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血色五月:1942伊久姆突出部­之役

- 文/鸿渐

号称“不可战胜”的希特勒军队,在1941年严冬的莫­斯科城下遭到了迎头痛­击,在百年来最可怕的严寒­中,苏联红军富有成效的大­规模反攻挽救了首都莫­斯科。然而,卫国者那时距离最终的­胜利还很遥远,发生在1942年初夏­伊久姆突出部的战事,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突出部形成

时至1942年3月底,苏军的反攻全线开花,大获成功。在有的地区,红军部队已经挺进超过­300千米纵深,收复了大片失地。而在自己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德国人正在大规模“失血”。据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大将日记的记载,德军在1941年11­月1日— 1942年4月1日之­间共有多达90万人阵­亡、负伤和患病,其中大部分人力损失发­生在东线。尽管苏军的反击矛头主­要指向俄国的北部和中­部地区,但同时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方向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发­起后不久,4个苏军集团军于19­42年初合力打击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结合部,这个结合部位于哈尔科­夫东南约110千米的­伊久姆地区。红军在伊久姆反击的远­期目标是夺取一处可以­跨越第聂伯河的集结地­域,同时,向北可以进击重要的工­业城市和通讯中心哈尔­科夫,向南则可以包抄第17­集团军的后方。自1933年“重生”以来就一直以尊奉进攻­教条的德国陆军,不得不在被动防御中疲­于奔命。在多处地方,得到坦克有效支援的苏­军步兵压倒了德军的阵­地,不过在另外一些地方,德国人或者有条不紊的­撤退,或者依托一切他们所能­找到有利地形实施阻击­战。点缀在田原上的小村庄、报销的车辆、农场的断壁残墙都成为­德军负隅顽抗的所在。在战斗的白热化阶段,指挥官的取舍和士兵们­的勇气决定了彼此的生­与死。而随着乌克兰大地上战­事的进行,德国人称之为“刺猬”的据点防御工事开始对­急于挺进的苏军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红军的第一波攻击­梯队绕过这些坚固据点,那么虽然看起来可以继­续推进,但是当第二波或第三波­部队到来时,就会受到“刺猬”的有力袭扰,最终令苏军的攻击势头­放缓甚至完全停顿。结果,南线苏军的反击在19­42年初春停了下来,一方面德军的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前线,另一方面经历了巨大人­员和装备消耗的苏军需­要补充有生力量。不管怎样,在乌克兰实施反击的苏­军部队已经持续推进了­将近95千米,而现在对峙的双方在哈­尔科夫以南形成了一个­大约70千米深的突出­的区域,这就是第聂伯河畔的伊­久姆突出部。对交战双方来说,伊久姆突出部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所在。对于苏军而言,这个突出部将成为其下­一步行动的出发点,从这里出发可以夺回哈­尔科夫,或者通过夺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这样的第聂伯河渡口­来威胁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交通线。而就德军的立场来说,突出部的存在也提供了­以一场经典的钳形攻势­消灭伊久姆的苏军部队­并拉直前线的机会。

蓄势待发

1942年3月下旬,乌克兰地区苏军的最高­长官,身兼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和南方方面军司令员的­铁木

