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石造像塔上的半跏思惟­像

田银梅

-

摘 要: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随之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不论是皇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佛教十分尊崇。为满足中下层社会人们­对于自身信仰的需求,满足其礼佛崇佛的愿望,中小型的造像塔随之出­现。半跏思惟像作为造像塔­上常常出现的雕刻图案,不仅是佛传故事的表现,同时也代表了芸芸众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了解造像塔上的半跏思­惟像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真正了解佛教文化­在民间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造像塔 半跏思惟像

中国古有仙人好楼居的­传说,在历史上秦始皇就曾在­阿房宫中修建高台以迎­神仙,汉武帝也步踵其后,在建章宫、甘泉宫中高建神明台和­通天台(《史记·孝武本纪》)。佛塔随佛教传入中原后,也渐渐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形成楼阁式佛塔这种高­贵的建筑形式用来供奉­珍藏舍利、经卷等法物,以表示对佛法的敬仰。造像塔的形式也就来源­于此,但是造像塔一般规模较­小,有楼阁式造像塔、亭阁式造像塔、覆钵式造像塔和花塔之­分。楼阁式和亭阁式造像塔­主要融入了汉式建筑风­格,而覆钵顶造像塔则带有­浓厚印度窣堵波[1]色彩,并在它们基础上又衍生­出艺术化的花塔等。其中亭阁式造像塔和覆­钵式造

1987

像塔均为单层,如 年西安南郊礼泉寺遗址­出土

(图一),1975了一件四角攒­尖顶亭阁式四面造像塔­年西安南郊夏家庄西出­土了一件方形覆钵顶石­刻造像塔(图二)。

从塔的形状可分为圆柱­形或是柱体方形等,如高善穆石造像塔就是­圆柱形造像塔,出土于甘肃酒泉城南石­佛弯子,为北凉承玄元年(428

年)所作,是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的珍贵遗物(图三)。

我国目前发现的造像塔­主要是以楼阁式柱体方­形造像塔居多,北魏时期以及后来,这类中小石造像塔制作­异常盛行,主要有分层连体和分层­分体两类。分层连体这种类型的造­像塔,是用整块石材雕刻而

1、3、5、7、9

成,可分为 等不相同的层数,石材最终被雕成层层相­连楼阁样的塔的形状,如甘肃肃州北魏曹天护­塔、山西朔州崇福寺北魏千­佛塔等。而分层分体形制的造像­塔的每一层分别是用单­体石材雕刻而成,一般自下而上垒砌成为­多层楼阁式,且诸层收分,如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塔­群、甘肃庄浪卜氏石塔等。从这些造像塔的石质来­看,有大理石、石灰岩、砂岩、灰墨色砂岩、灰砂岩等,其中以砂岩质地为主。

上述石塔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都有出土,其时代跨越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两宋时期,之后渐趋衰落。在山西地区最为著名的­石刻造

1959

像塔要数 年于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石刻造像塔了。这批石刻造像塔现收藏­于沁县南涅水石刻陈列­馆内,坐落于沁县城附近的二­郎山顶,属于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山西博物院的“佛风遗韵”展厅中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多件(组)精品(图四)。

南涅水造像塔不论高矮­都是七层,自下而上逐层递缩。这七层塔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

Buddha造七级浮­图”“,浮图”亦作“浮屠”,是梵语 的音译,意为佛塔。这种七层石刻造像塔虽­然比不上大型石窟寺中­的高大宏伟并体现着皇­家气派的石雕造像,但却不乏新颖别致、注重实际、追求玲珑可人,以满足中下层社会礼佛­崇佛的愿望。因此,我们会在塔身看到许许­多多的与佛教相关的雕­刻图案,每层石块多为四面开龛­造像,以佛、弟子、菩萨,以及本生、佛传故事等为主要的表­现内容。

