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Antiquity

山西河津、乡宁瓷窑遗存调查简况

摘 要:今山西晋南地区的临汾—运城一带,制瓷历史久远,烧瓷面貌丰富,遗存分布较为集中,结合 9文献记载以及实地调­查情况来看,该区域的瓷窑遗存多达 处之多,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窑­业生产区域。这里的烧瓷历史早自唐,晚迄现代,窑火兴旺近千年。烧造的瓷器粗细兼有,以日常生活实用瓷为主,多供给当地或销往周边­地区。丰富的制瓷原料和煤炭­资源,以及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造就了晋西南地区制瓷­业的辉煌。 关键词:河津 乡宁 瓷窑遗存

- 阴 曾昭冬 刘 翠

今山西晋南地区的临汾—运城一带,曾是古代烧制瓷器的重­要产区之一,其烧制瓷器的历史早自­唐代,晚迄现代,近千年间留下了珍贵的­瓷器遗物及烧瓷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烧瓷面貌较为丰富,可谓晋地制瓷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运城市的河津和临汾市­的乡宁两地相接,瓷窑遗址分布较为集中,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在这片南北

22 16

长约 公里,东西宽约 公里的区域内,较为密

9集地分布着历代瓷窑­遗存达 处,形成了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窑业生产区域。河津市樊村镇固镇村、古垛村,僧楼镇北午芹村,城区街道东窑头村及乡­宁县西坡镇的西坡、土圪堆、北圪塔、老窑头村和下化乡碗窝­村[1]等多个地方都发现了古­代瓷窑遗存。现将调查的部分窑址情­况作一简要叙述。

一、河津地区

1.

北午芹窑北午芹村地处­今河津市僧楼镇北,吕梁山脉午芹峰山脚下,山间有瓜峪河(芹溪)自北向南流

209 18过,汇入汾河,西临 国道,南距河津市区 公里,现存窑址位于村东北部­和中部。遗址破坏非常严重,村东北的窑址大部已深­埋于附近生产销售水泥­等化工制品的公司厂房­之下,仅东侧一处山地农田断­崖及地面可零星见到瓷­片,地理坐标为

35毅43忆01.16义 110毅45忆30.69义

北纬 ,东经 。村中部的

1窑址遗存位于居民院­落之下,发现疑似窑炉遗迹

35毅43忆处,地面瓷片遗物很少,地理坐标为北纬

04.79义 110毅45忆07.69义

,东经 。结合前人和此次调查情­况来看,北午芹窑的 主要烧造年代是晚唐五­代至宋金。所见器物皆为日常生活­实用器,也见马类动物瓷塑。白釉以敞口凸唇斜弧腹­碗最多,部分为花口,器底多为饼形实足,部分边缘斜切,也见玉璧底,釉色有泛黄和泛青两种,多使用化妆土打底,内施满釉,外施半截釉,有流釉现象,釉面满布细碎开片。此类碗时代较早,为晚唐至北宋早期。另有唐宋时期白釉绿彩­斑点壶(或瓶、罐),宋金白釉素面行炉等。黑釉产品见有唐至金代­的碗、罐、瓶、缸等,黑釉碗发现有内底露胎­呈五角或六角形状的品­种,釉色多光洁黑亮,个别泛茶叶末色,有失透感,釉面较平整。产品的装饰手法以素面­为主,前人发现的少量印花、珍珠地划花等产品,此次调查未见。胎体为土黄色,瓷化程度稍低,个别器物因过烧,胎体呈现深黑色,较为坚硬。从发现的三叉垫钉、碗类内底遗留的三处豆­状垫烧痕及器壁流釉等­情况,可推测唐宋烧造碗类产­品使用的装烧工艺为多­件叠摞仰烧法,不见匣具,或为裸烧,金代垫烧具则新出现垫­圈。燃料使用柴,器壁可见柴灰落下形成­的铁锈色斑点。另见炉渣,宋金印花陶片等(部分采集标本见图一)。

2.

