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浅谈董寿平绘画作品之­笔墨意境

刘琼

-

在上个世纪中国画坛上,董寿平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卓然超群的。他精研山水、松、竹、梅等,他的画,既承袭了唐宋以来的菁­英,又善于融汇各家之长为­己用,格调高雅,气势豪迈,韵味悠长,有董梅、寿平竹、寿平松、黄山巨擘之美誉。值董寿平先生诞辰11­2

周年之际,重新品读董老的艺术臻­品,仅就董老绘画作品之笔­墨意境做一浅议,藉以缅怀先生。

笔墨,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所谓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在用笔中要体现出墨气,在运墨中要见到笔势,墨法之妙全从笔出,二者必然兼得。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笔墨和意境二者有相互­为用的关系,既要相 称,又要相应。单讲笔墨而布局立意不­得其当,不免仅只玩弄笔墨而已;布局立意容有可观,而笔墨不及,则难免成为庸俗之作。清代布颜图在所著《画学心法问答》中,有这么一段画论“:古云:境能夺人;又云:笔能夺境,终不如笔、境兼夺为上。盖笔即精工,墨即焕彩,而境界无情,何以畅观者之怀。境界入情而笔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赏鉴。吾故谓笔墨情景,缺一不可,何分先后。”对笔墨和意境关系的论­述可见一斑。

纵观董老的艺术臻品,无不传达出作者扎实的­笔墨基础和对创作对象­独特的见解,以及洒脱自如的表达方­式,心手相应,近似天籁。

董老画梅,早年师法王冕,多作墨梅,后又学金农红梅之法。中年入川之后,从写生入手,深入观察梅花的生长过­程,取梅树轩昂挺拔之态和­傲寒不屈

60的特性作为创作的­依据,多做粉梅。上世纪 年代

摘 要:山西籍的书画大师董寿­平,毕生为弘扬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其作品笔墨功力深厚、意蕴悠长,充分反映出大自然造化­之美,其意境通过笔墨传神,笔墨又将意境升华,是笔墨意境的高度凝练。

关键词:董寿平 笔墨 意境

之后,在此前的基础之上自创­繁枝密萼、绚丽夺目的“朱砂红梅”。

96伊177此幅《报春图》(图一),尺寸 厘米,钤印:董寿平(白文)、寿平书画(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款识:报春图,丁卯嘉平月,八十三翁董寿平写。红梅的主干用焦墨勾勒­和点苔,用枯笔皴出树身的纹理,赋予它的阴阳面和立体­感,躯干苍劲,充满质感和沧桑感,用力沉稳,亦拙亦巧,极尽曲折之美;画面下方大枝小枝互相­穿插,自然得体,极具空间感,小枝自由舒展,直立向上,寓意分明,从背景看分明是一枝老­梅,但画面绚丽而浓艳的梅­花竞相开放,衬托出老梅树老心不老,雄风犹在,老而弥坚,老而弥香。董老创作此幅作品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淡泊名利,为人低调谦和,专心致力于振兴民族文­化,通过笔墨传达出“丹青不知老将至”的人生信条。

董老笔下的墨竹,妙趣横生,构图神奇,用墨简练。雨中之竹,除最大限度利用墨的浓­淡外,又以清水点染,使墨竹水气淋漓,雨点显现;风中之竹,竹竿挺拔,枝叶迎风舞动,刚柔相济,摇曳多姿;晴日之竹,枝叶向上,生意盎然;雪中之竹,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留白处尽显雪意,竹叶苍劲有力,如刀似戟。启功先生曾说:董先生画墨竹,风枝雨叶,潇洒自然,在画竹的历史中,一时找不出他是哪家哪­派,从文与 可、赵子昂往下数,到夏仲昭、郑板桥,都对不上口径。但他绝不是凭空臆造。我常在他的墨竹作品前,远看、近看,总觉得枝枝叶叶是书法­的点画,而整体又是一片活生生­的竹林。此幅《兰竹双清》(图二),尺

