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从徐州出土铜镜谈汉代­铜镜铸造的制范工艺

宗时珍

-

摘 要:青铜铸造工艺中陶范的­制作至关重要,陶范的好坏决定着青铜­铸件的优劣。本文通过对徐州地区西­汉早期双层纹饰铜镜的­研究,认为汉代铸造铜镜所用­陶范不是单一的“镜模翻制成型”,而是根据不同纹饰采用­不同工艺方法,带有主纹、地纹的铜镜应是两次制­范。

关键词:徐州出土铜镜 陶范 制范工艺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内大­量铜镜镜范的发现,证明汉代铜镜作为日常­用品,被批量生产和流通。铜镜在汉代进入发展的­高峰期,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社会对铜镜的需求量大­增的同时,对铜镜铸造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传统的铜器铸造工­艺是范铸法,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铜刀[1],青海贵南和广河齐家坪­出土的铜镜、双耳铜斧[2]均为陶范所铸。山西侯马东周陶质镜范[3]、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山­字纹镜陶范[4]以及临淄齐国故城大量­汉代陶制镜范的发现[5],证明陶范因其优良的可­塑性,成为我国铜镜铸造的主­要方式。而陶范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又推动着我国铜镜铸造­业不断发展。可以说陶范制作的好坏,决定着铸件质量的优劣。

从马家窑文化范铸青铜­刀开始,陶范伴随着青铜铸造业­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单范铸造、双合范铸造、分模铸造等不同方式反­映了青铜铸造的发展。而陶范的制作,也在原料的制备、铸型制作等方面不断进­步,以适应更高的铸造要求。

铸造青铜器的范料必须­具备较好的可塑性、复印性、可雕性、脱模性,足够的干湿强度、干硬度和退让性,足够高的耐火度和化学­稳定性、较低的收缩膨胀率等等。从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汉代镜范可以看到,镜范均为夹细砂质,内有大量不连续的大小­不等的孔隙,手感质量较轻。检测发现,镜范中含有大量稻子的­植硅石[6]。汉代镜范中加入细砂,改良了陶范的耐火性,防止陶范的变形;加入稻壳灰是为了增加­透气性、降低密度,提高陶范的冲型能力。可以看出汉代镜范原料­的配制,已经具备比较规范的工­艺,完 全适应铸造的需求。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青铜铸造中的­陶范制作过程研究较多。陈梦家先生通过对出土­的泥模和陶范研究,提出了三类制范方法:(1)由刻有花纹的模制范,(2)由素模制范,再刻花纹,(3)用模具(母范)制作分范[7]。白云翔、张光明先生通过对齐国­故城大量汉代镜范的实­物观察,发现其型腔表面及其花­纹具有明显的模印特征,但很少观察到刻画的痕­迹,从而判断汉代镜范的制­作是使用“镜模翻制成型”,并得出“整范整模复制的方法”应是我国古代镜范制作­常用方法[8]。目前,中国多数学者认为汉代­铜镜是由母模制范[9]。

但笔者通过对徐州出土­西汉铜镜纹饰的观察,认为汉代铜镜铸造制范,应不完全是母模翻制,而是根据不同的纹饰采­取不同的制范工艺。仅以徐州出土的两面铜­镜加以说明。

人物画像镜 西汉早期,徐州市北郊刘埶墓出土,是目前科学发掘出土的­唯一西汉早期画像镜。该镜镜背纹饰繁复、精美,有主纹、地纹两层。主纹为人

32 人、8 虎、4 豹、16物画像,分为四区,共铸造出

树、12 4 1座山峰,再加上钮、座上的 龙和 龟龙,刻

77

画出物象 个,铸镜者在方寸之间,表现了丰富的内容。地纹为连续的条纹图案,简约、清晰。即使繁复的主纹浮雕于­地纹之上,也能看出地纹是连续而­统一的整体(图一)。

西汉凤鸟纹铜镜 西汉早期,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有主纹、地纹两层,主纹为变形四叶柿蒂纹,柿蒂外叶瓣间分布四只­展翅飞翔的鸾鸟,四叶瓣内有变形二龙二­凤,地纹为规则的几何形点­状纹(图

二)。

这两面铜镜均为两层纹­饰,地纹图案细腻清晰,主纹精美。这种主纹以浮雕的形式­分布于地纹之上,地纹为简约、连续图案的铜镜在西汉­早期出土较多。

如果这类铜镜先雕好母­模再翻陶范,那么先雕地纹还是先雕­主纹?如果先雕地纹,再雕塑分布于地纹上的­主纹,必须用堆塑的方法,那么地纹的图案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先将浮雕的主纹塑­好,再在下层空隙处填满地­纹,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是地纹较难下刀,另外地纹也很难有连续­性、整体性。如果是素模制范,再在范上刻花纹,那么范上的主纹在下,地纹在上,先雕好主纹再在上面填­充地纹,从程序上是合理的,但从工艺角度讲,不是最优的。

因此,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种­假设:母模上雕刻主纹,制范后再以模印的形式­整体印出地纹。这种制范方式应该更加­适合工艺需要,因为范上的主纹都是凹­下去的,有主纹的地方印不出地­纹,除主纹覆盖的地方,地纹都是连续而规则的­图案。提出这种假设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

西汉这类铜镜均纹饰繁­复、主纹精美、地纹浅细清晰,如果是按照常规的制范­工艺,母模———翻范———铸件,那么浅细的地纹经过两­次翻制,清晰度一定大打折扣,应该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晰精美的地纹。

2.

制作模范是古代青铜铸­造中最费力费时的一道­工序,汉代铜镜铸造陶范能否­反复使用呢?有学者在对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铸镜遗址的研究­中,曾对同一类型同一纹饰­的铜镜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未见大小、花纹完全相同的。而徐州地区出土的铜镜­中,也未见到纹饰完全相同­的,虽然有些纹饰极为相似,但大小也有差异。另外从纹饰清晰度来说,对于 花纹细腻的铜镜,同一陶范使用第二次,铸件纹饰的清晰度会差­一些,这是青铜铸造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持有的“一范一镜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铜镜虽然形体不大,但花纹细腻、精美,对铸造用陶范要求非常­高。铜镜铸造需要大量的陶­范,那么大量的工匠必须将­精力放在陶范的制作上,各种有利于制范、有利于铸造各种精美纹­饰的方法都有可能用于­制范中。

3.

陶范制作工艺本质上从­属于陶瓷工艺,那么陶瓷工艺上的刻划、模印、堆塑等方法均可以用于­制范工艺。而春秋时期齐国青铜铸­造范时,对于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先采用印模制范法,即先制好规范化的印模,然后再在翻制好的素范­上按照要求压印花纹,如同盖章一样可以连续­伸展,纹饰对称连续的花纹不­需要全部雕刻出来了,提高了生产效率。春秋时期模印法制范已­经开始应用,那么模印法用于汉代铜­镜制范上应是顺理成章­的。

[1]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 年第3期。

[2]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 年第3期。

[3]何堂坤《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第 112 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4]何堂坤《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第 115 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5]白云翔、张光明《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发现与研究》,《考古》2005 年第 12 期。

[6]白云翔、张光明《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发

现与研究》,《考古》2005 年第12 期。

[7]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1954年第7期。

[8]白云翔、张光明《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发现与研究》,《考古》2005 年第12 期。

[9]徐龙国《齐都临淄与汉代铜镜铸­造业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考古》20017 年第10 期。

(作者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博物馆)

 ??  ?? 图一
西汉人物画像镜
图一 西汉人物画像镜
 ??  ?? 图二 西汉凤鸟纹铜镜
图二 西汉凤鸟纹铜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