古垛窑窑址位于今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东南的­瓦瓷

12 3坡,南距河津市区 公里,东北距北午芹 公里,

G208 35毅42忆西紧邻 国道,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18.71义 110毅43忆09.07义

,东经 。现存窑址堆积分布在1­00 3

长约 米,厚约 米的一处断崖上,遗址南端为天主教堂,北端被养殖厂所破坏,现在窑址已成为当地的­垃圾堆放地。

遗址内地表未发现窑炉、作坊等遗迹,从调查情况来看,该窑的烧造年代在晚唐­五代至宋金时期,早期烧瓷面貌同北午芹­十分相近。早期遗物有白釉素面碗,口部微侈,弧腹较深,釉色白度较北午芹要高,内施满釉,外施半截釉,化妆土打底。黑釉见有凸唇钵、穿带瓶,带系罐、鸡腿瓶等,底有饼形实足,边缘切削,稍晚皆为玉环足。此类底足的白釉碗,内外涂满化妆土,外腹仅施半截透明釉。晚期产品有外壁刻莲瓣­的白釉敞口碗、白釉浅腹折腰盘、黑釉带系罐等。胎色多为土黄,胎体稍坚致,个别夹杂白、褐色砂粒。窑址发现了漏斗形匣钵、三叉垫钉等窑具,结合器物遗痕,可推知该窑早期的装烧­工艺,燃料使用情况同北午芹,晚期则为了提高质量而­使用了匣钵,此时使用煤作燃料(部分采集标本见图二)。

3.

固镇窑

15固镇村位于今河津­市北,南距河津市区约

209 8

公里,东邻 国道,西距黄河 公里,村北、西、南三面被遮马峪河冲刷­形成的三条冲沟(北涧、西涧、南涧)包围,这里历史悠久,曾于村南发现过新

500石器时代遗址[2]。窑址位于固镇村西北 米处,

70东、北、南以道路为界,西面为山地,东西宽 米,

90 6300

南北长 米,总面积约 平方米。烧造时代为宋金时期。窑址区人为破坏严重,瓷片堆积形成的山体,已基本被取土的铲车推­掉,残存的堆积土中仅采集­到少量瓷片和窑具,发现了一处窑炉遗迹,因坑内长满杂草树木,故未作进一步调查,地表未见作坊遗存。

该窑发现的遗物有瓷器­残片和窑具。另有少量泥质灰陶罐、盆等,内壁拍印波点纹、暗刻弦纹等。

瓷器皆为生活用具,器形有敞口弧腹碗、花口撇腹卧足盘、敛口钵、花口花腹高足杯、平折沿小碟、平底敛口鼓腹小杯等。碗、钵类修足规矩,外足墙竖直,内足墙外斜,足墙内外齐平、外低内高、内高外低者都有,足沿平切。器形轻巧,不见大器,制

作规整。

所见瓷器几乎皆为细胎­白釉瓷,胎体坚薄,夹杂极细小气孔,胎色洁白,胎质细腻,无杂质。釉色洁白,略微泛灰,釉层极薄,器物内壁皆施满釉,施釉均匀,外壁不过足沿,有积釉形成的所谓“泪痕”。钵、高足杯内底刮不规则涩­圈,除钵为芒口无釉外,其他器物口沿有釉,折沿小碟类仅内壁施釉。个别器物釉面因串烟而­发黄、发灰,有“火刺”现象。不上化妆土。

器物皆为素面,无装饰。器壁可见细密若发丝的­旋坯痕,内足墙可见修坯痕。碗、盘内底残留三处分布均­匀的小米粒大小垫烧痕,形似松子,系使用三叉垫钉间隔所­致。

窑具有匣钵和垫烧具。匣钵有漏斗形和筒形,器壁高矮不一,胎体厚重,胎质较粗,夹杂白、褐色砂粒,胎色土黄,外壁有旋坯时留下的粗­弦纹,口沿残留白色细砂质垫­圈,器壁有烧焦情况。垫烧具以三叉垫钉数量­最多,分为大、中、小三种,瓷质,较规整,另有细砂质垫圈,不甚规则,有使用痕迹。

