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shi

甘洒热血拯中华的朝鲜­籍烈士毕士悌和李秋岳­夫妇

GAN SA RE XUE ZHENG ZHONG HUA DE CHAO XIAN JI LIE SHI BI SHI TI HE LI QIU YUE FU FU

- 文/卢庆洪 卢秀芹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无数旅华朝鲜人也投身­其中,并且很多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曾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灿烂的­五星红旗上,染有朝鲜革命烈士的鲜­血。”在这些国际共产主义者­中,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毕士悌和著名的女革­命家李秋岳夫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毕士悌,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州平、杨宁、杨林。1898年出生在朝鲜­平安北道一个爱国人士­家庭。《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12岁的金勋与家人一­起投身到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并逐渐成长为平壤中学­学生运动领袖之一。李秋岳,原名金锦珠,化名张一志、柳明玉。1901年出生在朝鲜­平安南道中乐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丧父,与母亲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在平壤中学读书时,她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萌生了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而斗争的思想。1919年,朝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争取民族独立的“三一”运动,金勋和金锦珠毅然加入­了反日团体,并勇敢地站在了斗争的­第一线。在斗争中,他们二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终结成了革命伴侣。“三一”运动失败后,金勋遭到日本军警的通­缉,无法继续在国内活动,遂于1919年秋渡过­鸭绿江来到中国。金锦珠则根据朝鲜革命­组织的安排,继续留在国内坚持反日­斗争。金勋来华后,考入吉林省通化县哈尼­河朝鲜爱国人士创办的­新兴武官学校。1920年毕业后,他被派到延边地区汪清­县西大坡“北路军政署”武官训练所任教官。同年10月,日军以重兵“讨伐”延边地区的朝鲜反日军。金勋指挥一个连的部队,在和龙县青山里伏击战­中,一举击毙了日军加纳联­队长,展示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然而,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加之斗争领导人逃往远­东地区避难,反日斗争最终失败。苦闷中的金勋认识到:生活在中国的朝鲜人,要想获得民族的解放,必须与中国人民一起共­同反抗敌人。当他获悉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招生的消息后,毅然于1921年6月­赶赴昆明,化名杨州平,考入讲武学堂第十六期­炮兵科。在校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取得了学科和术科双第­一的好成绩。

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国民大革命

1924年初,金勋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毕业后,婉言谢绝了校方要他留­校任教的建议,改名为杨宁,赶赴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在驻粤朝鲜革命者的推­荐下,受聘为黄埔军校教练部­学生总队教官(技术助教),负责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加入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行列。同年底,在朝鲜坚持斗争的金锦­珠身份暴露。为了摆脱敌人的搜捕,她告别了母亲,只身一人来到广州,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与丈夫相聚。从此,她改名李秋岳,也走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在离开朝鲜时,她写了《流尽最后一滴血》一诗,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体东征讨­伐陈炯明,杨宁与李秋岳二人分别­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第四队上尉队长、东征宣传队队员的身份­参加了东征战役。

他们一个带领学员在火­线上与敌展开殊死搏斗,一个在阵地前积极开展­政治宣传,鼓舞士气。6月,他们又随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了平定滇桂系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以及省港工­人大罢工游行示威活动。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给教官和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夏秋,他们先后被中共党组织­吸收入党,开始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1925年11月,中共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杨宁调任独立团第三营­营长,利用自身丰富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负责训练部队,开展政治教育,对组建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带领部队到高要县­一带镇压反动地主武装,宣传革命思想,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他奉命返回到黄埔军校­担任中校技术主任教官,巧妙地支持校内左派学­生开展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成为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成员。1927年初,李秋岳为了提高自身的­军事政治素质,考入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代女兵。在校期间,她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并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斗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杨宁、李秋岳夫妇被中共中央­派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并研究苏联革命的经验。学习期间,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聪慧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了语言不通的障­碍,掌握了流利的俄语。一年后,杨宁又转到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军事理论和技­术,逐步成长为我党重要的­政治、军事干部。

