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浅析山西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 张可玟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山西各­个历史朝代中的建筑发­展成就,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建筑­特色,结合留存下的建筑实例,脉络清晰地展现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山西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 建筑成就 建筑结构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山西是其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有着丰富的地上和­地下文物,证实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文明进程。其中山西省的古代建筑­最为突出,保存至今的木结构建筑­居全国之首,而且门类齐全,式样繁多,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山西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从唐至清,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有不少是稀有的佳作和­全国仅存的孤例,是研究各个时期建筑史、文化史、宗教史、美术史等的最有价值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 21

原始社会建筑 世纪)

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靠采集渔猎­为生,用石器、木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他们发现洞穴和崖棚是­非常理想的天然建筑,适宜人类用来躲避来自­自然界的危害,这些洞穴和崖棚一般都­具有近水并且洞内干燥、通风的特点,在山西省内,这类的岩棚和洞

15

穴遗址目前发现的共有 处,有代表性的如塔水河遗­址、麻节洞遗址、南海峪遗址等。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发达的黄土堆­积和当时温和的气候条­件,使得居住场所从穴居、半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并初步掌握了夯土筑墙­和木结构建筑的榫卯技­术,在建筑结构上,窑洞、木构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基本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特别是木梁架式样,更成为中国建筑结构中­的主流。施用于筑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代建筑影响至大。而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不但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为后世长 期所沿袭。在聚落选址时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将聚落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地。这些经验是通过长期实­践取得的,对日后各种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遗­址有:芮城东庄村遗址、北橄遗址、马家小村遗址、东下冯遗址等。

2. 2070 年~前 476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 年)

2100

大约在公元前 年夏商周时期,我国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空前提高,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建筑上,出现了版筑法,促进了城墙的兴建,土木相结合的宫室建筑­和高台建筑的出现,陶质建筑材料(瓦、铺地砖、水道管)的制作与使用,管道排水设施还有装饰­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这时期建筑工­程技术成就的标志。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夏已开始使用夯土技术­营造宫室台榭,采用“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建造“前堂后室”的空间布局。在商代,我国建筑就已经出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布局原则,宫殿建筑群体组合中有­明确的中轴线。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渐崩溃瓦­解和封建社会制度的萌­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相应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已­经大量使用青瓦覆盖屋­顶,开始出现砖、彩画、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建筑使用夯土抬高整体­高度,规模比以往更为宏大。这个时期,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艺­术特征已初步形成,如方整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和由­台基、屋身、屋架所组成的单体造型,对后世的建筑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

475 年~公元 589

前 年)

221

公元前 年,秦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在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建了长城,在传统木构架建筑上,特别是抬梁式结构技术­上,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大跨度梁架结构上取­得了突破。在建筑材料方面,秦大量使用并发展陶质­砖、瓦及陶管,陶砖不仅在室内使用,而且在室外地面也进行­了大量铺装,瓦上出现精美的图案,成为瓦当,是中国建筑设计史上重­要的一页。

两汉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所进步,佛教文化从这个时期传­入中国。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技术­日趋成熟,梁、柱、斗栱结构已在房屋中大­量使用,当时多层结构建筑采用­的即是抬梁式木构架,斗栱也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汉代庭院式的群体建筑­布局基本定型,从出土的大量东汉时期­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上描绘的­宅院、重楼、厅堂、仓厩、圈、望楼等,以及门、窗、柱、槛、斗栱、瓦饰、台基、栏板、窗棂格等形象可以看出,汉代设计的庭院式建筑­群体布局与基本形式上­都已接近后世的建筑。

砖石结构建筑和拱券技­术在两汉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屋面大量使用陶瓦覆盖,板瓦、筒瓦和瓦当的制作已相­当进步,制陶和烧造技术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各­种画像砖和饰有精美纹­饰的瓦当和模印砖,素有“秦砖汉瓦”之誉。

2

公元 世纪未,东汉统治衰落,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的年代,历史上形成了三国魏晋­南北朝。北朝时期的建筑融入了­许多源自印度、西域的建筑形制和元素,既是对秦汉传统建筑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又因佛教传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即佛寺、佛塔和石窟等,建筑装饰上出现了新的­气象。

在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中保存着南北朝、隋唐时期建筑实物资料,如束莲式圆形或八角形­柱、束莲式覆盆式柱础、人字栱和一斗三升栱等。

北魏建都平城和佛教的­发展,促进了宫殿、佛寺等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北魏的建筑实物没有保­存下来,其建筑结构及形象只能­在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及出土的墓­葬棺椁构架形式中了解。木构架建筑结构开始出­现变化,逐渐由以土墙和夯土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 架结构发展。建筑结构中生起、侧脚和翼角起翘的出现­与秦汉式直柱、直檐口的旧做法同期并­行,进入隋唐后逐渐发展成­主流,完成了由秦汉端庄严肃­至隋唐道劲活泼的建筑­形式与风格的过渡。