133伊67

寸 厘米,钤印:董寿平(白文)、寿平书画(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款识:戊辰夏日,董寿平写。画面一丛劲竹从石侧挺­立而上,竿健而挺拔,以淡墨写出竹竿,以浓墨撇写出竹叶,竹叶下笔劲利,墨气浓重,收笔成秃笔,参差错落,一放一收,顺逆往来,每一片皆体现书法的用­笔;布局疏密有致,结构紧密严谨,构图前后以浓淡显出不­同层次,画石连勾带染,寥寥数笔,简而有神,但也以墨色的浓淡,由近及远,给人造成曲折悠远、回味无穷的意境。兰叶或仰或俯,颇有神韵,整幅作品用笔干练潇洒,墨色不为巧制,尽显自然。我国传统绘画强调书画­同源,书法注重笔力,画法注重线条,书画共同讲究“骨法”“、骨气”。因此,自古以来画家往往以书­法中篆、隶、草书、飞白等笔法渗入画中,达到妙笔纵横、奇趣横生的境界。董老早年研习二王书法,崇尚“二王”之骨肉停匀、轻灵婉转的秀美风格,所绘竹竿、竹枝、竹叶、竹节,皆以书法的笔墨入画,其节奏感、力度、抑扬顿挫宛如书法用笔­上的轻重疾徐,顺逆顿挫一般,笔笔到位,炉火纯青,因此“寿平竹”是对“写竹还应

八法通”最好的诠释。

松树正直,朴素,不怕严寒,象征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代表中国人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气节。因此,苍松是董老老年后创作­的主要题材,精品也多出自这一时期。董老画松,强调“物我两忘”,画松的过程,也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松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松,松即人,要做到人画松而松化人,人与松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画松完全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宣泄。要用苍松坚挺、不畏严寒的性格来运笔­作画,这样画出的松树才能充­满生机,才能达到“画有尽而意无穷”、“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的境界。

176伊96此幅《南山高松》(图三),尺寸 厘米,钤印:董寿平(白文)、师造化(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款识:南山有高松,直上数千尺;柯叶长青青,年龄自绵力。乙丑仲春,董寿平写。董老的这幅苍松图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阐释,画中孤松独秀,顶天立地,在画面中独占三分之二­篇幅,主干刚劲苍朴,枝干用湿墨皴擦,枝虬干曲,苍拙而劲健,双笔松针疏密有致,郁郁葱葱,华盖亭亭,气势昂扬,深深地烙上了董式的烙­印,因此有“寿平松”之美名,深受大家喜爱。

在董老的笔下,墨有自然的灵性,成就了万物之

251伊118光彩。此幅《泼墨云山》(图四),尺寸 厘米, 钤印:董寿平(白文)、寿平八十以后作(朱文)、丹青不知老将至(白文);款识:己巳岁首,董寿平泼墨。作品以泼墨为主笔,用墨浓、重、焦、淡相渗迭,凸显出用笔的凝练和沉­健,画面的留白留黑处,落笔大胆,点染细心。整个画幅结构颇具匠心。近景以松石为主,浓墨下笔,准确、老辣,极富力度,中景于烟风云雾当中,群山若隐若现,意象迷离,远景用焦墨和淡墨所绘,烟云氤氲,虚而不空,整幅作品在云与山接与­未接之处留白,画面暗含绵延无尽之意­蕴。作品在经营位置上计白­当黑、虚实结合,左半部上虚下实,树为主体,右半部上实下虚,山为主体;上半部左虚右实,下半部左实右虚,这样的虚实对比,从而感觉到了灵动多变­的气韵,符合中国古代“太极学说”和现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给人以一种空灵、伟峻、超脱、高古的艺术感染力,显示董老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左上方空白处题款,笔力遒劲、结体完美,章法自然而生动,与绘画相得益彰。董老笔下的山水,潇洒自如,气韵生动,章法恢宏“,充分表达出大自然造化­之美,博大幽深之美,雄伟俊俏之美”,从而被称为“黄山巨擘”。

笔墨和意境是作品的灵­魂,一幅优秀的作品无不是­从这些方面所体现的。它不仅从表现形式、手法、风格等外在形式与技巧­给人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还在笔墨意境­方面的美感,更多地体现了画家的人­品与修养,归结于画家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文学修养及­对生活的感悟。董老曾讲“:画家的品德、修养、气质、思想等方面的精神境界­和深度,都将毫不掩饰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作为一个画家,应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精湛的技巧,才能创造出画品高尚的­作品。欲求画品高,画家本身的品德也必须­高尚。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这不能由主观意愿所定,而是取决于画家本人的­素质,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态度。”

董老数十年师传统、重品学、师造化,作品中蕴含的笔墨意境,是以生活为源,以书法为骨,以气韵为主,以精神为本,因而他的画风清新典雅,苍劲古朴,笔墨精妙,加之不断创新,因此创作出优秀的极具­民族气息的时代佳作。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  ?? 图三 董寿平《南山高松》
图三 董寿平《南山高松》
 ??  ?? 图二 董寿平《兰竹双清》
图二 董寿平《兰竹双清》
 ??  ?? 图一 董寿平《报春图》
图一 董寿平《报春图》
 ??  ??
 ??  ?? 图四 董寿平《泼墨云山》
图四 董寿平《泼墨云山》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