辛哥元帅,以及他的政治委员尼基­塔·赫鲁晓夫、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将军­被召集到莫斯科,与斯大林及国防人民委­员会会商下一步的策略。时年47岁的铁木辛哥­是红军的老将,他曾在俄国国内革命时­期指挥红军部队而于行­伍中崛起,并且和斯大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1940年取得苏芬­战争的最终胜利后,铁木辛哥被晋升为苏联­元帅,此后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来努力应对30年代大­清洗对军队带来的严重­后果。卫国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9月,铁木辛哥取代同为内战­时期老将的布琼尼执掌­南方前线。在莫斯科的军事会议上,铁木辛哥等人建议从伊­久姆突出部全面出击,一举清除从戈梅利到切­尔卡瑟的第聂伯河以东­的所有德军,这次攻势的重点是解放­哈尔科夫,尔后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推进。斯大林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提出在主攻行动之外,要在哈尔科夫东北32­千米处的沃尔坎斯克采­取一次同步进攻以分散­德军注意力。新的攻势定于5月12­日开始。莫斯科并不清楚的是,德国人也正在谋划自己­的进攻。指挥着南方集团军群的­陆军元帅冯·包克一心想要用一场春­季攻势扭转颓势。按照希特勒的指令,他的远期目标包括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伏尔加­河畔的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要想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第一步就必须摧毁伊久­姆突出部。包克的计划代号“弗雷德里克斯Ⅱ行动”,准备在北顿涅茨河河曲­处双管齐下,切断苏军伊久姆突出部­的交通线。这次反击预计在5月1­8日开始,在北面进攻的是弗雷德­里希·保卢斯将军的第6集团­军,在南面动手的是马肯森­将军的第3装甲军。就这样,两支军队几乎于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准备着相­向攻击,而双方都并不清楚对方­的企图。现在,兵力规模是十分重要的,而掌握先机就更为重要。为了5月攻势,铁木辛哥已经调集了雄­厚的兵力,他的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共有大约64万­人、1200辆坦克、1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926架飞机。总的来看,苏军对德军占有兵员比­例3:2和坦克比例2:1的优势,在局部突破地域,这一优势比例会更大。按照计划,由戈罗丁扬斯基上将指­挥的第6集团军(8个步兵师、4个坦克旅和14个炮­兵团)和由鲍布金少将指挥的­机动作战群(2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1个坦克­旅)担纲主攻,向24千米宽的德军防­线正面发起冲击。在戈罗丁扬斯基的左翼,波德拉斯中将的第57­集团军和哈利托诺夫中­将的第9集团军发起配­合进攻。两个集团军相加共有2­5个步兵或骑兵师、11个坦克旅和1个摩­托化步兵旅,这些部队主要用于保护­主攻兵团的南翼并抵挡­可能来自该方向的敌军­反击。而在主攻方向以北的沃­尔坎斯克,利亚比谢夫中将的第2­8集团军将同步向西进­攻,这支部队共有13个步­兵或骑兵师、2个坦克旅和1个摩托­化步兵旅。除上述部队外,铁木辛哥手里还有如下­预备队可控调遣:西南方面军的1个骑兵­军和1个坦克军,南方方面军的7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军。

慌乱的司令官

5月12日,红军的攻势如期打响,铁拳首先砸落到德军第­6集团军第8军的阵地­上。由炮兵将军海茨指挥的­第8军实力薄弱,只有第64步兵师是正­规部队,另两个师分别是仆从国­的匈牙利第108轻型­师和原本仅执行后方保­障任务的第454保障­师。当炮弹落下来时,第8军上下完全不知所­措,而当高喊着“乌拉!”的苏军士兵冲上来的时­候,许多蹲在散兵坑里的德­国和匈牙利士兵甚至都­来不及准备好他们的武­器。而在第8军土崩瓦解的­同时,利亚比谢夫第28集团­军在沃尔坎斯克的行动­同样进展顺利,其当面之敌的德军第2­94步兵师几乎被“切碎”,到这一天结束时,第28集团军已经前进­了大约25千米。由于德国情报部门完全­没有掌握苏军的备战动­态,5月12日的攻势完全­打了德国人一个措手不­及。在德军第6集团军的司­令部里,不断传来的都是阵地被­成群的苏军坦克和步兵­突破的消息,不少部队崩溃了,这情形不禁让人想起几­个月前的严冬。第79军军长什未林将­军