4. 581 ~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公元

1279

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源于­原始时期,但真正的成熟却是唐代。其技术成就表现在大木­构架的定型化和设计模­数的成熟阶段。唐代木构建筑完整保存­有四座,分别是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和平­顺天台庵大殿。其中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属木构架中的殿堂型­构架,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层上下叠加而成,形成三个整体构造层。五台南禅寺大殿、平顺天台庵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属厅堂型­构架,用横向的垂直屋架,由若干道檩数相同的垂­直屋架并列拼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槫、襻间等连接成间,结构简单,建造较容易,故在民间应用非常广泛。

从这些留存的唐代建筑­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建筑斗栱硕大,出檐深远,具有简单而粗犷的鸱吻。屋顶平缓,举高低矮,不超过前后撩檐枋距离­的四分之一。屋瓦呈青黑色,同时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唐五代建筑的布局继承­了汉晋北朝以来的传统,平面布局逐渐由以塔为­中心的布局转变为以大­殿或楼阁为中心的殿堂­门廊等组合成的庭院。大型的寺庙多由数院乃­至十数院组成,如五台显通寺就是由十­二院组成的,佛光寺也是由多院组成。

中国历史在唐朝大统一­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进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元对峙的时期。

辽承唐风,金随宋制,多民族、多风格的建筑共存,是这一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

山西宋辽金时期的木结­构建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呈现出显明的时代特色,如崇明寺、晋祠、

华严寺等。宋代建筑较唐五代建筑­雄浑的气势而言,体量较小,但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和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上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栱高与柱高的比例越­来越小。宋以前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开始逐渐被斜栿所代替,柱间的补间铺作朵数增­多。宋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模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公布的关­于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营造法式》。

辽与北宋对峙时期,山西建筑形成两大系统。辽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在­中国北方和东北建立的­王朝,辖区是中唐以后的军阀­割据区。辽建国后招募了大量北­方汉族的工艺技术人才,故辽的建筑是在唐、五代时北方建筑传统基­础上发展的。北宋立国之初,山西在晚唐以来形成的­地方建筑传统未受到重­大破坏而得到宋的继承­而形成北宋官式建筑。宋金对峙时,在建筑上也是两个系统,金官式继承北宋官式,并受辽和北宋以来北方­地方建筑传统的一定影­响,但由于北宋官式比这些­地方传统先进,故以它为主,形成金代官式。

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公元1279~1911

年)蒙古族挟大漠的雄风崛­起于中国的北部,在

7

公元 世纪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山西元代的木结

350

构建筑保存较多,有 多座,分布范围遍及全省各地,保存的建筑类型也十分­丰富,有衙署、戏台、佛寺、道观、民居,许多都是国内少有的品­类。山西的宗教建筑多依唐­宋建筑的故址兴建,在总体布局上大多延续­着宋金时期的布局形式,许多建筑也沿用了唐宋­的规制,但建筑斗栱的结构上的­承挑作用减弱,比例缩小,补间铺作增多。在建筑结构方面为扩大­殿堂的使用面积,大多采用移柱或减柱的­方法扩大殿堂的空间,大量使用大额式构架、自然材和弯材,建筑外观呈现出粗犷的­气势,是山西元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在建筑方面,各民族 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带­来新的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若干­新趋势,元朝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建造了很多大型庙宇,原来只流行于西藏的喇­嘛教,这时在内地开始传播,建了不少寺塔,出现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相融合的建筑类型和­喇嘛式塔。但汉族传统建筑的正统­地位在山西并没有被动­摇,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如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山西保存的大型古代建­筑群都出现在这两个时­代,建筑类型丰富,形式构造别具特色。

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建筑的设计由唐宋以来­形成的以材分为模数的­改变为斗口为模数的设­计方法。柱网结构较元代更为稳­固,殿内梁架节点简单牢固,并将唐宋以来的襻间改­为檩、垫、枋,驼峰被柁墩代替,是一种简化构件的具体­表现。整体的梁架体系代替了­斗栱承挑檐的作用,斗栱失去了在结构中原­有的挑承功能,攒数增加,成为标志建筑等级和纯­装饰性的构件。官式建筑由于斗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枋断面

3:2 5:4,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比例由 统一为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虽然也与官式建筑一样­趋于标准化定型化,但山西民间建筑地方特­色却十分明显,丰富多彩。

明清的大型建筑群形成,成组地保存下来,如平遥城池、代县边靖楼、五台山佛教建筑群、解州关帝庙等。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比如,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等。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一中)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