夫妻携手赴东北,创建抗日游击队

1930年夏,杨宁改名杨林,与妻子李秋岳双双学成­归国,准备到上海的中共中央­军委工作。时逢中共满洲省委(时称中共满洲总行动委­员会)领导请求党中央派遣军­事干部领导武装斗争。鉴于杨林、李秋岳夫妇是朝鲜人,曾经在东南满一带与朝­鲜族人民一起进行过革­命斗争,中央军委即派他们二人­前往奉天(今沈阳市)开展军事工作。9月20日,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了东­满特别委员会,杨林被任命为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10月,他根据省委的决定,在延边地区延吉县茂山­村召开中共延(吉)和(龙)中心县委会议,决定组建汪清、珲春、延吉、和龙四县军委,组织开展武装斗争。随后,他与李秋岳在延边地区­积极进行抗日演讲,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广泛发动朝鲜族群众,夺取反

动地主和反动军警的武­器,先后建立了三支工农赤­卫队(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之一),在东北大地上首次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帜。同年12月,他们组织15万民众举­行了反对日本增兵延边­和纪念广州起义三周年­群众大会,镇压了30多名反动地­主,缴获了一批武器,将没收来的粮食和财物­分发给了贫苦农民,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1931年2月,杨林主持撰写了《东满游击队工作大纲》、《东满赤卫队工作大纲》,成为中共满洲省委指导­建立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开辟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纲领性文献。“九一八”事变后,延边地区各族人民的反­日武装暴动遭到日本军­警的残酷镇压,杨林夫妇被省委调到哈­尔滨工作。杨林就任中共满洲省委­兵委书记。1932年1月15日,杨林与省委书记罗登贤、组织部部长何成湘、宣传部部长聂树先、职工部部长金伯阳等在­松花江中一个沙洲上召­开省委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创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这次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端。会后,杨林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赶赴吉林省磐石县三道­岗巡视工作,向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传­达了省委关于武装抗日­的指示。接着,他与李红光等一起举办­政治军事干部培训班,培养抗日武装

斗争的骨干力量,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发动汉族、朝鲜族群众进行扒铁路、烧枕木、毁电杆、锄汉奸等斗争。6月4日,他以原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组织的特务队(又称“打狗队”)为基础。吸收大批优秀青年,在磐东小孤山主持成立­了东北地区我党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对内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磐石游击队),以磐石先玻璃河套一带­为中心,协助地方党组织和革命­群众进行了分粮斗争,惩办汉奸、恶霸地主,打散了百家长的地主武­装,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政治影响和队伍不断扩­大,为后来南满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诞生打下了基础。李秋岳返回到哈尔滨后,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妇女部妇女委员。接着,她深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偏脸子一带工厂、学校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编演剧目,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呼吁全体民众团结起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因工作表现突出,她受到党组织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1932年1月沙洲会­议后,李秋岳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到珠河县(今尚志市)三股流一带进行秘密的­抗日宣传和组织群众工­作。

恩爱夫妻相别离,革命斗争立奇功

1932年7月,杨林在完成巡视和建立­抗日武装的任务后离开­磐石,赶赴上海参加军事会议,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东北­抗日游击战的有

关情况。会后,中共临时中央军委将杨­林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工­作。而李秋岳因身怀有孕、即将分娩,未能随行。由此,夫妻二人开始了天南地­北的战斗历程。同年秋,杨林在地下交通员的接­应下,经广州、汕头,抵达赣南,出任红一方面军补充师­师长。不久,他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协助周恩来主任在江西­14个县扩红2万余人,整编为10个补充团,亲自负责训练,并将他们输送到红军主­力部队。同时,他还和其他人员一起协­助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整修道路、桥梁,筹集军费,运送军用物资,支援革命战争。1933年3月以后,他相继出任红二十三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指挥红二十三军、红军独立第二、第三师等进行

了反“围剿”作战。因指挥有方,战功卓著,受到红军总司令朱德的­高度评价和红军指战员­的热烈拥戴。6月初,杨林改任红一军团参谋­长,配合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全力进行部­队的整训工作。1934年1月22日,杨林作为朝鲜族代表出­席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仅有的两名外籍委­员之一。(另一人为越南的洪水)会后不久,中革军委考虑到杨林曾­三次进过国内外著名军­校,决定调他到红军大学任­总教官。调令下达后,杨林没有计较职务的高­低,为了不使身份过于引人­注目,他改名毕士悌,对红大学员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7月22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后,毕士悌以民族代表的名­义,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了《拥护红军北上抗日

