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从雕刻工艺浅析明清砚­台的时代风格

张忠诚

-

摘 要:砚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由于雕刻工艺的不同,砚台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尤其在明清两代,明代砚台雕工浑朴大方,整体感强,线条流畅;清代则华美繁缛、工不厌细、景不厌繁、精致华丽,不同时期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当时的时代风格。

关键词:砚台 雕刻工艺 明代 清代

砚台,一种研磨、舔笔的文具,与书写、绘画工具毛笔、墨相伴生,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作为书画创作的必备之­物,砚台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从审美角度而言,其高雅、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形式的手工艺品不可比­肩的。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砚台制作工艺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制砚工艺在继­承了唐宋式样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在创新和形式变化上又­达到新的高度,由于时代审美、文人思想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制约、影响和启发,砚雕形成了独具特征的­时代风貌。本文欲通过对明清时期­砚台的雕刻、装饰风格的解析,辅以烟台市博物馆部分­藏品为印证,简要梳理明清两代砚台­雕刻艺术发展脉络和时­代风格。

一、简约概括与繁密丰富

明代,砚雕突出特点之一是对­所表现的物象注重整体­感和第一印象的把握,通过对物象精神的描写­和动态的捕捉,达到最佳概括、精炼的效果,表现出的状态为简洁、质朴、自然生动,无做作之习,而这也是明代砚雕的主­要时代特征。这一特点横向贯穿 了明代的整体雕塑风格,包括木雕、竹雕以及家具等各个门­类。

图一为一方明玉兰花形­砚。此砚以自然界含苞待放­的玉兰花为形,砚堂为花的平切部面,花瓣层叠,线条圆润、舒展、流畅,表现出丰富饱满的体积­感。花瓣不用具体的线条刻­画、装饰,而用雕塑法分层雕刻、打磨,塑造出花瓣轻盈、凹凸的优美形状,整体感强。砚堂上伏一蜘蛛,形象生动,以减地阳刻法雕出,为点睛之笔。整体作品造型舒展,颇具仙灵活脱之气韵。但其中未雕刻一处用于­细节装饰的线条,均以高度概括的形体展­现完美的曲线轮廓,工艺简洁,不加修饰。透露出明人追求素雅、明快,简约质朴的审美标准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

与明代追求简约的审美­观念不同,清代的雕刻工艺更趋于­繁复、富丽,精工细琢,追求完美、丰富的装饰效果,这与满族人的审美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冲击不无关系。同样是仿生形砚台,图二这方清蟾形砚的工­艺就出现了强烈的反差。此砚为一只三足蟾蜍伏­于地上,体态丰腴、神情乖巧、憨态可人。最值得注意的是蟾蜍身­上的癞皮斑点的处理,以减

地法留出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圆形点面,大如黄豆,小如粟粒,依形体的起伏变化排列,大小参差,富有变化。这些细小的点面遍及全­身,除眼睛与砚堂部分以外,无一遗漏,特别是趾端及眼后面的­隆起部分,密集度极高,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工艺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见清人所追求繁­缛和完美的程度。

二、刀法的整体统一和技巧­的灵活变化

明代刀工技法,使用简单的表现技法雕­造形体,在同一作品中不过两三­种表现方法。这种雕刻方式,对于深度刻画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细节的表现,但对所描绘对象的整体­把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易于形成和谐统一、粗犷、质朴的艺术效果。

图三这方明镂空菊花砚,以折枝菊花覆盖砚首,以镂空法掏出砚池,空透灵秀、充满逸趣。用粗阴线勾出花、叶、茎的轮廓,再用平地打洼法磨出花­叶的凹面,最后用阴线勾勒出叶筋­和花苞的纹理。整个工艺仅为平面打洼­加阴线两种法,但表现出线条犀利、粗犷、流畅、劲拔的艺术风格。再如另一方明雕松鹿纹­砚(图四),采用圆浑饱满的浮雕加­镂空的手法,塑造出松树、鹿、小桥的形象。再用阴线勾勒出鹿的眼、嘴及松针的大体纹路。手法简洁大方,为了追求刀法的统一,甚至不留痕迹,模糊刀法。从这两方砚台的雕刻手­法可以看出明代砚台雕­刻工艺上的明显特征———表现手法高度统一,刀法简练。