另外,在遗址区及其南侧路旁­还采集到很多粗胎瓷,有白釉碗、盆,黑釉瓶,钧釉碗,酱釉碗,白釉珍珠地划花枕等残­片,时代从五代至元都有,其是否固镇窑产品,仍需进一步调查,这里略述备考。

从出土的窑具和瓷片遗­痕上,可大致推断出固镇窑产­品的装烧工艺。碗的足沿及足心,盘的底

3部无釉,外壁有向底部流淌的釉­痕,内底残留 颗钉痕,漏斗形匣钵口部及底部­边缘残留耐火泥。据此可知,此类产品系采用多件仰­烧的装烧工艺。其大致程序为:据坯件大小选用适合的­漏斗形匣钵,匣钵底部或置放垫圈,其上放置坯件,口部朝上,坯件内底放置三叉垫钉,钉齿朝下,再叠摞坯件。如此反复叠摞,直至匣钵装满,再将匣钵相套叠摞至窑­内适合的高度,匣钵间涂抹泥浆密封,形成一摞摞的匣钵柱,装窑即结束。白釉钵类,芒口,内底有涩圈,足沿无釉,当采用涩圈套装叠烧的­装烧工艺,即在筒形匣钵内先口朝­上放置一钵,钵内涩圈处放置高足杯­等其他较小器物,然后倒扣一钵,便完成一个装烧单位,再如此叠摞匣钵,来进行装烧(部分采集标本见图三)。

4.

东窑头窑窑址在今河津­市城区东窑头村,其地理坐标

35毅35忆31.18义 110毅40忆59.21义

为北纬 ,东经 ,是一处主要烧造琉璃的­窑场。结合前人和此次调查情­况 来看,东窑头窑的主要烧造年­代在清代,一直延续到现在[3]。遗存有窑炉一座,遗物很少,遗物主要为筒瓦、板瓦、滴水、鸱吻、脊饰等琉璃建筑构件。目前,村内烧造琉璃规模较大­的是吕氏祖传琉璃厂,由著名的吕氏琉璃世家­第九代传人吕彦堂创建,这里遵从旧时工艺,为现代古建维修提供琉­璃制品,还保存着明清民国至现­代各时期带有纪年的琉­璃建筑构件模范,十分珍贵(部分采集标本见图四)。

二、乡宁地区

1.

老窑头窑

209窑址位于今河津­市下化乡老窑头村,东邻

7

国道,北距固镇窑 公里,窑址遍布整个村内,其

35毅45忆22.96义 110毅41忆07.地理坐标为北纬 ,东经

25义

。遗存有数座残破的馒头­窑窑炉、窑洞式作坊及大量的匣­钵、瓷片等。结合前人和此次调查情­况来看,老窑头窑址的主要烧造­年代在清到民国时

期,一直延续到现代。器形主要有碗、罐、缸、瓶等日用器。釉色主要是黑釉。从胎质上看,多为粗胎,胎质灰白,其中夹杂有砂粒。该窑址的瓷器多为素面。装烧工艺上,该窑址地面上发现有大­量的筒形匣钵、梅瓣状垫烧具,碗底开规则涩圈,说明采用匣钵内涩圈叠­烧法的装烧工艺。从器物底部残留物情况­来看,梅瓣形窑具是用来烧造­罐、缸等较大器物时,直接置于坯体底部使用­的(部分采集标本见图五)。

2.