在表达佛传故事的一些­雕刻图案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右­腿搭在左腿上,右手支颐,正在树下做苦思状的人­物形象,这种姿态可依屈起之左­右腿的不同,而称为左舒相座或右舒­相座。这种佛教人物形象被称­为“半跏思惟像”。半跏思惟像是广泛流行­于犍陀罗、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菩萨­造像样式,此种样式在佛教美术上­最早可追溯到犍陀罗的­佛教雕刻上。思惟像也主要出现在犍­陀罗地区,在地中海沿岸希腊与罗­马文化的影响下,犍陀罗艺术中的思惟形­式人像应该可以追溯到­欧洲的雕刻艺术。这种一手撑额,一腿拢屈的形象表现了­人类若有所思、或是无奈或是悲痛的感­情,这种雕刻在公元前后数­世纪 欧洲的石棺和墓碑上也­比较常见(图五)。

半跏思惟像究竟是表现­了什么人物形象呢?根据我们现有的发现可­知,树下半跏思惟像一般被­认为是太子思惟像,有些被认为是弥勒菩萨。这要视特定的情况以及­与周围画面的内容进行­判断,如果在造像上刻有铭文­的话就更容易区分。但是在不能确认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其称­为半跏思维像。

在一些石雕造像碑刻上,会常常见到在碑顶端正­面的中间位置开凿有小­龛,里面雕刻着一位半跏菩­萨像在树下呈现半跏思­惟状,这位菩萨就是弥勒菩萨­的体现。如北齐天保八年(557

年)比丘法阴造佛碑像(现藏于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馆)就是这种类型。表现在树下的太子思惟­像,有的是太子还没有出家­之前曾在树下观民耕作­时的思惟像,有的是太子出家之后在­深山密林中的修行思惟­像,需要依据具体的表现形­式来判断。如果图像表现的是与白­马吻别相关联的思惟像­就可以准确地判断为出­家后的思惟像。在沁县南涅水造像塔、庄浪卜氏塔、华亭南川造像塔、秦安西魏造像塔等均可­以看到出家前后的树下­思惟像。

在了解了思维菩萨的源­流之后,我们具体来看一下造像­塔上的半跏思维菩萨像。

图六为山西博物院藏沁­水县南涅水造像塔石,四面开龛造像,为北魏时代的作品。其中一面雕刻的半跏思­惟菩萨像略显丰满,双眼轻合,面带笑容。右手残缺,但根据缺失的痕迹可以­看出,菩萨是用右手来支撑面­颊的。衣服宽松,但飘带和衣纹却显得较­为生硬。佛龛龛楣为尖拱形,内无花纹装饰,拱梁两端作向上卷曲的­如意头。左侧的菩提树生于山石­之间,粗壮挺拔,繁茂的枝叶层叠于龛楣­上。右边空当处,

一供养人站在莲花座上­手执一蜿蜒生姿的长梗­莲花,莲花上则落着一只金翅­鸟,在悠然自得地梳理着羽­毛。

图七为甘肃省博物馆藏­卜氏造像塔石,出土于甘肃省庄浪县良­邑乡李家咀村宝泉寺,因塔基座上

5刻有卜氏家族亡人供­养题名而得名。应成于 世纪

6

末至 世纪初,属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的佛教石刻。在正方形的石龛里雕刻­为半跏思惟菩萨像,在其两旁有两位立像菩­萨协侍,左边这位菩萨头微微低­下,端庄而秀丽。右边的这位菩萨面带微­笑且向上抬起头。这组佛与菩萨的组合体­态轻盈,十分生动自然。在石龛的上部雕有飞天­四身,中间两位飞天面部相对,呈现微微跪姿,共持一莲蕾。外侧两身衣带飘扬、裙裾飞扬向上呈俯冲状[2]。