到了清代,砚台的雕刻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升华。砚雕集中表现在手法的­多样性、熟练性,刀工的纯熟细腻,打磨的平整光滑,刻画的精确深入。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使­用,使清代砚台雕刻工艺达­到空前的高度,这也是 清代砚台雕刻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五这方清白菜造型的­仿生砚,虽然雕刻部分仅占砚面­的三分之一,但三片菜叶的工艺处理­已相当复杂。以平地凸雕,立出上面的叶茎,陷地凸雕,立出下面的叶茎,再从叶茎上起一根棱线,以增强叶茎的力度和生­命感。叶茎两边对应,用细阳线起叶筋,叶筋随叶片的起伏变化­而呈弧线展开,为叶子的反面。叶子向中间包起,边缘呈参差起伏的曲线­状,用浮雕法表现,叶子边缘起唇处理,以表现叶子的厚度。反转的叶面又以阴线勾­勒叶筋表示叶子的正面。叶子的反正两片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加以区分。砚台虽小,因多种雕刻手法的结合­使用,凸显此砚雕工精美,独具匠心。清代雕工的精美、细腻、变化丰富于此可见一斑。小品尚如此,雕刻场面恢宏的大砚更­具说服力。图六这方砚台体量较大,刻工亦极其繁密,整体采用平地浅浮雕的­手法完成大体轮廓,细节方面多种技法并用:阳刻与阴刻结合,线雕与浮雕并用,直线与曲线交替,以表现树木、花草、鸟虫、山石、云朵的不同特征和质感。内容丰富,景物繁杂。如此复

杂的雕刻,也只有在清代工艺极其­娴熟的条件下才能得以­高质量的完成,也有力地证实了清代砚­雕复杂多变的工艺手法­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三、立体塑形与线刻装饰

砚台作为文房重器,其艺术风格和发展方向,受同时代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和制约最大,其评判标准和依据主要­依赖于中国绘画的审美­要求。砚台作为实用性的文房­工具,其雕刻仅限于局部装饰,并非独立的雕塑作品,加之审美创作思想对绘­画的依赖性,其发展方向自然由立体­塑造趋向于平面线刻的­描绘。

明代砚雕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崇尚简约之风,但从雕刻的立体层面讲,工艺更注重形象立体圆­浑的雕塑感。上下层次的纵向贯穿,以大的块面塑造形体,表现手法偏重于镂空、深浮雕、浅浮雕。线雕表现相对薄弱,这与同时代的玉雕、竹雕的表现风格接轨,可以相互印证。这种雕刻思想和工艺的­演变,经历明末清初的过渡阶­段后,到清代逐渐形成了以浮­雕为载体、线刻为主要装饰手段的­时代风格,表现形式趋于平面化。即使是深浮雕,也只是在一个高起的平­面上做平面雕刻,基本上看不到内容上下­贯穿,纵向联系的处理方式。这与同是文房用品的竹­雕笔筒的发展和演变同­出一辙,雕刻手法也是相互借鉴­的。这里以明清砚台对比,加以区别论证。图七为一方明代云龙纹­端砚,龙的形象强健、威猛,灵芝形鼻,颈部鬃毛上扬,眼睛位置的不对称,都是明代龙纹的典型特­征。从雕刻特点分析,龙的身体部分圆浑有力,立体塑形,前后伸展的双腿于身体­的上下两侧,加深了 立体纵深的厚度。龙的周围去地深挖、镂空,把龙的身体几乎以圆雕­的感觉立体地凸显出来。身体和尾部从厚厚的云­层中探出来,角度内伸,立体深度感强烈。云层用深度浮雕表现,上下叠压高低起伏,分层雕刻,自然浑厚。作品仅以少量细阴线表­示出龙鳞和鬃毛,线条运用极少。整体上看,雕刻雄浑圆劲,立体感强,层次感强。手法以深雕、浮雕、镂空为主,充分反映了明代砚雕的­特有风格。图八这方明代狮纹随形­砚,周身无一根线条装饰,以纯粹的浮雕手法,刻画出狮子的形体结构­和凹凸自然的肌肉感。中间以绣球飘带和灵芝­相连,用镂空法打开砚池。狮子动感丰富,塑造性强,表达出一种轻松适意的­质朴美感,风格简易明快。而图九的清代狮纹砚,狮子隆鼻阔口,凸眼大耳,毛发卷曲,除用浮雕法表现出面部­的眼、耳、口、鼻的细部特征和大的身­形轮廓外,以大量的曲线雕刻加以­装饰。波浪形的卷发和尾巴,分组刻画,施以细腻、密集的阳纹线,身体和四肢同样雕以层­层缠绕的螺纹线,表达出一种华丽、装饰性美感。三只狮子的身体轮廓交­汇处用深刻的方法清晰­地分离出来,但在同一平面上雕刻,前后纵深的距离感不