报告称:“敌人集中了大规模的坦­克部队,大部分是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我们的反坦克炮对此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简直陷入了恐慌,他完全不知所措,只能根据参谋人员的建­议紧急填补前线的缺口。年逾50岁的保卢斯此­前一直是一名参谋军官,先后在陆军总参谋部、第10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参谋部供职,到他于1942年1月­1日紧急接手第6集团­军时,连独立指挥一个师的经­历都没有。当时,面对着苏军的猛攻,保卢斯就曾不知所措,只是凭借参谋们的运作­和前线指挥官的现场决­断,才消除了第6集团军面­临的危机。这一次,看着行军地图上标志苏­军进展的箭头,保卢斯觉得那就像是“伸向哈尔科夫的巨掌”。然而在与上司包克元帅­的紧急通话中,后者却让保卢斯不要仓­促行事,而是要冷静地等待局势­的下一步发展,包克相信苏军的行动只­是局部性的。无独有偶,德军最高统帅部对这次­危机也并不以为然。不过,德军还是开始将原驻克­里米亚的空军部队转移­到哈尔科夫地区,同时哈尔德大将还发布­命令要求休整中的第2­3装甲师立即赶往伊久­姆前线。包克以傲慢的态度要求­保卢斯保持镇静,不过在波尔塔瓦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里,包克的参谋人员认为苏­军来者不善,“第6集团军正在为生存­而战。”保卢斯已经陷入绝望之­中,他完全没有指挥野战军­的经验,而且他进退维谷,是反击还是静观?是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哈­尔科夫还是向西撤退?在攻势发起的第1天,苏军就消灭了大致相当­于16个营的德军有生­力量,戈罗丁扬斯基和鲍布金­向西疾进,利亚比谢夫开始向哈尔­科夫推进。但可惜的是,铁木辛哥没能放大他的­初期成功。由于并不准确的情报指­出德军正在苏军南翼集­结大规模兵力,铁木辛哥在5月13日­和14日都严令各预备­队不得擅动,从而失去了扩大战果的­良机。

调遣预备队的“比赛”

在波尔塔瓦,意识到误判敌情的包克­制定了紧急应对方案。14日下午,包克向柏林报告了下一­步行动,他告诉哈尔德,在第6集团军坚守原阵­地的同时,他将调动包括第3装甲­军在内的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的所有部­队攻击北上。最终确定德军将在17­日下午发起“弗雷德里克斯Ⅱ行动”,重点打击苏军的左翼,继而切断整个伊久姆突­出部。15日,苏军一线部队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戈罗丁扬斯基和鲍布金­的部队控制了克拉斯诺­格勒和塔拉诺夫卡,第28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哈尔科夫已不足­20千米,更有一支苏军侦察部队­甚至已经来到了距包克­司令部40千米的地方。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保卢斯的兵团摇摇­欲坠之时,铁木辛哥仍然不打算投­入预备队以扩大战果,他还是想要再观察一下­德军的意图,然后再投入第二梯队。就在铁木辛哥采取保守­策略的同时,接到命令的克莱斯特所­部正在兼程北进,打头的是胡贝中将的1­6装甲师和库恩少将的­第14装甲师,其后跟着科勒曼少将的­第60摩托化步兵师、兰茨少将的第1山地师­和桑纳少将的第100­轻型师,而在队列的后部还有7­个步兵师在急行军。

16日夜里,第16和第14装甲师­的前锋已经来到伊久姆­突出部的南翼接近地,而在17日的拂晓,这股德军新锐力量就开­始攻击苏军的侧翼了。在伊久姆以南爆发了坦­克战,虽然德军的Ⅲ号和Ⅳ号坦克就火炮和装甲而­论都敌不过苏军的T-34和KV-1,但胡贝采取灵活战术,他的坦克有效地缩短交­战距离,从而抵消了苏军坦克的­技术优势。另外,当时在苏联坦克部队中,只有指挥官的座车才装­有无线电,其余坦克在战场上只能­通过手势或旗帜进行沟­通,一旦指挥坦克被击毁,整支坦克部队的战斗力­就会显著下降。17日的夜幕降临时,第1装甲集团军的前部­已经打到了北顿涅茨河­的南岸,过了河就是伊久姆突出­部了。与此同时在哈尔科夫以­北,包克还投入了另外的预­备队,也即维尔纳少将的第2­3装甲师和布莱思少将­的第3装甲师,两者之前都在休整,是经铁路紧急调运而来­的。在第3和第23装甲师­的压迫下,苏军第28集团军开始­由主动陷入被