宣言》,提出:“只有苏维埃及其红军才­是武装中国民众的统帅,抗日的唯一正确代表。”号召全国国民党士兵要­把枪口调转联合红军共­同抗击日本军队。

1932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将珠河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任命李秋岳为县委妇女­委员。接到任命后,她毅然将出生不久的儿­子托付一家农户照顾,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行列。次年10月,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改组­后,她又担任了妇女部部长­一职,与县委主要领导金鲁饮、许亨植等在珠河县的河­东、侯林乡、鸟吉密、石头河子、黑龙宫等地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成立了中共黑龙宫特别­支部,并组建了隶属于反日会­的妇女会,带领她们为游击队打水­做饭,缝补衣服,运送军需,传递情

报,救护伤员,支援赵尚志领导的珠河­反日游击队开展对敌斗­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珠河成为继磐石抗日根­据地之后东北地区又一­个稳固的“红地盘”。李秋岳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李黑子”、“黑李”,与时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珠河区委书记的赵一曼­同为珠河抗日游击区威­震敌胆的巾帼英豪,两人并称“黑白二李”。杨林和李秋岳这对聚少­离多的革命夫妻抛弃儿­女情长,服从组织安排,无怨无悔地投身中国革­命的精神,受到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人的高度赞扬。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时,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中共­满洲省委代表何成湘,在得知了李秋岳的情况­后,即指示中央交通机关想­办法尽快把她从东北调­到中央苏区,以使他们夫妻团聚。何成湘返回东北后,立即向中共满洲省委作­了汇报,并将李秋岳调回哈尔滨,准备护送她到中央苏区。当李

秋岳得知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安排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但由于当时国民党军正­加紧“围剿”中央苏区,东北地区的抗日形势也­异常严峻,李秋岳的中央苏区之行­被延误。由此,夫妻二人失去了最后团­聚的机会。

夫妻二人失音信,献身革命留英名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毕士悌随中央军委直属­干部团踏上了长征之路,由此与妻子李秋岳彻底­失去联系。此后,夫妻二人在牵挂中各自­开始了人生最后的战斗­历程。长征开始后,红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惨烈的湘江阻击战。毕士悌作为干部团的一­员,身先士卒,用刺刀、手榴弹同敌军展开殊死­搏斗。1935年2月,二克遵义之战打响后,他与干部团指战员在“开展战局的关键”时节,一天强行军120华里,夺占娄山关,保障中央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遵义战役后,毕士悌出任干部团参谋­长,在三渡赤水河的战斗中,指挥干部团在贵州省茅­台镇附近与敌展开顽强­拼杀,圆满地完成了中革军委­交给的警戒、掩护任务。在南渡乌江时,他亲率干部团第三营守­卫浮桥,掩护大军顺利转移。4月,中革军委决定从滇北一­带强渡金沙江。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中央­纵队司令员叶剑英亲自­向干部团指战员下达夺­取皎平渡渡口的作战任­务,要求他们务必在“五一”前控制皎平渡。为确保红军顺利过江,毕士悌亲率前卫连一昼­夜急行军180华里,趁夜色掩护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不损一人便占­领了渡口,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战斗任务。紧接着,他又主动率干部团前卫­营侦察排强行军40华­里,以伤亡12人的微小代­价,击溃敌人一个团,占领通安州,巩固了皎平渡渡口,保证了全军顺利渡过天­险金沙江。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干部团名震四方。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中革军委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沙窝(今四川省松潘县毛尔盖­区下八寨乡血洛村)会议的决议,成立了新的红军大学,毕士悌出任特科团参谋­长,负责学员的军事教育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加强对红十五军团­的领导,毕士悌被派到第七十五­师任参谋长。到任后,他向红十五军团官兵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央红军­的训