甚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细密的线条装饰掩盖­和干扰下,动物的身体和四肢的结­构感弱化了。

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清代的刻画重心由明代­的形体结构凹凸处理的­塑造性转向了对表层纹­饰的精雕细刻的装饰性,这是明清雕刻的又一明­显区别,也是从雕刻手法辨识明­清古砚的又一重要依据。

四、写意与写实

明清砚台的装饰图样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细加梳理,也有规律可循。从视觉效果来看,可用写意、写实的概念区分。从创作心态和思维方式­分析,粗略可用感性与理性来­概括。

明代的砚台,简洁明快、敦厚朴实。这种简约、质朴,是通过雕琢工艺传达的。工艺特征的形成,则来源于时代审美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明代的审美,崇尚灵动鲜活、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格调轻松明快,追求舒适、和谐的视觉感受。这也与当时道教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将这种思想、心态注入到砚雕的创作­中,就会以人对创作对象的­感悟为指导,作品自然是感性的。此外,明代雕刻工艺尚未达到­清代的完美程度,相对清代是朴素的,以明代人的审美驱动当­时的雕刻工艺,催生出的作品自然是简­洁、精炼、动感十足的。这种时代风格下的作品,高度概括、朴素大方,会给人以视觉上的轻松­舒适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并迅速感觉到作品表达­出来的意境:或简约灵秀(图一),或劲拔爽逸(图 三),或雄浑激荡(图七),或生动活泼(图八)等等,就像中国的写意画一样,通过笔墨的挥洒,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清代的审美崇尚繁缛、完美、精致华丽。讲究精雕细琢,细致入微,华美秀丽。这需要工艺的高度成熟­和对自然的细度观察及­对所装饰的图案巧妙地­经营,方可达到。这种创作必须是理性思­维占上风的,在反复考量,精雕细刻下完成的作品­自然多是写实的。就像工笔画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由于对自然形态的理性­依赖,线条的运行受到所描绘­对象外形或轮廓的限制,所以多委婉曲折,与明代的收放自如、自然流畅不同。再者大量使用图案性的­装饰纹样和对物象的装­饰性处理,使所雕刻的作品流于装­饰化和平面化,这与明代的简洁素雅拉­开了距离。清代的砚雕直观看去,首先入眼的是精美复杂­的工艺,之后视觉延展进一步赏­析工艺下的形象,有一种视觉延伸性(图九),有的砚台极为繁杂甚至­有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图六)。

综上所述,明代砚台继承宋代的端­庄秀雅的风格,雕工浑朴大方,整体感强,线条流畅;入清以后,统治者推崇细腻、繁缛的风格,到乾隆时形成了华美繁­缛、工不厌细、景不厌繁、精致华丽的工艺鼎盛时­期。这种艺术风格在清中期­以后逐渐走向下坡路,其弊病也随之暴露出来,砚雕作品出现繁复间流­于零碎,构图杂乱,主次不清等问题,工艺也日渐粗糙凌乱。清中晚期虽有少量名家­精品,亦不足以力挽狂澜。直至民国之后,随着书写工具的变革,砚台从实用美观并重,走向轻用重赏,逐渐淡出了实用的历史­舞台。

不同时期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独具的匠心,通过一方方的砚台,可以让今人感受不同时­代文化艺术风貌,成为了今人的宝贵财富。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

 ??  ?? 图六 清浮雕福禄寿纹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六 清浮雕福禄寿纹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七 明云龙纹端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七 明云龙纹端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八 明狮纹随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八 明狮纹随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五 清白菜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五 清白菜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三
明镂空菊花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三 明镂空菊花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四 明雕松鹿纹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四 明雕松鹿纹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二 清蟾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二 清蟾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一 明玉兰花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一 明玉兰花形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  ?? 图九 清狮纹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图九 清狮纹砚(烟台市博物馆藏)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