半跏思惟像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所谓思惟,就是“觉”,佛教认为“思惟修”是一种高深的境界,必须经历“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离却诸欲、摆脱十苦的艰苦修炼,方能达到悟出“真谛”的境界。《修行本起经·游观品》[3]中是这样描述的“:太子坐阎浮树下,见耕者垦壤出虫,天复化令牛领兴坏,虫下淋落,鸟随啄食;又作虾蛤,迫食曲蟮;蛇从穴出,吞食虾蛤;孔雀飞下,啄食其蛇;有鹰飞来,搏取孔雀;雕鹫复来,搏撮食之。菩萨见此众生品类,展转相吞,慈心愍伤,即下树得第一禅。目光赫奕,树为曲折,随荫其躯。王念太子,常在宫中,未曾执苦。即问其仆,太子何为?对曰:今在阎浮树下,一心禅完……王敕严驾,便往返之。遥见太子,树枝曲荫,神曜非常,不识下马,作为礼时,即与俱还。”这就是树下思惟像创造­的根据。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寻太求子,见在般荼婆山,于一石山,端坐思惟。”因此这是表现释迦成佛[4]前,身为悉达太子时在苦思­人生哲理乃至开悟的情­形。

那半跏思维菩萨像又为­何会出现在石刻造像塔­上呢?这需要结合造像塔产生­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这些造像塔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中下层社会­对于礼佛和崇佛的需要。从现存的南涅水造像题­记中,我们得知这批石刻是由­当地官绅、富豪及中小地主集资或­平民信徒烧香还愿的钱­修造完成的。他们绝不像皇家宫室那­样财大气粗,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营建大型­的石窟或是寺庙,他们只能以有限的财力­聘请民间的工匠艺人来­雕刻中小型的佛教造像。为适应这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殊需要,造像塔的广泛采用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些石刻造像塔虽表现­的仍然是佛教雕刻的一­般样式,但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却­与皇家石窟有着明显的­差异。造像塔无法与恢宏伟丽、慑人心魄的皇家石窟相­比,而是一种更注重实际追­求新颖别致、玲珑可人以满足中下层­社会审美需求的表现。由于主持营建者不同,反映出的心理状态也不­同,反映在形象的塑造上,出于民间理想愿望,把佛刻划成了朴实善良、愉悦和蔼、端庄矜持的常人面孔。

这种世俗心态的表达还­与雕刻工匠有着密切的­关系。据《魏书》[5]记载:在北魏时期,石刻工匠是不准和平民­通婚的。工匠所拥有的技艺是世­代相传,不允许中途改变从事其­他行业,终身由国家役使。当时开凿大同云冈石窟­的工匠们,

多是北魏朝廷通过战争­等手段从长安、凉州、中山(河北)等地多方迁徙而来,是被皇家所役使的。而这些造像塔的石刻工­匠的来源虽不得而知,但与上述工匠相比,经历确不相同。他们与平民百姓有着更­多的依附关系,也有着相对的自由和独­立性。因此使得这些石刻造像­塔的画面经营、人物造型都比较灵活自­如、线条流畅,与大型石窟,如大同云冈石窟中的造­像相比而言,有非常显著的民俗风情,属于民间艺术作品,更多地体现

了当时中下层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和生活习俗,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民间佛教雕­刻艺术水平[6]。

那么由此可知半跏思惟­像的表现,也绝不仅仅只是太子或­是菩萨树下思惟这种图­案的简单表达,而是融入了中下层社会­人民对于思悟成佛这一­过程的想往。有了对所发生事物前因­后果的思考,才有可能悟出真理,实现顿悟。由于中下层人民深受战­争、灾害、疾病等困扰,对于自身的现实生活是­有所不满的,他们也会去思考自己所­经历的坎坷痛苦,为自己寻找一个信仰,一个心理上的安慰。造像塔上的半跏思惟像­不仅是佛传故事的表现,也是社会大众芸芸众生­像的表现。换言之,思考人生不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流行话题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是我们不应该总是沉­默在迷茫之中,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呢?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清清楚楚地告诉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所­期盼的人生。半跏思惟[7]像予以我们的启示则是­坚强的面对一切之磨难,永不放弃,直至真正找到人生的真­理所在。

[1]窣堵波:又称窣堵坡,音译自梵文的(Stūpa),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及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印度的窣堵波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波就是坟冢的意思。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2]俄玉楠《甘肃省博物馆藏卜氏石­塔图像调查研究》,《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4 期,73 页。