西坡窑窑址位于今乡宁­县西坡镇北圪塔、西坡村西

209

和土圪堆村南,东邻 国道,与老窑头窑隔河相

35毅望。此次仅调查了土圪堆,其地理坐标为北纬45­忆30.49义 110毅42忆04.93义

,东经 。现存遗迹在村南冲沟边­深约十几米的斜坡上,深沟应是河流冲刷而成,早已断流,窑址已成为当地的垃圾­堆放地。地表未发现窑炉、作坊遗存。结合前人和此次调查情­况来看,土圪堆窑主要烧造年代­在宋金时期。从釉色来看,有白釉、黑釉、茶叶末釉、复色釉(白覆轮)等。白釉产品见有素面碗、钵、器盖,划花多边形枕、弦纹钵,黑褐彩绘花草纹碗、罐等,素面碗口部微侈,底足有浅玉璧足和深圈­足。黑釉产品皆素面,有碗和盆。复色釉和茶叶末釉产品,仅见内底 开涩圈的碗。窑址地面上发现有大量­的碗形匣钵、“工”字形支烧具等窑具,有的碗、盘内底有涩圈,

5

有的碗内底、足沿残留有 颗尖锥状垫钉。综合分析,可知该窑碗类烧造采用­的主要装烧工艺为涩圈­叠烧法或垫钉间隔的多­件仰烧法。胎体较坚致,胎色有灰白、土黄、深灰等,一些产品胎体略疏,有气孔,碗类外壁施釉皆不到底,白釉泛灰,以化妆土打底,釉面不甚平整,有积釉现象(部分采集标本见图六)。

三、几点思考

1. 1461

河津烧瓷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天顺五年(年)《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平阳府、土产、瓷:“霍、吉、隰三州及临汾、赵城、汾西、岳阳、河津五县俱有窑。”此后,历代不同版本的《山西通志》也有记载,但语焉不详,仅提到河津出瓷器,并未说明具

1682体烧瓷情况,只有清康熙二十一年( 年)的《山

西通志》“土产、平阳府”条提到:“瓷,黑白两色,霍、吉、隰三州及临汾、赵城、汾西、岳阳、河津五县。”《平阳府志》和《河津县志》只提及河津烧造黑瓷[4]。上述文献皆未提到具体­的烧瓷地点。结合实地调查的情况可­知,河津的北午芹窑、古垛窑自晚唐已开始烧­造瓷器,以经济实用的白釉碗类­生活用器为主导。宋金时制瓷业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不仅烧造地点增多,瓷器的品种也大大丰富,烧造技术也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固镇窑烧制出了­比肩定窑的精美细白瓷。明清时期河津的制瓷业­走向了衰落,北午芹、古垛等早期瓷窑已经停­烧,东窑头窑则以娴熟的琉­璃烧制技艺而异军突起,成为当时三晋大地琉璃­制品的重要产地之一。

《山西通志》、《平阳府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乡宁县志》等文献史料都有关于乡­宁烧造黑瓷的记载,并且具体提到了民国时­期的老窑头和西坡两处­烧造地点[5]。从调查情况来看,乡宁地区 古代瓷窑分布较为集中­地分布于煤炭和瓷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南部区域,烧瓷的历史或可早到晚­唐五代时期,一直延续烧造至近现代。西坡境内主要河流有罗­毕沟河、硬家沟河(遮马屿河)和西家沟河,三河交汇处正是窑场集­中的区域,老窑头和西坡诸窑就分­布于河流两岸,具备得天独厚的烧瓷条­件。这里的窑业生产从晚唐­五代创烧,宋金为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没落,近现代又有短暂的兴盛。烧瓷品种皆为日常生活­所用,不甚精致。西坡土圪堆窑发现的白­釉划花多边形枕,虽仅为一边角残片,但同临汾龙祠等地烧造­的同类产品,十分相像,很难区分;白釉黑褐彩产品表现出­独特的装饰风格,纹饰以草叶和牡丹为主,色彩鲜艳,线条粗率,浓淡变化不一,颜料微凸于器表,有一定的立体感。

今河津、乡宁相邻之地,在古代是一个历时较长,窑场分布较为集中的窑­业生产区,但每个窑场的生产规模­不大,产品主要供当地及周边­地区日常生活所用。境内河流众多,水源充沛,交通便利,地下富含坩泥、耐火黏土、石英等制瓷原料,加之优质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晋西南一个大的­烧瓷区域,所产瓷器经水、陆交通运输,源源不断销往他处。

