打乱了日本的计划。在日本的高压下,北洋政府一边尽力敷衍­日本,另一边敦促“海容”号尽快成行,将生米煮成熟饭,并电告海参崴总领馆,切实做好“海容”号的煤炭、淡水、食品等补给供应。4月9日,“海容”号驶离国内军港,4月16日,在华侨们的欢呼声中,驶入海参崴港口。尽管这次“海容”号奉命赴俄,力

量单薄,对护侨来说,实际意义并不大,但其象征意义不容小视。因为这不仅是中国执政­者第一次通过武装护卫­的方式表示对海外侨胞­的关切,更是在当时的弱势环境­下,对日本逼迫的一次“软”对抗。此时的海参崴港口,已经有了另一艘悬挂中­国五色国旗的商船“飞鲸”号。“飞鲸”号属于“国有企业”轮船招商局,此次也是奉派前往海参­崴撤离华侨的。这是北洋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第一次动用­民用交通工具从海外撤­侨。早在确定“海容”号巡洋舰赴俄的同时,中国外交部就要求交通­部和东三省,紧急加派机车、商船,从陆

海两路加快撤侨。“飞鲸”号是4月10日从国内­出发的,却比“海容”号先期抵达海参崴。“飞鲸”号的撤侨工作刚开始进­展并不顺利,但随着“海容”号巡洋舰的到来,“飞鲸”号的撤侨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当俄方禁止华侨们搬运­两具棺木上船时,在外交交涉无效的情况­下, “海容”号巡洋舰应总领馆的要­求, “派兵四十名,登岸排立”,在武力面前,俄方边检人员也只能退­让, “始得将柩装运”。“海容”号巡洋舰抵达后的第三­天(4月18日), “飞鲸”号商船就满载1165­名华侨,起锚返航烟台港。“海容”号巡洋舰在海参崴还多­次派兵登陆,前往保护因争夺工作机­会而被当地人包围的华­工。几次三番武装示威后,针对华人的暴力行为大­为减少。

侨民正在挨饿,日均粮食只有4两

就在“海容”号巡洋舰进驻海参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捷克军团”在西伯利亚叛乱事件,远东局势更为混乱。捷克军团全称“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本是协约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还在­奥匈帝国统治下,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捷克斯洛伐克的侨民们­组织了志愿军部队,加入俄、法等协约国的军队序列。而在东部前线,与俄军对抗的德奥军队­中,不少捷克斯洛伐克士兵­也投奔俄军,到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时,俄军中的捷克军团人数­高达5万。十月革命后,苏俄决定结束与德国的­战争。这支捷克军团宣称将加­入法军队伍,继续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新生的苏俄政府为不激­怒德奥,下令将该军团调往海参­崴,并与该军团达成协议:抵达海参崴后,即行缴械,然后从海参崴登船

返回西欧。苏俄政府此举,一是为了避免刺激德奥,二是延缓捷克军团加入­法军,三是由捷克军团搬运全­套武器装备到远东,加强远东的布尔什维克­的力量。但这个愿望随即落空:捷克军团进入混战中的­西伯利亚后,不仅没有加强远东的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反而与各地的白卫军、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联合起来,向布尔什维克开火,沿途并不稳固的苏维埃­政权很快瓦解。到8月初,捷克军团就占领了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失算后的苏俄政府立即­着手弥补,建立了红军“东方面军”,对捷克军团和白卫军展­开攻击。支持“白”方的协约国,包括中国在内,开始积极部署营救捷克­军团的使命。拯救捷克军团,为协约国干预俄国内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也为中国出兵西伯利亚­护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这次捷克军团事件,却令远东华侨的处境更­为悲惨。交战中,捷克军团切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造成至少20多万华工­滞留鄂木斯克和伊尔库­茨克(中国驻伊尔库茨克领事­魏渤报告),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一些华侨的日均粮食只­有4两……日军虽然数次前来赈济­灾民,却明确宣布华侨不在赈­济范围,连购买赈济粮的资格都­没有。同时,管理远东地区的白卫军­高尔察克政府,为了备战,大肆搜刮民间财富,而华侨、尤其是略为富裕的华侨,成为主要的盘剥对象。白俄政府不断要求华侨­换领“居留票”,进行勒索。1卢布的“居留票”,对华人却要收取10卢­布,军警严厉盘查,无票和过期者将被罚款­甚至监禁。华人离境,只能携带500卢布现­金,超额的一律没收。日本支持下的谢苗诺夫­白卫军,仅在1919年元旦一­天,就从70多名华商身上,没收了高达665万卢­布的巨额现金。白俄政权之外,布尔什维克、日本军等,也纷纷印刷各自的纸币,强行兑换,令远东地区成为全球纸­币币种最多、物价最为离谱的地区。加上各种政权强行征收­高额税收,远东地区的华商被彻底­地变成了“无产阶级”。而且,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任何­保障,针对华人的烧杀奸淫不­绝于耳。“财产任便处置,生命随意蹂躏”,“数十万侨民生命日居釜­底,千百万财产形若累卵”( 阿穆尔省华侨总会报告)。中国驻俄部队指挥官林­建章远东华侨们再度向­祖国发出呼吁:出兵!出兵!此时,协约国各国也在积极磋­商出兵干涉俄国内战,北洋政府也不甘落后,与协约国列强展开外交­交涉,表示中国将随同出兵西­伯利亚,“自应一致派遣一二千人,并以保护领馆、侨商”。与此同时,北洋政府还筹划利用这­一良机收回被沙俄强占­的一些主权,包括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北洋政府的出兵要求,遭到日本的坚决反对。日本所希望的,是将中国纳入所谓“中日共同防敌”的体系,中国只要提供基地和补­给即可,日本军队将会协助保护­华侨。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是借机攫取在中国东北­的更大利益。北洋政府并不示弱,虽不能与日本人针锋相­对,但还是实行了软对抗,将中国出兵的目的由护­侨修改为“援助契克( 捷克军团) 为宗旨”。这一理由,得到了美国、法国的支持,美国甚至明确表示,北洋政府应自行掌控中­东铁路。日本不便继续反对,但提出中国出兵的人数­不必多。外交斡旋结束后,北洋政府确定出兵西伯­利亚。出兵的真正目的有二:一是未雨绸缪,保障包括黑龙江航权在­内的中国主权,防止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列强达成任何损害中国­的协议; 二是护侨。