练技巧和作战方法。在随后进行的直罗镇战­役中,他率部紧追逃窜之敌,歼灭残敌一个营,毙敌师长牛元峰,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2月,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打通抗日路线,扩大和发展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决定将红军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战役命令下达后,毕士悌亲临前沿阵地进­行侦察,制订了突破黄河天险的­作战方案。2月20日晚8时,毕士悌率红七十五师二­二三团第一营乘坐五只­小木船、两只大木船,在清涧县河口附近强渡­黄河。不到一个小时,他们即在石楼县贺家凹­西北登上了黄河东岸,攻占了敌人的碉堡,迫使守敌一个连投降。为了保障后续部队顺利­渡河,毕士悌不顾征途的疲劳,率部迅速向敌纵深阵地­攻击前进,不幸被敌人碉堡中射出­的子弹打穿腹部,倒在了黄河岸边。当战士们纷纷围拢过来­进行救护时,他强忍伤痛,一再催促大家:“不要管我,赶快继续前进!”即使在昏迷之中,他还喃喃自语:“前方情况如何?毛主席过河了没有?”2月22日,当红军主力攻克敌河防­司令部义牒镇时,毕士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仅38岁。毕士悌成为红军时期牺­牲的职位最高的朝鲜族­战士。1934年秋,正当毕士悌踏上万里征­途之时,日本关东军开始疯

狂“围剿”珠河抗日游击区。面对急剧恶化的抗日形­势,李秋岳立即由哈尔滨返­回珠河,担任了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带领群众为赵尚志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制作军服,运送子弹及军用物资,组织救护队抢救伤员。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其爱子因缺少照顾,加之病魔的侵袭,不幸夭折。李秋岳强忍丧子之痛和­严重肺病的折磨,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抗日斗争。1935年春,日本关东军又发动了春­季“大讨伐”,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中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珠河抗日游击区面临严­峻挑战。李秋岳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及珠河中心县委的指­示,率铁北地区革命群众随­赵尚志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转战到延寿、方正一带,担任了中共延(寿)方(正)特别支部书记,组织群众为抗日队伍筹­措物资,传送情报,组建方正县委,完成了方正、延寿抗日游击区的创建­任务。1936年2月,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李秋岳化名张一志,深入到斗争条件更加艰­苦的通河县开展工作。到任后,她重新组建了中共通河­特别支部,并担任了支部书记,亲自起草《通河反日会章程》,利用自身民族成分的优­势。深入到西北河、北六方、二道河子等地朝鲜族农­民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教唱革命歌曲,散发《东北抗日联军临时政府­成立宣言》等传单。张贴标语,组织妇女反日会,秘密发展党员,动员青年参加抗联武装,配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进行作战。仅仅5个月,就建立起了四个反日会­组织,创建了西北河抗日游击­根据地。通河县抗日斗争的迅猛­发展,使敌人惊慌失措。当时牡丹江地方警务统­治委员长中村在给日本­中央警务统治委员长东­条英机的报告中说,“通河已陷入不治之境”, “是一难治的癌症”。他们将李秋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面实施宣抚政策,重金悬赏,一面派出大量军警宪特­进行搜捕。然而,李秋岳面对险境却毫不­畏惧,继续开展抗日活动。8月27日黎明,李秋岳在北六方屯组织­妇女做军鞋时,不幸被伪满警察逮捕。在通河县日本宪兵队,她经受住了敌人的政治­诱降和严刑拷打,始终未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而后,敌人多次劝她写“反满抗日悔过书”,她却义无反顾地写道:中国“东北得到解放,祖国朝鲜也能解放,自己能为此出一把力感­到非常光荣!要改变我的思想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亡国奴要求解放自­己的祖国是没有错误的”。同时,她还对日寇的侵略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日军特务工作班认为她“没有悔过之希望”。于9月3日将她押赴通­河县城西门外刑场杀害。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等口号,牺牲时年仅35岁。李秋岳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割下她的头­颅,悬挂在通河县城,用以恐吓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政府将其遗骸­安葬于通河县烈士陵园。

 ??  ??
 ??  ?? 毕士悌(1898-1936)
毕士悌(1898-1936)
 ??  ?? 李秋岳(1901-1936)
李秋岳(1901-1936)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