[3]《修行本起经游观品》为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佛陀­释迦摩尼前身、投胎、诞生、成长、出家修道和传教的经历。

[4]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8 月版,125~126 页。

[5]《魏书·帝纪》“世祖纪第四”“,高宗纪第五”《北史》卷二“御览卷”。

[6] 张明远《山西沁水南涅水石刻艺­术》,《美术观察》2001年第2 期,66~67 页。

[7“]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出自《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诗文恬静,意味着一切都平静自然­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钟惠咏《北齐半跏思惟菩萨造像­赏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 年第11 期。

2.王元林《北魏中小型造像石塔的­形制与内容———以甘肃庄浪出土的卜氏­石塔为中心》,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3. 白文《北周天和年间四面造像­塔》,《文物世界》2006年第2期。

4.魏文斌、吴荭《甘肃北朝石刻所见佛教­故事题材考》, 2004年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于祖培、张陇宁《甘肃宁县出土北朝石造­像》,《文物》2005 年第 1期。

6. 金申《漫说“半跏思惟菩萨像”》,《中华文化画报》2012 年第1期。

7.李怀平、李春兰《浅析南涅水石刻的造像­艺术特色》,《文物世界》2007 年第5期。

8.李峰《山西南涅水“造像塔”的样式与形制》,《美术大观》2010 年第5期。

9.王锋钧《西安地区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塔》,《考古与文物》2011 年第 4期。

10. 梁雄德《造像塔与造像碑谈甘肃­博物馆藏魏晋文物》,《收藏家》2011 年第 11 期。

11.程晓钟、丁广学《庄浪县出土北魏石造像­塔》,《敦煌学辑刊》1997 年第2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博物院)

 ??  ?? 图五 石雕墓碑思惟妇女像(罗马时代) 图六 沁水南涅水造像塔石(北魏) 图七 甘肃庄浪卜氏造像塔石(北魏) (图五选自金申《漫说“半跏思惟菩萨像”》,《中华文化画报》2012 1
年第 期。图六选自山西博物院官­方网站佛风遗韵展厅图­片。图七选自俄玉楠《甘肃省博物馆藏卜氏石­塔图像调查研究》,《敦煌学辑刊》,2011 4
年第 期。)
图五 石雕墓碑思惟妇女像(罗马时代) 图六 沁水南涅水造像塔石(北魏) 图七 甘肃庄浪卜氏造像塔石(北魏) (图五选自金申《漫说“半跏思惟菩萨像”》,《中华文化画报》2012 1 年第 期。图六选自山西博物院官­方网站佛风遗韵展厅图­片。图七选自俄玉楠《甘肃省博物馆藏卜氏石­塔图像调查研究》,《敦煌学辑刊》,2011 4 年第 期。)
 ??  ??
 ??  ??
 ??  ?? 图四 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选自山西博物院官方网­站佛风遗韵展厅图片)
图四 山西博物院佛风遗韵展­厅(选自山西博物院官方网­站佛风遗韵展厅图片)
 ?? (图片说明:图一、图二选自王锋钧《西安地区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塔》,《考古与文物》2011 4
年第 期。图三选自梁雄德《造像塔与造像碑谈甘肃­博物馆藏魏晋文物》,《收藏家》2011 11
年第 期。) ?? 图二 方形覆钵顶石刻造像塔
西安南郊夏家庄西出土
(图片说明:图一、图二选自王锋钧《西安地区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塔》,《考古与文物》2011 4 年第 期。图三选自梁雄德《造像塔与造像碑谈甘肃­博物馆藏魏晋文物》,《收藏家》2011 11 年第 期。) 图二 方形覆钵顶石刻造像塔 西安南郊夏家庄西出土
 ??  ?? 图一 四角攒尖顶亭阁式四面­造像塔
西安南郊礼泉寺遗址出­土
图一 四角攒尖顶亭阁式四面­造像塔 西安南郊礼泉寺遗址出­土
 ??  ?? 图三 高善穆石造像塔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
图三 高善穆石造像塔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