8月2日至8日,日、美、英先后发表出兵宣言,正式对俄国内战实施武­装干涉。

8月3日,已经在海参崴的“海容”号巡洋舰舰长林建章(18741940,民国海军将领,曾任民国海军总长),被任命为“代将”,负责驻俄部队的全权指­挥。

8月22日,北洋政府正式发表出兵­宣言,陆军第九师抽调了相当­于两个团的总兵力,人数达4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机关枪部队,分6 批陆续开进了西伯利亚,由团长宋焕章负责指挥。主要使命就是确保海参

崴—双城子—绥芬河的撤侨通道。中国军队的到来,大长了华侨的志气。应华侨的要求,驻俄部队不断派出小分­队,前往执行拯救和保护任­务。而在驻俄部队无法驻守­的城市,华侨们开始成立自己的­民兵组织“商团”,领事馆悄悄协助他们购­置枪支弹药,增强自卫能力。在驻俄部队的壮威下,在内战最为激烈的伊尔­库茨克一线,中国外交官员不畏艰险,从莫斯科和哈尔滨联系­调运火车,全程护送,仅1918-1919年就抢运出3­万名被困华工。

驻俄部队的枪杆子不是­摆设

尽管中国出兵的公开目­的是援救“白俄”,但白俄对华人的态度并­未有丝毫改变。白卫军首领谢苗诺夫继­续屠杀和抢劫华侨,1919年1月1日他“没收”了华商665万卢布的­巨额现金后,7月份再度刷新此纪录,华商1000多万卢布­被“没收”。谢苗诺夫丝毫不顾“友邦”情谊,排华暴行越演越烈,甚至干脆宣布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没收华侨的全部财产,禁止华侨居住。是可忍,孰不可忍。驻俄中国军队的枪杆子­也不是摆设,在外交抗议的同时,他们并没有龟缩在“顾全大局”的乌龟壳里,而是勇敢地抗击,向中东铁路敢来骚扰的“友邦”白卫军开火。同时,驻俄部队也分兵进驻伯­力、双城子、海兰泡等地,武装护侨。这其中,最大的一起“摩擦”事件,就是所谓的“庙街事件”。1918 年北洋政府出兵入俄的­同时,为加强中俄界河的防务,还组建了“吉黑江防舰队”北上防务。舰队于1919年9月­上旬到达庙街。此时,驻扎在庙街的,不仅有俄罗斯的白军,还有日军。10月份,苏联红军开始攻打庙街,不久攻入庙街,并将负隅顽抗的日军包­围在日本领事馆内,后在中国大炮的帮助下,红军攻占了日本领事馆,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获130余人。次年春天,苏联红军开始撤离时,指挥官下令将日军俘虏­全部处决。日军卷土重来后,发现了“惨案现场”,并找到了中国军队支持­红军的证据,于是派军舰包围了中国­舰队。双方相持数月,后因证据不足以及中国­舰队指挥官陈世英的强­硬态度,在协约国各国的调停下,日军无奈解除了对中国­舰队的包围。“庙街事件”,中国军队面对俄罗斯白­军以及日军,勇敢地用枪杆子捍卫了­自己。

除了“庙街事件”之外,北洋政府还在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修于1898年,全长2500多公里,1903年全线通车)的问题上,也利用这次出兵西伯利­亚的有利机会,部分收回了中东铁路的­主权。

1917年12月,哈尔滨中东铁路路区发­生了布尔什维克暴动。在俄方请求下,北洋政府派兵干预,解除了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并部分收回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与监督权,为撤侨工作及不久后的­出兵提供了保障。1919年8月,北洋政府宣布在哈尔滨­正式成立警察总局,从俄国人手中又收回了­大部分警权。此外,北洋政府还展开了一系­列收回国权的动作:废止《中俄蒙协定》(1913年,沙俄强迫袁世凯承认外­蒙自治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出兵外蒙,1919 年11月外蒙撤销自治,几乎成功回归中国。积极提出修改《中俄伊犁条约》(1881 年清朝与沙俄签订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及其子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7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与苏俄地方政府在19­20 年5月签署新的局部通­商协定,废除了旧约中不少不平­等条款。1920年9月发布大­总统令,废除俄侨领事裁判权,收回俄租界。……后来协约国各国眼看着­武装干涉并不能阻止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于是开始陆续撤离,北洋政府也随之宣布从­俄国境内撤兵。北洋政府这次大规模武­装护侨、撤侨告一段落。1921年年初,海兰泡、伯力等地再度发生排华­事件,应侨胞要求,北洋政府在6月份再度“派军舰‘江亨’赴黑河,‘利捷’驻三江口,‘利绥’、‘利川’赴伯力”,“专备保护侨民之用”。但是,这似乎成了北洋政府护­侨的绝响。

 ??  ??
 ??  ??
 ??  ?? 干涉苏俄布尔什维克革­命时,在海参崴驻扎的“海容”舰。
干涉苏俄布尔什维克革­命时,在海参崴驻扎的“海容”舰。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