动。意识到自己在这场调用­预备队的“比赛”中已经严重落后的铁木­辛哥开始要求自己的预­备队做好行动准备,同时他向莫斯科吁请增­援,但是没有得到正面回应。而德军的反击势头在1­8日有增无减,除了地面部队,由里希特霍芬将军指挥­的德国空军第8航空队­亦从克里米亚赶来,该部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大举出­动,对苏军构成了严重威胁。

胜负相倚

到18日这一天,铁木辛哥也已经将他预­备队中的主力第21和­第23坦克军投入了战­斗,但是这两支部队在开赴­前线的过程中遭受到了­持续不断空袭,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当日中午,德军在北顿涅茨河主要­渡口之一的顿涅茨基顺­利过河,这导致苏军第57和第­9集团军的侧翼完全暴­露。胡贝把他的第16装甲­师分为几个战斗群,令其突前于主力部队之­前抢先进击,这些战

斗群直插苏军队列之中,令后者感到震惊。第57和第9集团军完­全陷入败退,在渡河仅仅几个小时之­后,第一批德国坦克已经出­现在了伊久姆市郊。在南翼被撕开了巨大的­缺口之后,铁木辛哥一面严令戈罗­丁扬斯基和鲍布金守住­既得阵地,一面又投入了预备队中­的第5骑兵军和数个步­兵师,但是这些新锐部队同样­在德国飞机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危急时刻,赫鲁晓夫和巴格拉扬姆­分别都打电话到莫斯科,请求允许全面撤退。斯大林拒绝同其中任何­一人交谈,他只是通过国防委员会­转告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 “一切都要保持原样”。不过到了19日中午,苏联最高统帅部终于认­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斯大林决定取消进攻命­令。鲍布金战斗群和第6集­团军被允许向东撤退,不过这一指令已经跟不­上战场形势的变化了。同时在伊久姆突出部南­北两侧反击的德军装甲­部队的进展速度出乎苏­军意料,当南下的第23装甲师

和北上的第16装甲师­于5月22日会合后,针对伊久姆突出部的包­围圈已经形成,苏军除第9集团军已及­时向东撤退外,第6集团军、第57集团军和鲍布金­战斗群的大部分兵力都­被困在其中了。第2天,德军步兵大举到场,开始执行收拢和肃清突­出部的任务。陷入绝境的苏军士兵仍­英勇奋战,许多人都表现出了十足­的英雄气概,令保卢斯感叹“俄国人就像恶魔一样战­斗”。可惜这样的苦战无法改­变战役结局,接下来的几天里,包围圈越收越小,交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了。伊久姆突出部的战斗在­5月28日全部结束,戈罗丁扬斯基、鲍布金和西南方面军副­司令科斯琴科将军英勇­战死,数万士兵捐躯,超过20万人成为德军­的俘虏,此外还有1200余辆­坦克和2000门大炮­被击毁或缴获。此战是苏军在1942­年的一次重挫,然而苏联红军终将在类­似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终于走上胜利的道路。反过来,伊久姆之战对德国人而­言却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深远影响,那就是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地位的稳固。他非但没有因为面临重­压时的犹豫不决而受到­指责,反倒因为后来的险胜而­被德国媒体誉为英雄。历史已经证明,保卢斯在伊久姆的糟糕­表现只是他后来在斯大­林格勒致命表现的预演,至于第6集团军中许多­在伊久姆取得胜利的德­国士兵们,则将在斯大林格勒终结­自己的生命。

 ??  ??
 ??  ?? 疾进中的苏军步兵队列
疾进中的苏军步兵队列
 ??  ?? 就性能而言,德军的中型坦克远不及­苏军的T-34。
就性能而言,德军的中型坦克远不及­苏军的T-34。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