2014本文为山西省­文物局“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科研项目———《文献记载山西古代烧瓷­窑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阶段性成果之

2014-kg-08

一,项目编号: 。

[1] 下化乡于 1970 年从乡宁县划归河津,老窑头和碗窝现属河津­市管辖,综合考虑方志的记载以­及陶瓷界对瓷窑定名的­习惯,仍将老窑头和碗窝两处­瓷窑放入乡宁县叙述。

[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河津固镇遗址发掘­报告》,《三晋考古》第二辑,63~126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3] 敬飞《河津地域文化通览》,317~322 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年。

[4] [5] 曹俊《志书所载山西陶瓷资料》,《沧桑》2013年第 6 期,20~24 页。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文物鉴定站)

 ??  ?? 5图五 老窑头窑采集标本1. 2. 3.
酱釉盆(底) 酱釉盆(正面) 黑釉碗标本4. 5.
窑具 征集的黑釉瓶
5图五 老窑头窑采集标本1. 2. 3. 酱釉盆(底) 酱釉盆(正面) 黑釉碗标本4. 5. 窑具 征集的黑釉瓶
 ??  ?? 图四 东窑头窑采集标本
1. 2.
康熙纪年“吕”氏模具 康熙纪年“吕”氏模具
3. 4.
琉璃模具 清代琉璃建筑构件
3
图四 东窑头窑采集标本 1. 2. 康熙纪年“吕”氏模具 康熙纪年“吕”氏模具 3. 4. 琉璃模具 清代琉璃建筑构件 3
 ??  ?? 2
2
 ??  ?? 1
1
 ??  ?? 4
4
 ??  ?? 4
4
 ??  ?? 3
3
 ??  ?? 1
1
 ??  ?? 2
2
 ??  ?? 5图三 固镇窑采集标本1. 2. 3.
粗瓷标本 细瓷标本 细白瓷卧足碟(正面) 4. 5.
细白瓷卧足碟(底部) 窑具
5图三 固镇窑采集标本1. 2. 3. 粗瓷标本 细瓷标本 细白瓷卧足碟(正面) 4. 5. 细白瓷卧足碟(底部) 窑具
 ??  ?? 4
4
 ??  ?? 3
3
 ??  ?? 1
1
 ??  ?? 2
2
 ??  ?? 5图一 北午芹窑采集标本1. 2. 3 4 5.
白釉瓶 白釉碗 、、 窑具
5图一 北午芹窑采集标本1. 2. 3 4 5. 白釉瓶 白釉碗 、、 窑具
 ??  ?? 7
图二 古垛窑采集标本
1. 2. 3. 4.
白釉盆 白釉碗 莲瓣纹瓷片 白釉碗5. 6. 7 8.
黑釉罐 黑釉瓶 、 窑具
7 图二 古垛窑采集标本 1. 2. 3. 4. 白釉盆 白釉碗 莲瓣纹瓷片 白釉碗5. 6. 7 8. 黑釉罐 黑釉瓶 、 窑具
 ??  ?? 4
4
 ??  ?? 3
3
 ??  ?? 1
1
 ??  ?? 2
2
 ??  ?? 5
5
 ??  ?? 6
6
 ??  ?? 1
1
 ??  ?? 2
2
 ??  ?? 8
8
 ??  ?? 3
3
 ??  ?? 4
4
 ??  ?? 图六 土圪堆窑采集标本1 2 3. 4. 5. 6. 7 8.
、、 白釉碗 白釉碗底 褐釉钵 褐釉碗 、 器盖
7
图六 土圪堆窑采集标本1 2 3. 4. 5. 6. 7 8. 、、 白釉碗 白釉碗底 褐釉钵 褐釉碗 、 器盖 7
 ??  ?? 3
3
 ??  ?? 4
4
 ??  ?? 2
2
 ??  ?? 1
1
 ??  ?? 8
8
 ??  ?? 6
6
 ??  ?? 5
5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